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1 / 1)
感谢读者阅读本书。
中国历史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又不免纷繁复杂,引人常发临渊羡鱼而不知道“网”在何处的感慨。宏大叙述的史书不绝于途,而本书希望从微观片段入手折射宏观历史。本书选取了一个个历史案例,既有横向的历史事件,又有纵向的制度、现象和规律性的内容,横纵结合,就像一张疏疏密密的网络,希望可以勉强把中国古代历史罩起来。我还希望这些片段能引起读者的古史之思,形塑自身的宏观历史。
要为复杂的古代史找到一把解读的钥匙,每个人难免要反复探索。
如何把握中国古代史?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入手,是一种思路。其关键词,如生产力、所有制、生产效率、阶级、斗争等,像火炬一样照耀幽暗的历史。随着阅读与生活的推进,我感觉这种思路的解释力,不足以照亮整个历史天空。徜徉在那些历史的偶然、人文的发展、个体的命运之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并不能帮助我们彻底解惑。之后,我尝试从人性的角度、从个体活动的角度入手,观察整个古代史。人类活动创造了历史,人性给历史涂抹上了温暖的色彩。一些改变历史的偶然性也能从人性角度得到解释。但人又是活在时代背景之中,身负历史文化传统的,受到很多强大的隐性力量的制约。近年来,我从思想观念、宗法家族、世俗网络等非物质因素入手,尤其是从制度角度入手,考察社会变迁。
本书辑录的文章,是我前些年写作的旧文。部分文章曾经公开发表,其中《士人春秋》《天津教案》等发表在《中华遗产》杂志,《反腐困境》《真假梁武帝》等发表在《百家讲坛》杂志,有关清朝的诸篇文章发表于中国新闻网《锐度专栏》和财新网《张口说史》专栏。这些章节收入本书时都做了修改。本书的主要参考文章,在附录的《参考文献举要》中有说明。当然,本书难免有观点和史料方面的差错,我为此承担责任。欢迎读者诸君批评指正。
一本书的篇幅是有限的,内容的选择也是有限的,但是思考是无穷的。如果能以点带面,引发读者的思考,善莫大焉。当然,这是我的希望,实际效果如何,就要读者诸君评价了。谢谢大家!
张程 2019年5月定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