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漠,致人心死——零反馈(1 / 1)

加入书签

阿龙是个混社会的年轻人,并染上了毒瘾,在一次吸毒时被警方抓了个现行。当阿龙被抓时,他表现得十分反常,浑身发抖。警察觉得很奇怪,就对阿龙进行了血液采样和指纹对比。在验证指纹的过程中,牵扯出了一起抢劫杀人案,该案发生在10年前,案发现场遗留的指纹与阿龙的指纹一样。在警察的追问下,阿龙主动交代了犯罪事实,原来他曾在10年前参与了一起抢劫杀人案,他还交代出了一名同伙——阿雷。

很快,阿雷被警方找到了。阿雷与阿龙不同,不是个混社会的人,他是北京一家电信营业厅的销售员,而且还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据阿雷的同事反映,阿雷不仅业绩好,人缘也不错,不像是会做出抢劫杀人这种犯罪行为的人。

为什么阿龙和阿雷会犯下抢劫杀人案呢?原来他们都有一个不幸福的童年,遭受了家庭冷暴力,经常面对父母的冷漠。10年前的阿龙和阿雷只有16岁,都辍学了,在社会上混吃混喝。在一次抢劫杀人后,阿雷就和阿龙分道扬镳了,阿龙继续混社会,阿雷则决定回到学校重新开始。

阿龙所遭受的家庭教育十分简单粗暴,他是家里的长子,有几个弟弟妹妹,他父母的脾气都很暴躁,经常打骂孩子。阿龙的学习成绩不好,为此常常遭受妈妈的打骂。在家里不顺心的阿龙,就只能到外面惹是生非。当父母得知阿龙闯祸后,阿龙就会挨打。于是阿龙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早早地就辍学了,在社会上混日子,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阿雷与阿龙不同,他从小就学习成绩优异,经常获奖,但他的父母却从来不关心他。阿雷父母的婚姻很不幸福,夫妻二人经常不回家,也不会对阿雷表示关心。阿雷在家中唯一能依靠的就是爷爷,在爷爷的关心下,阿雷还能乖乖待在学校学习,当爷爷和妈妈闹翻后,阿雷就开始和成绩不好的孩子一起玩,当妈妈得知后只说了一句:“天天和坏孩子混一块儿,总有一天要进监狱。”

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在家庭教育问题上提出了四种教养方式,即权威型、专断型、放纵型、忽视型。

权威型教养方式属于一种理性且民主的教养方式。采用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通常会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以确保孩子遵守规则。父母会采取积极的态度对待孩子,充分尊重孩子的需求。

在权威型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在认知能力、社会技能这两方面都占有十分明显的优势,能养成独立、自信、友好的性格。

专断型教养方式是一种独断专行的教养方式,父母会给孩子制定许多需要遵守的规则,孩子必须严格遵守,对父母的要求要绝对服从。父母对孩子的需要常常不重视,也不会费心向孩子解释为什么要遵守规则。一旦孩子没有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那么父母就会变得非常愤怒,会使用惩罚的策略强制要求孩子顺从。

在此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常常会表现出焦虑和退缩的性格特点,在社交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有易怒、不友好的性格缺陷,不太讨人喜欢。不过他们在学校的表现还是不错的,也很少会出现反社会行为。

放纵型教养方式属于过于宽容的教养方式,父母很少会对孩子提出要求和定规矩,允许孩子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或自主做决定。由于孩子的年龄较小,不具备自主的能力,所以必要的控制是必不可少的,但父母却没有这方面的要求,任由孩子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当孩子出现违反规则的行为时,父母只会采取忽视或接受的态度,很少对孩子发怒或进行惩罚。

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看起来十分幸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暴露出许多缺点,性格上有冲动、富有攻击性、合作性差、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性差、自信心不足的特点。在学校的表现也很差,学习成绩通常比较糟糕。

在上述的三种教养方式中,就数权威型教养方式最成功。鲍姆琳德在此项研究中,通过观察一批儿童和父母的互动对他们进行了教养方式划分,然后当这些儿童长到八九岁时对他们在学校的表现再次进行观察,结果发现在权威型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表现最优秀,没有出现问题行为。

