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节:暗中通敌与出逃(1)(1 / 1)

加入书签

艺文研究会

陶德曼调停的失败,中日关系的断绝,虽然使汪精卫、周佛海等人的“和平运动”遭到挫折,但是,他们不仅不就此停止其与敌谋取妥协的企图,反而变本加厉,并把他们的组织,从无形到有形,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破坏抗战,和国共合作的罪恶活动。

1938年1月,在汪精卫的直接支持下,以周佛海、陶希圣、梅思平、罗君强等“低调俱乐部”的核心分子为中心,在汉口成立了一个名为“艺文研究会”的组织。从其名称上看,该组织似乎是一个研究文化艺术的学术团体,其实不然,完全是一个政治性的团体,而且是得到国民党当局支持与资助的半官方机构。

周佛海、陶希圣等人为什么要成立这样一个组织,他的目的即宗旨是什么呢?关于这个问题,还是让陶希圣自己作出说明吧!1939年1月,陶希圣在写给时在美国的胡适先生信中说:艺文研究会的宗旨是:“第一,要树立独立自主的理论,反抗共产党的笼罩。第二,要造成一个舆论,使政府可战可和。《陶希圣致胡适》,见《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册)第397页。

说穿了,成立艺文研究会的目的,就是专为对内反共,对外‘主和’,破坏抗战,破坏国共合作。”

汪精卫、周佛海、陶希圣等人,之所以鼓如此吹反共和主和,这与当时不利的抗战形势有关。南京的失陷,华北与东南广大地区被日军占领,中日外交关系的断绝,使他们这一小撮失败主义者更对抗战前途无望。在他们看来,与日本谋取妥协,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当时的民众抗战情绪,却与他们的想法完全相反。

南京沦陷后,武汉成了战时的军事、政治、经济中心。不仅国民党的党、军、政机构,实际上都在武汉办公,而且,八路军也在武汉设有办事处。1937年12月1日,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群众》已在武汉公开出版。1938年1月10日,中共又在汉口出版机关报《新华日报》,全国性的救亡团体和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大多也集中在这里。各种进步刊物,如《全民周刊》、《抗战》、《抗战文艺》、《战地》、《自由中国》等刊物,纷纷在武汉出版。由于中共中央长江局领导与组织,以及各进步团体与进步报刊的宣传鼓动,武汉地区民众的抗日情绪极为高涨。这种情景是汪精卫、周佛海等投降派绝对不愿看到的。

从当时的国共关系来看,两党合作的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并且有着较为融洽的关系。1938年初,国民政府改组军事委员会时,蒋介石任命陈诚为该会下属的政治部部长,并要中共中央长江局副主席和中共中央代表团负责人的周恩来,担任该部副部长。但是,两党之间还没有共同的政治纲领和合作的组织形式。蒋介石虽主张对日抗战,并把国民政府政策的重点放在反对日本侵略者方面。但是,并没有放弃和日本妥协的企图,只是在条件的问题上,与汪精卫等之间,有着原则的区别而已,蒋介石虽然主张国共合作,但也不愿看到共产党力量的发展壮大,国民党对共产党的政策与态度,也未作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在处理国共关系的问题上,蒋与汪之间,既有原则性的区别,但也有一致之处。正是由于这种复杂的关系与心态,所以蒋介石对成立“艺文研究会”这样一个组织,也是支持的,并每月拨款4万元资助其活动,希图以这个并非完全官方的团体,暗中同共产党进行斗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