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六章 收干菜(1 / 1)
翠芬张开手,从林母怀里将耕鸣接了过来。
望着儿子酣睡的模样,翠芬红着眼眶说道:“耕鸣,你先跟林奶奶和哥哥姐姐们再玩儿几天,等你们回京市了,爸爸妈妈再接你回家。”
听到妈妈说话的声音,耕鸣睁开朦胧的睡眼,用两根藕节似的胳膊环住翠芬的脖子,用小奶音奶声奶气地说道:“爸爸妈妈一路顺风,耕鸣会乖乖听话,不给林奶奶和婉宁阿姨添麻烦。”
翠芬用连接贴了贴耕鸣的额头,拿着行李,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
孙厂长的车就在小路口等着,拉着翠芬和耕鸣直奔火车站。
转眼间,就到了正月初五。
这一日,是林家祭拜先祖的日子。
“阿宁,你今年情况特殊,就不要上山了,我和林安荃荃带着孩子们去祭拜就行了。”
“妈,我不去会不会不合适啊?”
“有啥不合适的?祭拜先祖再重要,那也没有活着的人重要。再说了,又不是只祭拜这一年,明年后年你再去就是了。听妈的话,别犟。”
怀着身孕不能祭拜先祖,是华国约定俗成的规矩。
有些人认为孕妇会冲撞了先祖,再坏了自家的风水。
但林母则担心,去祭拜的过程中,会对徐婉宁不好。
这份爱,是发自内心的,徐婉宁不能不接受。
趁着林母带着林安林荃去后山祭拜的间隙,徐婉宁将几个哥哥召集过来,“我等会儿要去村子里跟乡亲们收一点干豆角干土豆夹之类的,你们跟我一起吧,要不然东西太多我一个人拿不住。”
“跟你一起没问题,但是阿宁,你要那些东西做什么?”
“当然是吃了!虽然这段时间猪肉炖粉条和熬菜你们已经吃腻了,但有一说一,干豆角和干土豆夹这些晒干的菜,煮在火锅里才是一绝。到时候就分成两份儿,往酒楼送一份,剩下的给咱们二号店留下,也算是铜锅涮的一个特色。”
徐婉宁还是直接找上了大队长,让大队长帮她传话。
“你要干豆角?这玩意儿我家多的是,回头我让你婶子给你装两口袋,你拿去吃就是了。”
徐婉宁谢过大队长的好意后,解释道:“大队长,我在京市开了一个酒楼这事儿您知道的,京市人每吃过咱们黑省的干菜,所以我想多买一些带去京市,一来能丰富我酒楼的菜单,二来,也是让咱们黑省的一个特色走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咱们黑省。”
闻言,大队长忙道:“既然这样的话,那我就用喇叭喊一句,让有干菜的人都拿着自家的干菜来大队部集合。对了婉宁,你要哪种干菜?”
“一共有多少种干菜?”
“最常见的就是干豆角和干土豆夹,除此之外,还有茄子干,萝卜干,笋干,梅菜干,黄瓜干,红薯干,雪里红干,干香菇,这些咱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
“连梅菜干都有?”
梅菜扣肉的食材这不就来了吗?
虽然她也会做梅菜干,但实在太耗费精力了,所以一直没做过。
但既然乡亲们有现成的,她多收一点,回去教大厨们做梅菜扣肉,又是酒楼的一大特色。
“这样吧,梅菜干和雪里红干相对比较难做一点,我就按照一毛钱两斤的价格来收,其次就是干香菇,笋干和茄子干,一毛钱三斤,至于干豆角,干土豆夹,萝卜干和黄瓜干,红薯干,这些就以一毛钱五斤的价格来收。大队长,您觉得这个定价怎么样?”
怎么样?
当然是太好了!
香菇后山就能摘到,再不济,自己也能种,但因为香菇能吃出肉的味道,又容易佘水分,所以价格肯定是要比黄瓜这一类的要高一些。
而红薯干这些的,只要人不是懒汉,光是自家自留地里长出来的,就足够一家老小顿顿吃还有的剩,也就是费些工夫而已,卖给徐婉宁却能挣到钱,这简直是天大的好事儿。
所以,大队长通过喇叭将这个消息传给村民们后,不大会儿工夫,就相继有人提着大麻袋到了大队部门口。
“你后边排队去,我先来的!”
“明明就是我先来的,你没瞧见我的口袋都摆在你前面吗?插队的明明是你!”
“哎你打算卖什么啊?”
“当然是梅菜干,雪里红和干香菇了,就属这三样最值钱!”
徐婉宁看着闹哄哄的人群,只觉得脑仁儿疼。
大队长见状,呵斥道:“都给我安静点儿!谁再叽叽喳喳的,就把自家东西都拿回去,一根都不收!”
到底钱的威力大,大队长吼了一嗓子后,最场面顿时安静下来了。
徐婉宁让几个哥哥和嫂子站成一排。
每个人手里都还拿着一个木板,上面用铅笔写着一个干菜的名字。
“瞧见他们手里拿着的木板没?要卖啥,就在前面排队。”
“这写的啥啊?我一个字儿都看不懂。”
“这个木板上写了四个字,应该是雪里红干吧?但是我家偏偏没有雪里红干,哎,真是可惜!”
徐婉宁这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村里大多数人都不认字儿,她还是有些想当然了。
“你们听我的指令排队!”
大队长站出来,率先指着坐在凳子上的徐婉宁,“婉宁这儿收的是梅菜干,要卖梅菜干的到这儿来排队。这边依次是雪里红干,干香菇……”
有了大队长指路,队伍逐渐分开了。
但也有人遇到了点小麻烦。
“大队长,我拿了好几种干菜,我应该怎么排队啊?”
“你人可以不排,让你的麻袋排就是了!麻袋里装的啥,就排在那个队伍里!”
“大队长,婉宁收多少斤干菜啊?干豆角的队伍排这么长,会不会到我们这儿,就不收了?”
徐婉宁回答道:“不会,有多少我收多少。你们家里如果还有干菜的话,可以把麻袋放在这儿排队,赶紧回家去拿,我全都要。
全都要这三个字,对于今天的大江村村民来说,无异于是最动听的话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