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让欧洲的经济尖叫起来(1 / 1)

加入书签

“关于近期伊朗新上台的摩萨台政府宣布,将终止与所有北约国家的石油开采合作一事已经在社会中引起了非常广泛的讨论,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曾经供职于英国石油公司的赫德森博士(虚构)来与我们共同讨论。”

“我感到很荣幸。”

油光满面的电视台主持人在舒服的座椅上微笑着面对镜头,而坐在他旁边的前石油公司顾问赫德森也是一副得体的微笑。这里是英国某电视台的录播间,他们正在拍摄一场访谈节目,主持人是经验老到的伯利克爵士(虚构)。

伊朗新政府宣布终止与北约国家的石油开采合作,并决定将本国产出的所有石油卖给中国和苏联这件事,终于引爆了欧洲各国的舆论。虽然各国政府早就知道这一天迟早会到来,但是他们一直没有做好准备,即使在伊朗政局动**的时期,他们也能从那里正常地购买石油,但现在中国和苏联肯定不会让任何一滴伊朗的原油被送到欧洲国家了。

如果说之前几次石油大涨价只是干扰了欧洲人的正常生活,属于悲观的市场预期造成的市场动**,那么伊朗政府宣布这一消息后,欧洲人将真正迎来一场石油危机。各国的外交人员在第一时间飞奔到德黑兰,通过各种威逼利诱的手段想要争取哪怕一点点的机会,但是新任内阁总理摩萨台完全不松口,中苏两国开出的价格让他们完全无法拒绝。

当欧洲各国的外交人员向摩萨台询问,他们要用什么样的条件换取伊朗的石油出口的时候,却得到了一个晴天霹雳一样的回答:退出北约并与美国断绝所有外交关系,赔偿各国在过去几十年中对伊朗石油进行低价收购和不公平开发合同里对伊朗造成的损失。在欧洲各国政府看来,这一条件相当于是直接告诉他们,除非他们国内的共产党掌握政权,否则别想买到一滴石油。

伯利克爵士介绍完赫德森的身份之后,换上一副严肃地表情,面对赫德森问道:“赫德森博士,您认为如今伊朗政府的这一举动,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呢?众所周知,我们与伊朗人民一直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是什么导致了新上台的伊朗政府要对昔日的朋友作出如此糟糕的举动?”

“哦,不错的问题。”赫德森博士也收敛了微笑,然后伸出手抬了抬鼻梁上的眼镜,接着说:“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明显,伊朗人民现在遭到了一个短视而暴虐的威权政府的统治,我们可以从伊朗政府的公告中看出,他们选择与中国、苏联这样典型的威权政府合作,以便于压制伊朗国内对他们非法夺取政权的不满。”

“您的意思是说,中国和苏联支持摩萨台政府的上台,并帮助他们推翻了原本的伊朗政府,是这样吗?”

“当然,这是共产党国家的一贯举动,他们扶持傀儡政府,用武力推翻原本的政权,剥夺当地人民的自由。”

“那么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伯利克做出一副疑惑的样子。

“石油啊,我的朋友,我们不正是在谈石油吗?”赫德森笑道,“中国人和俄国人,他们为了夺取伊朗的石油,做出了这样可怕的事情,我现在十分同情伊朗的人民,他们是这场可怕阴谋中最大的受害者。”

两个人的问答非常的流畅,因为他们已经事先排练过几遍了,毕竟这是英国政府给他们的任务。

石油危机已经让一轮恐怖的经济危机隐隐产生,英国石油公司的董事们恨不得剥了内阁大臣们的皮,割他们的肉去熬油。目前来说英国政府还能依靠其国内的石油储备撑一阵子,但是到石油储备用完的那一天,如果美国政府不能送来他们答应好的石油,那么英国干脆投共算了。

全英国稍微有些见识的人都能看得出他们悲惨的前景,一时间英国上下舆论四起,各种欧洲经济即将崩溃的流言甚嚣尘上。民众开始将他们的愤怒发泄到艾德礼内阁上面,指责软弱的工党政府对中苏两国的绥靖导致了如今的局面。

“可怜的伊朗人民,希望他们能早日重获自由吧。”伯利克惺惺作态,然后转变了一下话题:“那么,赫德森博士,由于伊朗新政府的这一野蛮决定,从伊朗产出的石油已经彻底落入了中国和俄国的手中。最近一段时间里,我们经常听说失去了伊朗的石油之后,欧洲的经济将面临非常可怕的麻烦,请问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这完全是无稽之谈!”赫德森斩钉截铁地说道,“相信这种无端流言的人,一定对国际石油市场没有任何准确的认知。欧洲的石油供应中,来自中东地区的原油仅仅占了很小的一部分,完全无法对我们的社会造成什么影响,更不会导致什么非常可怕的经济问题。”

“可是,最近市场上的汽油价格正在飙升,这似乎与您的结论并不一样啊。我们采访了不少的伦敦市民,人们都在抱怨他们开不起汽车了。”伯利克装出一副很关心民间疾苦的样子,而事实上,他的万贯家财使得他在这种时候都能让自己和妻子各开一辆劳斯莱斯轿车上下班。

“哦,这件事请千万不用担心。我用我的职业道德向您担保,汽油和原油价格的上涨只是因为市场的正常波动,这与我们石油供应是否充足没有关系。”赫德森侃侃而谈,大声说着与他真实想法完全相反的言论,“英国石油公司暂时将原油价格上调,只不过是因为对未来国际市场原油产量的预期发生了变动,他们将很快让原油恢复正常的价格。任何一位伦敦市民,都将在不久之后能够正常地驾驶他们的轿车,甚至还会发现汽车的价格下降了呢!”

