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节:石川馨(1)(1 / 1)
石川馨
Ishikawa,Kaoru
(1915—1989)
个人背景
● 1915年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家族。
● 1939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应用化学系。
● 1939—1941年任日本海军技术军官。
● 1941—1947年从业于产业界。
● 1947年后在东京大学专门从事统计技术研究工作。
● 1943年发明石川图。
● 1949年应日本科学与工程联盟之邀加入QC(质量管理)研究机构。
● 1952年任日本化学学会(Chemical Sociaty in Japan)会长,从事质量管理研究。
● 1969年加入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1977年任该组织主席并从事质量标准化工作。
● 1981年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主席团成员。
● 1989年逝世前夕仍在不懈地为成立世界范围内的质量管理研究机构和改进日本的质量管理技术而努力。
主要著作
《质量管理导言》(Introduction to Quality Control)(1954)
《什么是全面质量管理?日本的方式》(What is Total Quality Control? The Japanese Way) (1985)
人物概要
在日本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发展历史上,石川馨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他确定了全面质量管理中全员和全过程管理这一最基本特性。管理者应当通过质量循环从而实现质量的全过程管理,并借助统计技术在全公司范围内实现质量控制,而不是仅仅利用石川图(因果分析图)发现个别问题。石川馨认为日本企业能够成功地支配世界市场的原因就在于日本人的质量意识和在质量管理方面所做的贡献。
1.生平资料
石川馨,1915年出生于日本。1939年从东京大学应用化学系毕业后就职于一家公用事业部门,后进入企业工作。
1947年,他进入东京大学从事科研工作。作为一名科学家,他意识到分析和解释离散数据非常困难,因此他开始对统计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着手进行统计技术研究工作。1949年应日本科学与工程技术联盟(JUSE)之邀,他加入质量管理研究小组,从事质量管理和统计方法应用领域的前沿工作。之后大约有40年的时间他一直全身心地致力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并努力协助全世界的专业机构、学术组织以及产业部门运用质量管理理论。
20世纪50年代,石川馨提倡这样一种理念,即“下一个过程是你的顾客(The next process is your customer)”,他认为这是解决部门间冲突以及鼓励团队合作的关键所在。1952年,他出任日本化学学会会长,大力倡导协作并参与质量管理领域的学术项目,资助质量管理活动年会。当时,年会已开始关注经理人、管理者、普通工人等不同群体在管理工作中的不同需求,这直接导致了1962年“质量循环”概念的诞生,从此人们对质量管理有了新的认识:质量管理不仅需要全员参与,还应把控制重点放在过程和终端客户上。 在日本曾一度掀起质量管理的旋风,一时间关于质量管理的教育和培训风起云涌,各种杂志纷纷刊载这方面的文章,介绍质量管理的应用以及产生的相关收益。石川馨曾在日本工业标准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工作,为制定质量标准做了大量的工作。1969年他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日本分机构的成员,并于1977年出任该组织的主席。1981年,他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主席团成员,这给了他通过质量标准化促进国际合作的机会。尽管石川馨认为在决定最低质量水平和可接受质量水平时标准是必需的,但这并不代表他赞同“这样的标准就足够或实施这些标准就能使顾客满意”的说法。他主张应在参照质量标准的同时,通过不断的改进质量以满足顾客的需求来建立更高的标准,而不能满足于现有的质量水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