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两路并进(1 / 1)
持续数天时间的莫斯科会议终于在6月下旬迎来了尾声,在这场会议期间,社会主义诸国将过去那些被压制住的问题摆到明面上讲,解决矛盾与分歧的同时,也讨论了有关社会主义国家合作组织的架构。周总理参会期间接受了各国代表的求见,他们多多少少都已经知道一些有关辽宁省的事情,因此大多是来向我党请求一些制度改革的建议和经济建设上的援助。
除了这些主要议题以外,随各国代表而来的商贸谈判人员也趁着这个各国齐聚的机会敲定了不少经贸合作,其中最有价值的当属中国和东欧各国之间的物流运输事项。由于东欧各国的海上货运能力薄弱,而且北大西洋和地中海的安全难以保证,未来短时间内中国和苏东国家的物资交流必须通过铁路和航空两大运输方式。苏联有一条西伯利亚大铁路可以直通中国的华北和东北地区,而中国和其他东欧国家之间的物资交流就必须以苏联为中转站,这就让东欧各国想从中国订购物资的时候不得不通过苏联提交订单。
这一麻烦在各国代表讨论之后得到了解决,中国与东欧各国之间将建立更加紧密的外交联系,之后各国之间的交流将不需要通过苏联间接进行了,这也是联共对东欧各国执政党放权的表现。
经过各国代表的讨论之后,社会主义国家合作组织的架构也初步成型,我党提出这一永久国际合作组织的基础是建立在原历史的上海合作组织之上,因此组织架构基本和上合组织相同。除了各国元首、政府首脑和部门长官的常设会议之外,还有常设秘书处、常驻联络员以及各党的党组织联络办公室。
出任“社合组织”秘书处首任处长的人选由各国分别提出候选人,最终被选定为来自我国外交部的一为名叫何琏的干部。各国代表在莫斯科会议的最后,共同签订了成立社合组织的协议书,宣告了这一大型国际合作组织的成立。
塔斯社在签字仪式上采访了各国代表,并将这一消息在当天以广播的形势传遍了全世界。各国都惊讶地看到,参加莫斯科会议的国家真的没有谈及任何有关军事结盟的事情,最后签订的《社会主义国家莫斯科协议》中也没有关于军事的描述,这是一场真正的无关军事的多国会议。
为了持续关注会议进程而不眠不休了十几天的北约总部官员们大跌眼镜,他们最初以为这场会议肯定会是中苏两国的表演舞台,其他国家只负责鼓掌签字,但是莫斯科会议展现了真正的公平交流,各国代表没有像提线木偶一样只顾鼓掌,而是分别提出了意见,间或还会发生争吵。整场会议中,中苏两国都没有对其他国家施压,让他们压制本国的诉求,这大大出乎美国人的意料。
“这简直就像是,就像是......”杜勒斯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想说话却不知道怎么组织语言。
“一场民主的会议。”艾森豪威尔替他接上了他想说却不敢说的那个词。
美国政府第一时间从驻苏联大使馆那里得到了各国签订的最新协议,确认了里面的各种描述。协议中不仅没有提到任何军事事项,甚至连北约都没有提一嘴,一点也不像是什么军事政治同盟的条约。
“也许他们已经私下签订了类似的东西,反正他们在东欧地区部署中国军队这件事已经是既成事实了,这点小把戏没什么意思。”杜勒斯说道,“他们这个所谓的经济合作组织,我看也不具有多大的意义,他们这些计划经济的国家,再怎样也不可能赢过我们的自由市场。”
“你说的没错,不过我还是比较好奇,他们一向不会放过任何机会在宣传舞台上挖苦我们,对我们进行无端的污蔑,为什么现在他们不这么做了?”艾森豪威尔有些郁闷地说道。
两人共同沉默了一会儿。
“也许他们是......”杜勒斯欲言又止。
“没有把我们放在眼里了。”艾森豪威尔再次补充了杜勒斯的想法。
“......”
“算了,至少他们在会议刚开始的时候还是提到我们了。”
艾森豪威尔的自嘲让杜勒斯感到很难受,事实上,所有人都看得出莫斯科会议是一场非常成功的大会。苏联在这场会议中展示了自己经过年初变革后新的对外姿态,这将让东欧那几个新型社会主义国家变得更加有活力,社会主义阵营的总体团结趋向稳固,这对北约分化敌人、逐步击破的战略十分不利。而在社会主义阵营走向团结合作的时候,美国却和自己的欧洲盟友大闹一场,在整个莫斯科会议进行期间,欧洲各国对美国军方的抗议示威一直没有停止,而且烈度越来越高。
有关共产党渗透入示威人群的报告一封接一封地被送到北约总部,但是各国政府都不敢动手抓人,生怕将目前的事态进一步地扩大。他们目前还没想出什么好办法去安抚民众,西欧各国的媒体最近一直在用酸得不行的语调报道莫斯科会议,尤其是有关新中国的内容。
“再这样下去的话,我们的北约就会撑不住的,必须让以色列尽快动手了。”艾森豪威尔说道。
“总统先生,这很困难。以色列内阁一直在用各种理由推脱,他们的军队也确实没有准备好,如果我们现在贸然出击的话,未必有十足的把握。”杜勒斯摇了摇头,“根据最新的报告,他们的航母战斗群已经离开了阿曼湾,现在正沿着东非海岸线向好望角行驶。”
“这么说起来,他们之前还访问了埃塞俄比亚,你有和我提到过。”
“是的,埃塞俄比亚国王也是个毫无远见的家伙。”总统提到埃塞俄比亚之后,杜勒斯立马警惕起来。
当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莫斯科会议上的时候,福建号战斗群正式离开了阿曼湾,并用几天时间航行抵达了埃塞俄比亚以及厄立特里亚联盟。埃塞国王海尔·塞拉西事先得到了通知,并为战斗群和中国使团的到来准备了盛大的欢迎仪式。
塞拉西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国家领导人,年轻和中年时期的开明与锐意改革,以及老年时期的保守与残暴统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好在1951年的时候,塞拉西还算一个比较正常的国家领导人,看得清世界局界势。埃塞俄比亚在二战初期受到了英美等国的出卖,不过在战后,塞拉西为了寻求发展与改革,依旧选择投靠美国。现在中国为他们带来了一个不一样的选择,塞拉西经过和中国外交人员的短暂谈判之后果断选择换一条大腿抱,以和北约诸国彻底切割为条件,换取社会主义阵营各国为埃塞俄比亚修建基础设施、共同开发矿物资源。
这样的外交事件已经司空见惯了,杜勒斯得知此事的时候觉得,反正美国在埃塞俄比亚也捞不到多少油水,就这样随它去好了。艾森豪威尔当时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莫斯科会议的信息上,因此杜勒斯只准备了一份很简略的报告。
现在艾森豪威尔已经把精力省了出来,杜勒斯怕他会不会当面问一个“为什么当时不和我详细汇报?”
