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1 / 1)

加入书签

庄子提倡顺乎自然,但在现实生活中,有那么多的社会标准规范着我们的言行,有那么多名利**摆在我们的面前。

那么,我们该怎么样面对**,减少迷惑,让自己保有本性的真实和澄澈呢?

庄子说过一句惊心动魄的话:在我们的这种以圣贤为规矩法度的价值标准中,“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

也就是说,从尧、舜、禹大治天下以来,人们无不在以外在的物质标准去改变人的本性。

庄子说:人人都看重自己的一些东西,“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

同样是抛弃生命,听起来好像很不一样,小人为了一点点利益,可以丢了性命,大家会不齿。士为了名誉放弃了生命,大家会觉得这是应该的。士大夫为了一个家族的利益,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大家会觉得很好。而圣人为了天下的安定而抛弃了个人的生命,这叫做崇高。

但是在庄子看来,这一切是一样的,无非是“事业不同,名声异号”,但是。“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从“以物易性“这一点上来讲,都是一样的,都是不应该的。

庄子说: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的**和迷惑,“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性”。小迷惑改变的是人生的方向,大迷惑改变的是人的本性。

这两句话值得我们今天好好地玩味。

今天这个世界,迷惑少吗?**少吗?困惑少吗?疑惑少吗?充天斥地这一个“惑”字,古往今来莫过于21世纪如此之多!

在这个惑里面,小惑能改变我们的人生方向。比如说孩子高考,填报志愿。一个孩子说:我想学物理,我对宇宙的奥秘、对天体黑洞感兴趣。但是家长说:学理论科学能学得出来吗?咱们学金融管理吧,以后能挣钱啊。一个考文科的孩子说:我想当诗人,我的志愿是念中文系。家长说:当诗人以后能挣饭吃吗?学法律吧,以后当律师啊,收入高。其实这就叫“易其方”,为了某种现实的功利的目的,改变心中的理想。

这是小惑,而大惑会“易其性”,也就是说,让一个人做出跟本性相违背的事情来。比如说,这个世界的不忠,不孝,不义。这一切都是因为什么呢?所谓利令智昏,当利能够令智昏掉,心中就不再有洞明清澈的智慧,那么,一切迷惑会让我们改变本初之性。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得到了一张天下无双的弓。这把弓用多年的紫檀古木制成,沉实、压手,非常好用。

这个人爱不释手,但又觉得它不够华美,太朴素了。于是,他找了一个天下第一的能工巧匠,请他在弓上雕刻一幅行猎图。

这个巧匠尽心施展一身的技艺。行猎图完成了,雕刻在弓上,果然惟妙惟肖,有奔跑的马,有追逐的猎物,有搭弓射箭的勇士,有天上的太阳,地下的土地,还有遍布整张弓的美丽的花纹。

这个人欣赏着这张弓,感觉现在这张弓才真正叫做至极完美。这个时候,他搭弓引箭,用力一拉,“嘣”的一下,弓在他手里断了,恰恰是因为这个木头上承载了过多的美丽的花纹。

弓看起来很美丽,却因为美丽而失去了它成为一柄良弓的可能。我们有多少时候就是为了这种表面的装饰而失去了生命本初的质地。这就叫做“舍本而逐末”。

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的一柄弓呢?我们本来可能比现在更好,但是,我们由于没有看见自己真正的生命本初,没有认清未经雕琢的原始面貌和心中的朴素愿望,我们常常会做出损性而伤命的事情。

贪欲往往折损了人的本性,使人成为物质的奴隶。

人的**是没有止境的。如果一个人丢失了自己的本性,在疯狂地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灾难也会随之而至。

人心应该是自然的,不应有很多刻意的羁绊和外在的雕琢。只有这样,才不会迷失自我。

有一个传播很广的寓言:

一只小狗问它妈妈:“我有一个朋友跟我打赌,说你只要做到一件事,就能够得到最好的幸福、最大的欢乐,就是抓住自己的尾巴。我这一天就跳着蹦着追自己的尾巴,怎么抓也抓不着。妈妈,我这一辈子是不是就达不到幸福和快乐了呢?为什么我连自己身上的东西都抓不着呢?”

小狗妈妈笑了:“幸福和快乐就跟你自己的尾巴一样,你没有想着抓住它的时候,你自己往前走,它永远都跟着你。你为什么非要抓住它不可呢?你忘了它吧!”

人永远不要和自己已经获得的东西去较劲。

小狗的尾巴是它身体的一部分,自己往前走,一切会跟随你的。

人生的幸福快乐,其本身也是人生的一部分,刻意追求,往往得不到。但如果认真地生活,幸福快乐就永远跟随着你。其实,这就是叫做无心得。

庄子一向不崇尚人的刻意,一向不崇尚人的矫情。

他希望所有的生命就像天地间蓬勃的植物和快乐的动物一样,真正能够在这个世界上以一种朴素归真的姿态而出现。

庄子有一种观点,说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应该像一面镜子。

“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水什么时候能够照到天地万物呢?只有在一种情况下,就是水是安静的时候。

我们想一想,急流大浪中,水照到自己的影子吗?当我们的心也像急流澎湃、大浪汹涌的时候,世间万物也照不进我们的心里。

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参破世间的至理呢?需要我们心静,静得像一面镜子,成为“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这样的心对于世间的万物既不逢迎,也不拒绝,安安静静、坦坦然然地去接受、去反射、去照见而已。

当我们的心灵保持这样的状态时,我们会以一种最清明的理性看见了世界,也看见了自己。

镜子是什么?从镜子表面来讲,无非就是一层玻璃。镜子和玻璃的区别是什么?就在于它里面含有一层薄薄的水银。

没有水银的玻璃,你只能透过它看见外在的世界;当有一层水银膜挡在那里,你就可以通过它看见自己,同时你也可以看见世界。

我们的心里应该拥有这么一层水银,把我们眼前的玻璃化为一面镜子,不仅外视世界,而且自视内心,让这样的一方天地之鉴可以照见自己生命的本真。

庄子一直都提倡人心一定要自然,不要有很多刻意的羁绊和外在的锤炼。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