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地盘,我做主——挑战者(1 / 1)

加入书签

1769年,拿破仑出生于法国东南面的科西嘉岛上。幼年时期的拿破仑认为自己并不是法国人,希望有一天科西嘉能脱离法国的统治获得独立。

9岁时,拿破仑离开了科西嘉,到异地求学。按照父亲的要求,拿破仑进入了一所军校。在这里,拿破仑因为身材瘦小总是被其他同学欺负,还因为来自殖民地科西嘉,被称为“乡巴佬”。不过由于拿破仑的努力,渐渐获得了同学们的尊重,并在1784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挑战者的童年大都不幸福,因此他们会伪装成十分强硬的样子,并认为只有强硬才能生存。通常情况下,挑战者成长于三种家庭环境。第一种是在家里经常挨打,渐渐学会用反抗的形式来避免挨打。第二种是常常扮演强硬的角色,不会在人前展现出自己软弱的一面。第三种是从小就被灌输强权思想,只有强者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弱者是被人们所唾弃的。

毕业后,拿破仑到巴黎求学。在拿破仑16岁时,接到了一个噩耗,他的父亲去世。这下,拿破仑本就贫寒的家境变得更加糟糕,他不得不提前毕业。虽然拿破仑不得已放弃了学业,但却从未放弃学习。他利用部队服役的空闲时间,阅读各种书籍,尤其喜爱亚历山大的战史。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拿破仑也开始阅读思想家的作品,其中卢梭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他。但在拿破仑成为皇帝后,他便开始斥责卢梭的思想和作品。

大革命爆发后,拿破仑觉得科西嘉独立的时机到了,立刻赶往科西嘉,但最后失败了。不过像拿破仑这样的军事天才,迟早会在这种风云变幻的时代崭露头角。

拿破仑在协助督政府镇压保王党叛乱后,立刻受到重用。在1797年3月2日,拿破仑被任命为总司令,到意大利打仗。拿破仑击败了奥地利,并胁迫奥地利签订了对法国有利的条约。这场胜仗让拿破仑获得了“法兰西英雄”的称号。

1799年,拿破仑在群众和军队的拥护下,发动了政变,由于政变时间是11月,正值法国的雾月,因此也被称为“雾月政变”。这下,拿破仑成为法国的统治者。

后来,拿破仑加冕称帝。在加冕称帝的仪式中,拿破仑做出了一个意外举动,他主动拿走了教皇手中的皇冠,然后戴在自己和皇后的头上。在他看来,他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奋斗所得,而不是教皇赐予,自然用不着教皇给自己戴上皇冠。在拿破仑的独裁统治下,法国发动了多次战争,死了不少士兵。

挑战者通常都是强者,他们相信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他们非常看重权力,尤其是在自己的领地上,要拥有绝对控制权,他们的地盘只能自己做主,不允许任何人插手。

挑战者会给人以自信、坚强的感觉,具有权威性,会使人产生服从的心理。拿破仑虽然发动了许多战争,不少士兵因此而丧命,但他在法国人的心中一直是英雄和伟人。挑战者有胆有识,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愿意不懈努力,甚至将自己置于危险之地也在所不惜。在拿破仑的统治下,法国成了欧洲霸主,是欧洲许多国家都忌惮的对象,但拿破仑却根本不在意,他要实现统一欧洲的梦想,为此不惜踏上征服俄国的道路。只是这一次,拿破仑失败了,他被流放到一座小岛上,成了一个名义上的皇帝。

挑战者极其好斗,喜欢挑起战争,在面对困难时决不退缩,并将困难看成是对自己意志力的考验;挑战者喜欢征服他人,通过威胁和报复的方式让他人对自己屈服。被流放到小岛上的拿破仑很快卷土重来。欧洲同盟军自然不可能让拿破仑重新掌权,可是面对声势浩大的同盟军,拿破仑毫不畏惧,积极应战。在滑铁卢战役中,拿破仑失败了,他失去了皇帝的称号,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从此拿破仑再也没有了东山再起的可能。

挑战者最具领袖特质,历史上的不少伟人和英雄都具有挑战者的性格。对于普通挑战者来说,他们通常都是环境的主导者,希望可以指挥他人,因为挑战者有很强的成功欲望,也有很强的控制他人的企图,喜欢将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强加到别人身上。

挑战者常常会以自我为中心,会为了自己的权益而与其他人作对,并且认为自己是中心人物,他人理所应当为自己做出调整,团结一致完成他的目标。如果挑战者的目标与所有人是一致的,那么挑战者就会成为一个积极人物,因为挑战者具有很强的自信,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能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

在极端情况下,挑战者是十分危险的,因为他们会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惜一切代价,甚至牺牲所有人的权益也在所不惜。他们会产生毁灭的冲动和行为,破坏一切不服从自己的东西,甚至会表现出反社会的倾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