所幸,艾森豪威尔提及这件事后,只再说了一句:“就这样吧,反正是个无聊的国家。”
非洲对于美国而言确实没有什么意义,哪怕他们知道非洲大陆上有着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原历史上美国和苏联会想尽一切办法把英法两国的势力从非洲赶走,然后自己去体验一下非洲大区优秀的匹配机制,但是现在美国政府已经和英法两国达成了和解,不再干涉他们的非洲事务,以便让英法两国能够继续苟活下去。
按照现在的趋势来看,就算美国不干涉不动手,英法两国也迟早会丢光非洲殖民地的,二战后的民族独立浪潮在中国崛起的情况下已经一浪更比一浪高了。艾森豪威尔觉得,既然非洲拿不下来,那最好是不要往那片地方投入资源了。
除此之外,美国政府的大多数幕僚还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想法,那就是非洲黑人根本没有发展现代文明的能力,中苏两国如果想要介入非洲事务,像他们所说的那样带动全世界一起发展的话,光是处理非洲各地的历史遗留问题就够他们喝一壶的。在他们的眼中,懒惰又愚蠢的非洲黑人只有被剥削低端劳动力的命,想学会种田都得花上一辈子的时间,中苏两国想要让非洲人同样跨入工业文明只是天方夜谭而已。
“哪怕在我们这样的文明世界中,黑人也什么都做不到,他们根本就理解不了任何高端的知识,在车间里面干体力活估计已经用完了他们的大脑容量。”
“完全不必担心,我不讲什么种族理论,单就社会学角度来说,非洲人根本就没法阻止起有效的合作生产,那片大陆的气候也完全不适合发展工业。中国人想尝试就去好了,他们所有的钱都会打水漂的。”
“总统先生,您在担心什么呢?如果中国人愿意和一群黑猩猩合作,那只能证明他们的脑子大概和黑猩猩差不多了。”
艾森豪威尔的幕僚们在谈及这种事情的时候完全不顾什么言辞礼貌,而是用最恶毒的词汇描述黑非洲,毕竟在这个时代,歧视黑人才是政治正确。美国境内的黑人民权运动此时还没有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政府官员和幕僚团体完全不掩饰他们对黑人的敌意。
不过,总统本人对这种现象倒是非常担心,毕竟他知道后世的种族问题对美国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而在这个时代,这种影响似乎正在以不一样的方式出现,他们在几个月之前丢失了一个小镇的“圈养黑人”,也就是用来搞生化武器人体试验的小白鼠,事后调查证明这件事情和愈发嚣张的美共游击队有关,他们成功救走那些黑人以后,曾尝试在美国国内曝光政府圈养黑人进行生化实验的真相,但是被联邦调查局成功阻止了,那也是FBI少数几次高光时刻。
受压迫的黑人在美国是一个不小的群体,艾森豪威尔已经意识到他们是美国共产党的天然的预备党员。黑人受教育程度低,不理解什么自由世界,当然也不会相信美国政府的各种说辞,他们受到的歧视和压迫会在接触到共产主义思想之后迅速转化为对美国制度的仇恨。
对美国政府与制度的仇恨加上改革后美国共产党的组织力度,以及美共游击队手里那些未来武器,美国的各大资本家大概以后都不敢出家门。艾森豪威尔决不能让这种情况出现,不然美国一定会迅速崩溃。
一言不发地思考了一会儿后,艾森豪威尔抬起头对坐立不安的杜勒斯说道:“你再去催一催以色列人,无论如何,中国人的航母战斗群通过好望角以后,他们就要立刻行动,不然我们就没有时间了。中国舰队走完从好望角到红海的航程这段时间足够他们完成我们的进攻计划,他们不会有反应的机会的。”
“明白,我这就去安排。”
杜勒斯正打算起身离开的时候,艾森豪威尔却又开口说道:“不止这件事,我要你去和中美洲那几个国家的政府谈一谈,南部边境的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我们必须做出行动清剿当地所有敌对份子。另外,边境墙也要提上日程,不能再让哪怕一把中国人生产的武器流进我们国内那群暴徒的手里。”
“您已经和国防部商量好了吗?”
“我已经和乔治谈过了,国防部也很需要这场行动来重塑士兵的战斗意志。”艾森豪威尔点了点头。
“明白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