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小食大才(1 / 1)

加入书签

6)小食大才

杨暕已是酒足饭饱,胖子也已东倒西歪,众人留下一地的垃圾,匆匆收拾了帐帘软榻草席等物后,又开始上路。

兵痞们的欢声笑语也多了起来,原来,古代一般的平头百姓是只吃早饭和午饭的,但这些人沾杨暕的光,不仅仅吃上了午饭,还吃上了美味,那种高人一等的满足和骄傲随着谈笑声高速膨胀着,车轻马快,步步不生尘。

胖子倒是累得够呛,不仅是起得早,还在马车的颠簸和做饭的火头之下透支了体力,尽管车依然还在颠簸,胖子却在紫苏和青荇的叽叽喳喳中沉沉睡了过去。——胖子此时已经换了马车,并且紫苏和青荇恐怕要成为他做饭的下手了;显然,他已经获得了“大厨”的待遇。

“下车了,下车了。”耳畔的呼叫让胖子醒了过来,习惯性看了看表,已经近四点了,这当然是投宿的时候,胖子不用想也知道是到了临潼了。——这是到长安的最后一站,额,也许应该叫大兴。当然,同时也是出大兴的第一站。所以这里的街道还算是繁华,来来往往的行人,主色依然是土黄色和灰色。有点新中国改革开放前的情调,黄色是军装,上至皇帝官员下至士兵小吏家居的服装都以黄色为主,区别只在于,皇帝的衣服上多了个十三环的带扣,有金的,也有铁的。

胖子浑浑噩噩地随着众人下了车,进了个独门的两进小院,安顿好杨暕和女眷在后院住下后,胖子和兵痞们又收拾了半天前院,擦干一身臭汗后正想休停一会时,却见尚德来了,胖子整理好衣衫,本以为是杨暕要见他,却被直接带去了厨房。

想想自己的一厢情愿,胖子竟不由笑了,而后又从愤愤而归于平静。又想着自己不过是一个流民,差距就如同总统之与清洁工,难道总统会有兴致去知道一个清洁工的名姓吗?再说啦,人家钱钟书都有那样的觉悟,“吃到好吃的鸡蛋,也并不需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的”,那么,自己就安安心心做那只默默下蛋的母*,“既来之,则安之”,反正一时半会也没什么主意,就在杨暕这棵大树下乘乘凉也好,给他当几天厨子又算得了什么呢?

一边想着,一边竟吹起了欢快的口哨,惹得厨房里其他几人一阵白眼。正做着清蒸鲫鱼,却听院外一阵喧闹,却是有人来访,胖子从厨房里远远看去,只见另一个胖子领着几个侍卫走进了小院,口中却说道,“阿孩,想不到啊,又走在了大哥前面。”

“哈哈,王兄来得真快,小弟刚还在河边等了半天,想不到却在此处遇上了,小弟刚得了个好厨子,大哥一定要留下一起用饭。”杨暕挽着兄长杨昭的手臂,两人的样子,可谓亲密无间。

胖子眯着眼,似笑非笑得看着一起进院的两个胖子,暗想着这是杨广的两个儿子。一时又想到白驼山伟人来,伟人说,“我们国家人们物阜民丰,健康快乐,幸福指数世界第二。”如果他们家就能代表整个国家的话,事实也正如他所言,于是胖子的脑袋里突然出现了一张张胖脸:金大胖,金二胖,金三胖……当然,少不了金光闪闪的主体思想。

两人才进屋,尚德也随后来到了厨房,自然是吩咐胖子好好做菜。当时采取一日两餐制,以适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生活习惯。早餐在七点左右,吃得多些,因为要应付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称为“大食”;下午三四点再吃一顿,因为就要天黑了,不能再去劳动,所以吃得少些,称为“小食”。

而三餐制当时只在上层社会和士人当中流行,诸侯也是一日三餐,只有皇室四餐。西汉时,给叛变被流放的淮南王的圣旨上,就专门点出,“减一日三餐为两餐”。宋朝以后,老百姓才一天吃上了三顿的,这归功于宋代经济的繁荣,除了酒肆之间不再如唐代被约束在市坊中间,夜市晚上不实行宵禁,晚上夜生活丰富,所以才加一顿晚饭。就婚姻而言,三国两晋之前从一而终的妇女多改嫁的少,经历过几十年的三国纷乱以后,中国的总人口从四千万直接降到了两千多万,于是,妇女改嫁的传统也变得稀松。所以,就文化属性而言,传统文化在政治文化和经济文化面前,往往一败涂地。

