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贯注(2)(1 / 1)

加入书签

首先,我们和宠物的沟通相当有限,我们不知道它们每天在想什么,却一厢情愿,把想法和感受投射到宠物身上,甚至引为人生知己。

实际上,这只是我们的主观愿望罢了。

其次,我们喜欢宠物的原因是:它们表现乖巧,任凭摆弄。

如果宠物不听话,破坏家具,随意大小便,甚至咬上我们几口,我们可能弃之不顾,甚至赶出家门。

还有,要改善宠物的心智,我们只能把它们送到宠物驯养学校。

若是某个人与我们相处,局面就完全不同了,我们必然容许他(她)有独立的思维和意志,因为真正的爱的本质之一,就是希望对方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

最后一点是,我们豢养宠物,只是希望它们永远都不要长大,乖乖地陪伴我们。

我们看重的,是宠物对我们的依赖性。

很多人不懂得如何去爱别人,他们“爱”的只是“宠物”。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不少美国士兵娶了德国、意大利、日本的“战争新娘”。

这样的异国婚姻似乎很浪漫,但是男女双方其实是陌生人,少有真正的沟通。

当新娘学会说英语之后,其婚姻就开始土崩瓦解。

她们的军人丈夫,再也无法把想法、感受和欲望投射到妻子身上———就像对待“宠物”那样,再也不觉得妻子与自己心心相印。

妻子学会了英语,表达了心声,丈夫才意识到,他们的观点和见解可能有着很大差距,人生的目标截然不同。

当然,也有的人恰恰从这一刻起,才慢慢地培养起感情。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种情形,却意味着感情的丧失、婚姻的结束。

追求自由和独立的女性,无法接受男性的惟我独尊,以对待宠物的态度与她们沟通,以呼唤宠物的方式同她们对话。

她们感觉男人把她们当成宠物,却不尊重她们作为人的属性。

母亲把孩子永远当成婴儿来爱,同样也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孩子长大成人,不再接受她们病态的溺爱,她们就会遭受重大打击。

孩子两岁之前,她们尚可算作理想的母亲,对孩子的照顾也无微不至,但一夜之间,就会发生巨变。

孩子的自我意志开始成熟,变得任性和不听话,或跟别人更为亲近,甚至试图摆脱母亲的束缚,母亲的爱便宣告终止。

她们不再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甚至产生怨恨和厌恶。

她们可能很想再次怀孕,拥有另一个孩子,即新的宠物。

假如新的孩子降生,就会开始新一轮恶性循环。

她们也可能帮邻居照顾婴儿,却对自己的孩子置之不理。

失去母亲的爱,孩子孤独而悲伤,母亲却视若不见,把精神“贯注”在别人的孩子身上。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长大成人,就可能患上严重的抑郁症,或形成“消极性依赖人格”。

对婴儿的爱,对宠物的爱,以及对唯命是从的伴侣的爱,多是出自父性或母性本能,这和坠入情网的情形极为类似,无需付出过多的努力。

这样的爱,不是意志选择的行为,对于心智的成熟也无助益,所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

当然,这样的情感,有利于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甚至可以成为真爱的基础。

但是,要拥有健全、完善的婚姻,要养育健康、成熟的子女,要实现整个人类心灵的进步,需要的远远不止于此。

真正的爱的滋养,远比一般意义的抚养复杂得多。

哺育心智成熟的过程,与出自生物本能的引导不同。

以那个不肯让孩子坐校车的母亲为例,她坚持开车接送孩子,宁可为此牺牲大量时间,这当然是一种情感滋养的方式,可它只会妨碍孩子心智的成熟。

类似情形还包括:有的母亲偏爱个别子女,到了不加掩饰的程度;有的母亲担心孩子营养不足,恨不能把大量食物硬塞进孩子嘴里;有的父亲花大量金钱,为孩子购买满屋子的玩具或衣服;有的父母对孩子的一切要求,都是有求必应……其实,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有效的敦促。

父母应该成为值得尊敬的领导者、指挥官,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要依据理性的判断,而不能仅凭直觉,必须经过认真思考和周密计划,甚至是做出令人痛苦的决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