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节:亚伯拉罕·H.马斯洛(1)(1 / 1)
亚伯拉罕·H.马斯洛
Maslow,Abraham H.
(1908—1970)
个人背景
● 1908年4月1日出生于美国纽约的布鲁克林。
● 行为心理学家,专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学(Primate Social Behaviour)。
● 曾任布兰德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社会心理学教授,美国心理学协会主席(1967—1968年),也曾执教于布鲁克林学院(Brooklyn College)及西方行为科学研究所。
● 提出人类需求层次理论。
● 对于动机理论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 1970年6月8日逝世。
主要著作
《变态心理学原理》(The Principles of Abnormal Psychology)(with Bela Mittelman,1941)
《人类动机理论》(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1943)
《动机与人格》(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1954)
《走向存在的心理学》(Towards a Psychology of Being)(1962)
《优化心理管理》(Eupsychian Management:A Journal )(1965)
《科学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Science )(1967)
《人性能够达到的境界研究》(The F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1971)
人物概要
马斯洛在动机理论研究方面有着重大影响。经过多年的实证研究,他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或爱的需求、自尊需求以及自我满足或“自我实现”需求。
马斯洛的观点使动机理论超越了科学管理及行为主义者的简单模式。他创造了一种研究需求变化的动态模型,更侧重于对潜意识激励的作用的研究。从1943年该理论首次公布直至1970年他去世,马斯洛主宰着整个动机理论的研究。马斯洛理论成为这一学科许多后续研究的起点,后来很多的动机理论都受到马斯洛理论的直接影响,例如,麦格雷戈(McGregor,1960)、赫茨伯格(Herzberg,1966)和阿尔德弗(Alderfer,1972)。
1.导言
马斯洛的理论来源于对不同学科知识的探索,包括生物学、人类学、临床心理学和精神分析治疗的研究。而对于精神分析治疗的研究或许是最为持久的。马斯洛将自己对爱的需求的理解与弗洛伊德(Freud)的理论相联系(尽管在马斯洛自己看来他的观点与弗洛伊德的某些观点是矛盾的),将对自尊需求的理解和阿德勒(Adler)的观点相结合,将对自我实现的需求(是在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水平上进行应用)的理解和弗罗姆的观念相对应。
在马斯洛的理论出现之前,动机理论将满足生理需求如饥饿、性、口渴作为研究的起点。而马斯洛认为尽管这些基本的需求是实现其他更高级更复杂需求的途径,但这些需求是相对孤立和局部化的。
马斯洛的首个重要观点是在生理需求的未被满足之前,它们会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但是一旦获得了满足,它们就不再是起主导作用的需求。相反的,一旦需求得到满足,它会继续存在并且同时上升为更高层次的需求。这导致了动机理论中心点从剥夺到满足的转变。20世纪30年代的两个研究结论都对马斯洛的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是关于动态平衡的医学研究结论, 二是人对不同食物的偏好是反映人体实际(无意识的)身体需求的可靠依据。低层次的需求被满足后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需求被相继满足,这一逻辑过程促使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
2.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类,如下所示。
(1)生理需求。这些需求包括饥饿、口渴、性(区别于爱和自尊需求)和睡眠。在这一级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前,下面提到的各级更高的需求就不会发挥作用。
(2)安全需求。安全需求呈现了一幅更复杂的图形,因为有更多的潜在主观性。根据马斯洛的观点,孩子们比大人更易出声表现对安全的需求,大人们经常默不作声。而有神经质的人,因不能延缓自身对潜在危险的恐惧,经常努力做一些事情以避免环境中的不确定性。
(3)社会或爱的需求。最开始,马斯洛认为第三层次的需求仅仅是爱的需求。后来他扩展了这一概念,把“社会需求”包含其中。在他早期作品中,他认为性本能和灵长类动物(Maslow,1971)的进攻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他把爱看做是以感情为基础而不是以进攻性为基础的存在,这样的观点也适用于更为广阔的社会关系网络。
(4)自尊需求。马斯洛研究了精神上受到伤害而丧失了自信心的个人事例,他相信,对于健康的个体,自信是以真正的实力为基础而不是以想像为基础的。马斯洛的理论能解释为什么有着不错的收入、在其职位上是安全的、有着良好的社会关系的员工仍然不满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