时间已近下午四点,全城老百姓正在吃第二顿“小食”,杨二的兵痞们吃最后一顿,而他们兄弟两人正打算吃第三顿的时候,胖子只能饿着肚皮给他们准备好吃的。可是,让人难堪的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这个时代没有辣椒,没有酱油,厨房里烧的是柴火,盛夏的季节,关西地区的桑拿天里,一个菜还没烧出来,胖子已经是大汗淋漓了。

好在,可以使唤的人不少,或者说,这些人都是来监视胖子的也可以。杨二与兄长各带妻子,大厅里两两相对摆下了四张桌案,意思是说,每样菜胖子都得准备四份,还好,本来胖子做的清蒸鱼就是四尾,原本是准备给杨二夫妻一人两条的,现在他们可以一人分得一条了。

胖子忽然意识到,自己做菜还是该以“精”“少”为主,什么好吃的东西往死里撑,也会变成垃圾。一时又有些忘形,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也可以抬,当然,前提是他们要懂得力学原理。力学原理,多么奇妙啊,岛国人为“柔术”找到了用“力学”解释的理论基础,所以“柔术”变成了“柔道”,而没有理论基础的中国武术,只好变成了“舞术”。

胖子正一边傻笑着想“力学”,一边机械似的切着蔬菜,白绿相间的细丝如同艺术品一般在他刀下堆成了一堆,尚德看着跃跃欲试,又怕切了手,只跟胖子说道,“看菜的样式,闻菜的香味,都是极好的,味道必然也好罢。”可惜自己级别不够,这个时候都没尝菜人的口福,说着也有些唏嘘。

“那是,做菜当然要讲究色香味,一看一闻,已觉秀色可餐,吃着才有食欲呢。”胖子用后世很简单的理论跟这孩子摆呼,后者用以往的经验加以验证,也是点头不已。

“先生会做好些菜吧?”青荇在一旁也凑上了热闹。

“你猜呢?——那,我说说,你听听?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巴…烧花鸭..烧稚鸡…烧子鹅……”说也奇怪,以前胖子试图背这《报菜名》,老是背不下多少就卡壳了,今天却一口气说了六七十道菜,声音由慢而快,陕西音中又夹了京腔,虽然声音不大,却在厨房里如同平静的水塘里投下了石子,一帮小厨和打下手的都看着胖子,似乎是看到了难得一见的怪物一般。

但毕竟,这些菜里边还包括了动物下水什么的,可是古时候杀猪宰羊,动物内脏都不算食材,而几乎全是去皮开膛,——这样弄干净以后,谓之“胴体”,后来许多武侠小说中写道“**躺着一具几近完美的胴体”(用来形容*的女孩)——这实在是一种曲解,读者还需醒目。

于是胖子一时又想到了有关唐朝李绅的传说,这厮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名叫《锄禾》。后来他考中进士,从国子助教起,官至宰相,被封赵国公。发达以后,豪奢极欲,他爱吃鸡舌,每餐耗费活鸡300多只,院后宰杀的鸡堆积如山。当然,这个传说又扯到了明朝宰相张居正身上,且不管是不是无耻文人往这些伟光正的大人物身上泼脏水,至少,胖子可以从中发现,古人的嘴还是极为刁钻的,或者说,道德君子最终也败在了美食之下,真正应了孔夫子的“食色,性也”一语。

“干什么啊,你们一个个的,我是说,上面说的,我都不会。我就会做个鱼,做个紫瓜罢了。”尚德再次领教了胖子的“吃了吐”,但胖子说的,连自己都不信,至于别人信不信,他也没辙了。谁让自己一冲动,竟就此耍了宝呢,得意忘形啊,君子要慎言慎行啊。胖子安慰着自己,又无奈地笑了笑。

菜很快做好了,不过是三道,其他则是客栈的厨师和杨二的家厨所做,“清蒸鲫鱼”和“鱼香茄子”自不必说,还有一道“上汤菜心”,是取菜心最嫩的一段,用上汤浸熟,上碟摆成一把扇形,再打上薄芡就行;这道菜还有个美名叫“青蔬扇影”。

胖子上去呈菜的时候,仔细观察着这宫廷的礼仪,越发觉得自己与他们的差距之远。这大概也是周公创礼的初衷罢?“礼莫大于分”,从熟悉礼节的程度上已经区分了人的三六九等,于是,那些不安分的因素为了体现上等人的身份,花了更多的时间在这礼仪上,再也顾不得去用公正的眼睛审视那伟大的周王朝了。

可每一次,新王朝取代旧王朝,首先要打倒的总是孔夫子,而之后为了稳固王朝的统治,则再把孔子扶起来,于是这孔夫子就在这被打倒和被扶起的风潮中,终于成为了王朝更迭的风向标。而孔家,也终于成为了后世中国的第一大家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