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一 参加中国共产党(2)(1 / 1)
考虽考了,究竟能不能取,还是一个问题。因为当时许多年纪比我大,学问比我好的老童生去投考,而名额又不很多。所以非常担忧。哪晓得发榜的那一天,我竟中了第一名。当时真是喜出望外!马上带信回家,报告母亲,她老人家当然欢喜。我自己想来想去,竟想不出何以会考得第一的理由,难道是校长徇教育科长的情面吗?后来进了学校,听见阅卷的国文先生说,才知道这个道理。原来我当时虽在乡下私塾,不知道从哪里弄得两本梁任公的《中国魂》,读得滥熟。我就学他的文笔,把许多新知识、新名词,以及忧时愤世的论调,装入“爱国说”文里去。 周佛海:《苦学记》,《古今月刊》第3期,1942年5月。
在当时风气未开的小州县,居然有这样的文章,当然要考第一了。
周佛海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少年。因为他是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的,所以入学后便当上了班长,在班上趾高气扬,大出风头,而且拉帮结派,培植势力,哥们义气十足。当时小学是三年,中学是四年。就在第二年的第一学期,周佛海为显示自己的威风,就和其他同学合谋,动**了一个新入学的同学,结果校方误将另一个同学开除。因为是周佛海打的,他自己觉得对不起被开除的那一位同学,因而便和那位同学一起到了长沙,进入了由湘西人士所办的兑泽中学二年级下学期。也就是说,他的小学还差一年才毕业,中学还没上,结果却插班成二年级生,等于少上了三年学。当然知识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尽管他很聪明,又肯用功,但终究由于基础差,无法跟上学习进度,结果,不得不请求兑泽中学开出转学证明书,转回沅陵县立中学一年级。这样,便少上了一年半小学,而进入中学。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在北京称帝,号称“洪宪”。25日,云南宣布独立,组成护国军。26日,护国军第一总司令部成立。总司令蔡锷,随即进攻四川,护国战争于是爆发。袁世凯为镇压云南起义,调兵南下。沅陵历来为军事上必争之地,袁世凯的北军纷纷入境。1916年1月下旬至3月中旬,护国军与北军在湘西展开激烈战斗,学校也只得停课了。一直到1916年6月6日袁世凯暴病而死,副总统黎元洪继任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南北停战,战争方息。同年秋,学校开学,周佛海继续入校学习。
中学时代,是每个人一生中最有决定意义的年代,如兴趣、志向以及未来的命运,都与中学时代所受的教育及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教师对学生的直接影响力以及潜移默化的熏陶,往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周佛海就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决定了他的一生。
这种影响与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使他留心政治,由此而萌发了政治野心;一个是得以出国留学。
1916年秋,南北战争结束之后,学校也就开学了,并且新来了一位历史地理教师邓竹铭先生。邓先生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很关心政治,特别器重人才,周佛海颇具才气,学习又很刻苦,很得邓竹铭先生的赏识。正是由于邓先生的关心,才使他能够得以阅读《东方杂志》,并深受其影响。
《东方杂志》创办于清光绪30年1月25日,即1904年。这是一本集国际政局、国内政治、科技与文学的大型月刊,尤以政论性的评论及国际政局的报道最为突出。自欧战爆发,该刊便每期连续报道各国动态,刊发分析欧战爆发原因等政论性文章。1916年的各期,除继续刊登有关欧战的评论外,还刊有《新的思想之冲突》、《再论新旧思想之冲突》、《天意与民意》、《集权与分权》、《帝制运动始末记》等有关评论政局的文章。周佛海由于阅读《东方杂志》的缘故,而对世界及中国政局有了一定了解,茅塞顿开,因而渐渐留心起政治来了。因为留心政治,居然隐隐有天下为己任的雄心。
沅陵城东不远处波浪汹涌的江中浅滩上,有一个小洲,上有一座古寺,寺中有一个七级的龙吟塔。秋天,周佛海和同学们一起去龙吟寺秋游时,信手在龙吟塔题诗一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