最后一种教育方式是忽视型的,这是最不成功的一种教养方式。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很少,孩子在一种极端宽松、缺乏关心的环境下长大。当孩子出现积极的情感反应时,父母不会给予反馈,基本上是不闻不问,甚至会流露出厌恶的情绪。为什么父母会对自己的孩子不闻不问呢?要么是父母拒绝接受自己的孩子;要么是父母整日被自己所面临的压力和问题所困扰,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照顾孩子。毕竟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的。

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有十分明显的行为问题,在他3岁的时候就已经显现出来,如攻击性较强、以自我为中心、发脾气、学校表现差。当孩子步入青春期的时候,问题行为会越来越多,甚至会出现酗酒、吸毒、不正当性行为或犯罪行为。

为什么在忽视型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反社会的行为呢?一个孩子从小生活在一个冷漠、被忽视的环境下,他的心就会慢慢死去,因为他的任何积极反应都得不到回馈,为了获得关注,他就只能通过破坏规则来引起注意,虽然这种关注是负面的,但总比被人当作不存在要好。

小宇的爸爸工作很忙,每天回到家都很疲惫,每当小宇让爸爸和他玩游戏时,爸爸就会对他说:“不要有事没事总叫我,你这样很烦人。”几次之后,小宇在爸爸的这种冷漠回应中渐渐心死,他开始变成了一个到处惹是生非的孩子,似乎这样就能得到爸爸的关注。

在家庭这样的亲密群体中,冷漠是最具攻击性的武器,其杀伤力在儿童身上是最大的。如果一个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回应永远是冷漠,那么在他长大后会永远陷入孤独之中,觉得他人不可依靠,自己独自一人也很痛苦,他没有安全感。

安全感与亲子关系存在着很大的关系。如果一个人从小与父母建立起了积极的互动模式,父母会给予自己积极的反馈,那么我们就会产生一种温暖的感觉,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并形成安全感。

如果父母总是爱答不理,他就会产生一种自己不被接受的感受,会觉得自己的存在是一种累赘,很容易养成自闭、内向的性格。

晶晶从小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爸爸妈妈对她来说十分陌生。晶晶妈在家里的地位很低,因为晶晶的爷爷奶奶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因此对晶晶妈并不怎么好,这导致晶晶妈在家里的表现非常冷漠。

每当晶晶妈放假在家看孩子的时候,也不会主动与晶晶互动,只会在一旁做自己的事情,比如接电话、玩手机。晶晶则自己一个人玩耍,不会主动找妈妈玩。晶晶因此养成了内向、孤僻的性格,在幼儿园里不会主动和小朋友玩,只会独自在角落里玩。

像晶晶妈这种冷漠型的母亲并不少见,她在面对孩子时会显得非常冷漠,这是因为她将孩子看成了自己不幸的根源。由于晶晶妈很少会抱孩子,整个人看上去非常严厉,所以晶晶的反应同样冷漠,总是处在孤独、抑郁的状态中。

晶晶在人际交往中已经显现出了惧怕亲密接触的倾向,这与晶晶妈的冷漠是分不开的。因为晶晶在与母亲相处的过程中,积极依赖妈妈的渴望总是落空,于是就产生了一种不需要母爱的心理。表面上看起来晶晶很独立,妈妈在看手机时也能自己安安静静地玩耍,实际上晶晶却在否定自我的需要。

冷漠的母亲对于幼儿来说就相当于一个陌生人,幼儿常常会采取回避的方式来对待冷漠的母亲。但这并不意味着冷漠不会给幼儿带来伤害,在幼儿的心灵中早早体会到了焦虑的滋味,这种幼年时期的焦虑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变成一种灵魂深处的痛苦。当幼儿成长为成年人后,他无法好好享受亲密关系带来的快乐,极有可能会以冷漠的态度对待另一半,同时还要从对方那里无节制地索要关怀。最极端的情况下,他会将忽视型的教养方式延续下去,同样冷漠地对待自己的孩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