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节:第一个下海的军官(3)(1 / 1)
1994年8月18日,这是欧阳辞去部队营职干部、脱下戎装、告别军营的日子。很巧,“8?18”,生意人喜欢选择这样的吉利日子,但欧阳在这一天却格外忧伤。部队在转业之前一般会安排半年时间给转业干部找工作,虽然有足够的时间,到了最后欧阳还是选择了转业和不要组织安排工作的“绝路”。然而尽管如此,当部队首长真的前来宣布命令他离开部队时,他仍然从感情上难以接受……在军营的最后一天,他依然冒着烈日炎炎,到训练场上为部队官兵做队列、拳术示范,汗水湿透了军装。
“这么晚了,你怎么还不回家啊?”周新义教导员见后,关心地问欧阳。
“我要一直呆到零时才离开部队,陪陪你们,把军旅生涯的最后一天呆完吧……”欧阳话未说完,竟不由自主地掉下了眼泪。
离开了部队。
离开了战友。
离开了第二故乡。
欧阳感到自己好像没有了组织、没有了靠山,孤独地在茫茫大海上漂泊。回到家后,他仔细想,现在离开了部队,不要工作就什么都不是了,甚至连普通老百姓都不如。在深圳,人家一个普通老百姓,怎么着也是有辆车,也有几万、几十万存款吧!可他什么都没有,除了几套军装,和只有刚刚拿到的6500元转业费。经后住房怎么办?部队可以让你赖几个月,但不可能让你赖一辈子,部队家属房只有这么多,先提起来的干部又从哪里来住房呢?
这时,欧阳的心开始发慌了,虽然妻子张青玲已经随军,户口也迁到了深圳,从服务员干到了副经理,可单位效益不好,工资太低。他们平时也没什么积蓄,现在有了一个女儿,平时两人的工资基本上是“月光”。即使偶尔有一点节余,也都给了远在湖北老家的父母和穷得叮当响的亲戚们,而且这些穷窟窿是永远填不满的。
其实,离开部队前,欧阳有过深思熟虑:如果自己在部队继续干下去,即便干到将军级军官,可能还只是解决温饱。他一家三口人还好说,家里年迈有病的父母要管,瞎子姐一家四口要管,还有哥哥姐姐几大家子也要管。欧阳的大哥发发一家都患有肺结核病,嫂子去世了,留下三个孩子。他们大多养活不了自己,都需要他的帮助。
在家人、亲戚们眼里,他是吃皇粮的军官,又在深圳,有花不完的钱,所以,家里有什么事都来找欧阳。哪一家有点事,他就得掏腰包,这其实也没说的,他在姐妹兄弟几个中最好嘛,他不掏谁掏?再说了,人总得讲点孝心和良心,更何况他们都是与他有血缘的亲骨肉,想想小时候一家人流浪算命、讨饭挨饿的日子,毕竟现在的日子要好多了,能帮一把、搭一把也是他的责任。可总这样下去,欧阳一家就永无出头之日。怎么办?想来想去,只有靠他了!可靠他在部队里干下去还是不能根本改变欧阳一大家子的贫穷呀!所以在这样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选择了下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