第两百九十九章 弹劾信王谋反(1 / 1)

加入书签

首辅弹劾自己,没疯吧。

这不是自己打自己脸吗?

这已经不是所有朝臣能够接受的剧情了,别说是大家无法接受,就是小皇帝都无法接受。

自己弹劾自己,别说是在大明朝,就是在整个华历史中都没出现过。

而今日李中正却做了,而且做的轰轰烈烈。

这一次轮到魏忠贤觉得惊讶了。

之前李中正设置的一切关卡还是棋局,魏忠贤一一破解。

如今魏忠贤就要离开京师之际,李中正不仅没有再前进一步,反而选择后退。

内阁首辅连皇帝都无法动,历史上描述的那些动不动就换一个内阁首辅,那根本就是扯淡。

皇帝权威很大,但是想要换一个内阁首辅,必须要有三个内阁大臣同时同意才行。

不然皇帝的命令会被驳回,只有干生气的份。

历史上崇祯十七年换了几十个内阁首辅,那都是得到了大部分内阁首辅同意,不然崇祯只能干瞪眼。

话又说了回来,崇祯正是平衡术玩的太六,把车分的太开,结果开车不稳,翻车了。

这也是崇祯最大的败笔,即便是烽火连天,崇祯也不会死那么快,最少也能整一个寿终正寝,烂摊子丢给儿子。

至于儿子有没有能力继续把破烂到极致的衣服上,继续缝补,那就不是崇祯的事了。

历史没有偶然,更不会因为一个人改变而改变。

只有魏忠贤站在历史长河之上,才能窥探后续发展,走最正确的一条路。

而魏忠贤只是思考了一会,他就知晓李中正为什么自砍手脚。

因为勋贵。

勋贵绝不会让李中正真正成为立皇帝,别忘了勋贵手中有二十万勋贵兵。

即便是喝兵血,去除那些纨绔子弟,最少也有十万可战之兵。

李中正刚开始手中握着禁军,现如今却被魏忠贤掌握,甚至魏忠贤还借助反贼把不听话的禁军全部杀掉。

此时李中正手中没有兵权,又和勋贵代表谈判失败。

如果李中正在敢把手伸长一点,断的可就不是李中正胳膊,而是丢掉性命。

天启死亡,崇祯继位,魏忠贤掌握禁军、锦衣卫和东厂,最后为什么会失败,就是因为勋贵出手。

因为天下乱了,勋贵无法得到利益。

至于有人说明末是这些勋贵开城门投降,投降大顺。

是有勋贵投降,但是这些勋贵只不过是二三流勋贵,平时掌握不了多少权利。

他们只不过是审时度势,想保住自己家产而已。

可惜的是他们太自以为是,太天真了,李自成可不管你们岂不是真心投降。

在李自成眼中,这都是一群活动的金子,谁会觉得钱多了烫手。

最后几百年积攒下来的家业全部成为了别人嫁衣,真正实现了与国同休同死。

李中正怕了,畏惧了。

士大夫虽然强势,但是都是一群喷子,顶多是骂两句,然后说某某人多坏,让某人遗臭几年。

可他们这些勋贵根本了不在乎这些,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手中掌握枪杆子才是硬道理,不服气,就比划比划。

“准奏!”

小皇帝嘴角露出诡异笑容,这一切他都知晓。

昨天晚上小皇帝连夜召唤三个勋贵代表,一致同意武力胁迫李中正相位,让李中正下野。

小皇帝不是怕,而是太后在后面指挥,要不然以小皇帝那孩子性格,怎么会有如此远的布局。

太后是李中正亲妹妹,太后都不管李中正,小皇帝还能说什么。

李中正眼眸中露出一道寒光,他早就知晓自己妹妹靠不住,在关键时候会站在魏忠贤那边。

真正等到了这一刻的时候,李中正还会觉得难以接受。

这就是所谓的亲情?

这就是他亲妹子?

去他喵的,这都是李中正最弱的软肋。

早有打算的李中正也学魏忠贤,以退为进。

还有就是他背后某个王爷也已经给他打过招呼,让他放弃。

所以李中正连夜写好奏折,以退为进,再一次和魏忠贤打成平手。

“太后驾到!”

一声尖锐的太监声响起,太后穿着凤袍,带着凤冠,来到左侧下面。

几个宫女太监拉上屏风,太后坐在屏风后面。

自从太后被打入冷宫,锁入靠拢之后这是她第一次出现。

李中正自知魏忠贤和太后已经联手,太后出现来牵制着他,也不觉得奇怪。

“这奏折,朕看了。”

“送去给母后审阅!”

小皇帝把奏折递给黄敬,黄敬拿着奏折来到太后身边。

朝堂争执再一次回到圆点。

只不过这一次魏忠贤身负重任离开,再临走的时候,魏忠贤亲自打开关押太后的虎笼,放出雌虎。

魏忠贤的那份奏折已经起到了全部作用,这也是魏忠贤离京前最后布局。

至于楚太傅说的你放心离开,家我看着,这或许是一个承诺,或许是真的。

但是魏忠贤始终认为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才最安全。

“拟旨,李首辅身染疾病,急需治理,特此三百年人参五十根,鹿茸百支…”

太后亲自下旨让亲哥哥回家养病,绝情到了极致。

小皇帝也亲口下旨:“赐李首辅八百年人参三支,特供雪山玉蝉丸三瓶…”

小皇帝赏赐要比太后高一个等级,这是规定,以示皇帝的权威和皇帝对大臣的尊重。

两道圣旨下出,所有人都震惊不已。

太后垂帘听政,李中正养病,这可以说是两道惊天震雷,炸的所有大臣到现在还头晕,分不清东南西北。

而内阁大臣却没有一人站出来反驳,也没有一人遵从。

这份圣旨和懿旨,大家都不知道算不算数。

这一次内阁首辅位置没有丢,只不过是回去养病。

可是好端端的养哪门子病,这不是变相的软禁。

所有人都把目光看向李中正,想要看李中正到底接不接旨。

而李中正却是继续上奏弹劾,而且这个弹劾的分量更大。

竟然是小皇帝亲弟弟,只有十岁的信王朱由检。

“臣弹劾信王谋权篡位!”

“臣这里有三十八条罪责,还请陛下核查!”

李中正又从袖筒中抽出一份奏折高高举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