“这真是太好了,不过有些人还是可能质疑,如果伊朗的原油将不能被送到欧洲来,这失去的部分将由谁来填补呢?您知道,如果某种东西的产量变少了,那么它一定会变得昂贵起来。”

“我很高兴你能问这个问题。”赫德森露出一个自信无比的微笑,然后接着说道:“事实上,人们普遍不知道的是,世界各国在过去都是有意识地降低自己的石油产量。也就是将本来能增产的石油继续藏在地下,这是为了将石油的价格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并不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开掘出更多的石油。”

“如果我们现在不能从伊朗获取石油,那么美国将会扩大他们的原油产量来供应欧洲,这就是我们保证石油将在之后很快恢复到正常价格的底气。中国人和俄国人最终会发现,他们的阴谋没能对我们的国家和经济产生任何效果,反而会让他们暴露出自己统治世界的野心。我在这里向所有人保证,光荣的英国将永将远不会缺乏石油。”

“这一消息实在是太令人感到振奋了,看来我们的自由世界伙伴将一直坚定地站在我们的身边呢!”

正在侃侃而谈的两人其实都已经让家人前往美国避祸,英国的精英阶层自然知道事情的真相如何。如果美国所说的石油真的能供应得上,那么英国就还能多撑一段时间,但如果美国人说谎,那么英国经济崩溃已经近在眼前,到时候经济崩溃引起的连锁反应将让整个英国社会陷入混乱,而在这种情况下,谁能保证东边的苏联不会乘虚而入?

虽然说搬到美国去也不一定有多么的安全,但是至少离中国和苏联都足够远,而且美国的物质生活跟欧洲比也并不差。

赫德森所知道的事情还要更多一些,他已经从还在石油公司里面任职的朋友口中得知,美国人就算榨干他们现有的所有石油产量,也不可能养得起整个欧洲,因为美国自己的石油需求量也在上升。如果说放弃欧洲大陆,只供应英国的话,或许还有些希望,但是欧洲大陆如果被社会主义阵营掌控,那么空有一个英国也无法支撑太久,美国人不可能做这样的打算。

除了上面这些原因,英国政府还在想办法帮美国人摆平欧洲人对美军基地的怒意,自从几个月前的意大利美军基地枪杀抗议者事件后,欧洲人对美军基地和美国人的怒意就没有消减过。美国人把这个烂摊子留给欧洲各国政府自己处理,他们不得不花九牛二虎之力来转移民众的注意力,为此甚至好几次制造国家间的外交争端,有些国家甚至想用武装冲突来平息事件了。让民众相信美国将在这种危急时刻对欧洲伸出援手,将极大程度上缓解目前欧洲民众对美国的怒意。

所以,事实就如同英国的平民百姓们猜测的那样,欧洲的经济将在石油储备耗尽之后面临彻底的崩溃。到了那个时候,工厂将会停工、工人大批失业,英国政府的财政不可能供养这些失业人口,他们将导致英国社会的彻底混乱。上一次这样的大规模经济崩溃,应该得是1929年的金融风暴,而那一次经济危机的结果就是德国纳粹上台引爆欧洲二战。

但现在的欧洲国家,不太可能再次转向纳粹主义,就算精英阶层引导民众变成纳粹份子,他们也不可能对中苏两国发动战争,那只会导致整个欧洲被核武器夷平。经济崩溃产生的失业人口将开始质疑上层人物,而近来欧洲各国的共产党组织都非常的活跃,想都不用想就能知道一场席卷全欧洲的红色革命已经在酝酿之中了。

“那么,赫德森博士,我们今天还有最后一个问题。您认为,伊朗政府是否有可能重新恢复对我们的石油供应呢?”

“我认为这是很有可能的。”赫德森点点头说道,“首先,摩萨台政府是一个依靠外国势力残暴压制本国民众的独裁政权,他们不可能窃据伊朗政权太长的时间。伊朗的人民迟早会夺回他们的国家,赶走无耻的入侵者,到那时候,我们自然愿意重新接纳伊朗人民成为自由世界的一员,并原谅他们的过失。然后,中国和苏联买断伊朗的原油完全是一种违反市场规律的行为,他们用低价收购伊朗人的石油,然后只给伊朗人一堆没用的废纸,这种**裸的剥削行为怎么可能持续的下去呢?”

虽说经过几次排练,但是赫德森能够脸不红心不跳地说出如此大言不惭地谎言依旧让伯利克感到惊讶,如果所有受采访者都能这般不要脸的话,他们干脆就别做电视访谈了。惊讶归惊讶,伯利克十分欣赏眼前这位谎话连篇的石油和经济专家,他几乎说得让自己都相信自己的谎言了。

这期访谈节目很快在英国电视台和广播的黄金时间段播出,大多数稍有见识的人对赫德森的说法嗤之以鼻,但是更多的英国民众宁愿相信这一说法是真实的。如果欧洲经济真的崩溃,他们将是第一批的受害者,而且他们可没有办法像达官贵人们一样将财产转移到美国以规避风险。

法国、联邦德国以及意大利等国家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况,各国政府都拼劲全力让宣传机器压低石油危机的危害。他们全都知道自家的石油储备撑不了多久,而中国很快将做出下一步动作,甚至是封锁大西洋,让欧洲大陆以外的任何一滴原油都流不进他们的国土。中国海军的那个环球航行编队在东非海岸上走走停停,接连访问了欧洲的许多国家之后,非洲殖民地的独立趋势也将被大大加速,而当那条核动力航空母舰进入大西洋的那一刻,整个大西洋的所有贸易航线都将处于危险之中。

一股窒息的气氛开始在欧洲弥漫开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或许结束得比任何人想象的都更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