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节:亨利·福特(4)(1 / 1)
1922年,在收购了生产高档车的林肯汽车公司之后,福特汽车公司成功实现了多样化经营。1926年,公司满怀希望地冒险进入航空业,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生产了大量轰炸机和坦克,以及飞机与坦克发动机。
竞争对手、产品与产业的发展,连同福特自己日渐衰减的精力,昭示了公司的相对衰落。福特还有一个著名的观点,他认为“只要汽车是黑色的”,消费者就会去购买。这一观点反映出福特集民主与独裁思想、创造精神与自我本位主义于一身的混合性格,这也加速了公司的衰落。
福特在1920年完成了他最初想要实现的几乎所有目标,变得日益自满。他完全操控下属经理们,常常不顾及情面、无情地解雇或是赶走许多最好的下属。他的汽车在技术上日趋保守,刹车、四轮发动机和传动装置还固执地使用着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过时工艺。虽然公司在1932年推出了新型的V?8发动机,但在1936年公司还是丧失了产业领导者的地位,在销量上退居为美国第三大汽车制造商,落后于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和克莱斯勒(Chrysler)。取代了流行但略显陈旧的T型车的A型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这个成功仅仅维持了四年。1932年,福特使用工人间谍、公司警卫和暴力方式对工会组织进行抵制,并将工资削减到行业标准之下(每天4美元)。但斗争的结果是他失败了,1941年他第一个在工会协议上签字,数年之后通用和克莱斯勒才承认了汽车工人工会。
[ 书客网 ShuKe.Com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公司主要致力于军事生产。福特中风一次,他的儿子埃德塞尔也身染沉疴,不久就在老福特一手造成的纠葛中溘然长逝。事实上,自从1925年福特丧失了对福特汽车公司事务的兴趣之后,埃德塞尔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公司的实际管理者。“铸铁匠”查理·索伦森把持着工厂的运作,维持着公司作为一个组织的整体性,并且权力与日俱增,直至1944年退休。福特的曾孙亨利二世在1943年成为公司的一位董事,1944年出任执行副总裁,1945年9月出任总裁,两年后亨利·福特去世。在27岁时,亨利·福特二世开始将公司的经营活动从战时生产转移到和平时期生产上来。
按照亨利·福特的遗嘱,公司95%的普通股属于福特基金会。这个慈善机构成立于1936年,是福特家族控制公司的一种手段。1956年其多数债券被销售给了公众,福特公司从此成为更具典型美国特征的大企业,福特基金会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私人基金会。
作为一名工程师和有争议的管理者,福特没有接受过专门教育,但经常有非常独到的见解,他是一名冒险家、实验者和经验主义者。他时常天真而理想地热衷于一件事而不断遭受嘲笑,比如他曾在1915年包下一条航线,并与一些和平主义者搭乘 “和平号”去欧洲劝说各国停止战争。1918年他差一点当选美国参议员,同年他在买下的报纸上抛出了一些反犹太人的论调(最终收回)。他建了很多学校、一座乡村博物馆、一座复原的乡村小镇和一些乡村工厂。他公然和托马斯·爱迪生等一些志同道合的革新者进行社交活动,大跳过时的舞蹈,以示对爵士乐的厌恶和不屑。在福特在世的最后几年,他变得极富教训癖,时常爱教训别人,竭力想让别人承认:对于缓慢发展的时代而言,老福特是一位值得永远铭记的伟大人物,他曾多么显著地影响和改变了这个世界,而现在还在继续影响和改变着。
3.主要贡献
按照钱德勒(Chandler,1990)的观点,福特作为美国汽车工业“第一个行动者”的主要优势在于他对“产能(Throughput)”的理解。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福特渴望自己的公司能够尽可能的自给自足;另一方面是他信奉“共同富裕”,这一点在他那句“高工资创造大市场”的口号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并没有发明(尽管他的确象征了)大规模生产、实时库存管理、垂直一体化、略显粗糙但非常有效的营销概念、大型跨国汽车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或是企业慈善,却将它们全部加以实施和发展,并且第一次将它们整合起来,产生了可观的效力。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将汽车带入了普通大众的生活,这一过程有助于产生共同富裕,并将成千上万人从艰苦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他将消费者和工人的需求置于股东之上的做法,也走在了时代的前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