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铁骨忠魂(5)(1 / 1)

加入书签

话说三路北伐以后,刘铁骨随刘福通的军队逃回了安丰,而这时钟焚在张士诚的军队里,也遇到了一些生命危险。

高邮战争以后,脱脱遭朝中奸臣算计,被元顺帝赐死,他所率领的“百万大军”,一时星散,群龙无首,张士诚乘机击溃了元军。然而,第二年淮东发生饥荒,饿殍遍野,张士诚攻下平江(今江苏苏州)后,就将都城从高邮迁到了苏州。

这时张士诚南面有方国珍首鼠两端,一方面对元廷讨好,一方面又对朱元璋献媚;西部又有朱元璋趁机作乱,北方还有元朝不时派兵攻打过来,张士诚目前的处境可谓是非常艰难。

一方面,至正十七年八月,元朝招安了方国珍,就让他派兵征讨张士诚。国珍率兄弟诸侄等以舟师5万进击士诚昆山州,士诚遣其将史文炳等御于明子桥,国珍七战七捷,士诚屡战屡败。方国珍自称越王,建立了大越证权。

另一方面,除了方国珍以外,元廷又派湘西的苗军来攻打张士诚。杨正衡自称苗王,建立了大苗证权。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据说是战神蚩尤的后代。而这些苗军的来历,就要从杨正衡、杨通贯父子说起。话说元至正初年,人民反抗元廷统治日盛,农民军力量日趋壮大。徐寿辉、张士诚、韩林、郭子兴等已各占一地。元廷为了平叛,开始重视利用地主武装镇压红巾军。杨正衡、杨通贯父子虽僻居湘西南(今湖南邵阳),也想雄踞一方。于是就以杨通贯当初所统的那些“苗子”为基础,扩充兵马,组建了一支以苗民为主的数万人的军队。

这年秋天,苗军兵分两支,一支由杨正衡统领,进攻粤西,一支由杨通贯统领,开往江浙。杨正衡军因寡不敌众,又缺乏粮草,结果全军覆灭,杨正衡也在阵前身亡。杨通贯所率苗军的力量却在逐渐壮大,引起元廷不安。由于元朝严格的民族政策和种族歧视,淮东都元帅余阙力陈顺帝:“苗蛮不当使。”于是顺帝强令苗军停止军事行动,并命余阙监视杨通贯,若“苗军有暴于境者,即收杀之,凛凛莫敢犯”。但是,张士诚势力得到发展,朱元璋迅速崛起,元廷迫不得已重新启用苗军。

至正十五年九月,朱元璋派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部将张天佑等进攻集庆(今南京)。元廷忙派杨通贯随江浙行省右丞阿鲁恢率苗军赶去救援,苗军大败郭、张的红巾军。这时,张士诚的淮军攻占扬州,杨通贯又率军前往,败张士诚。

至正十六年正月,张士诚攻占平江,威胁杭州,又准备进攻嘉兴。驻守杭州的江浙行省丞相达识帖木耳求救于杨通贯,并许以升任参知政事。杨通贯带领少量精兵,夜袭张士诚军敌营,接着苗军全力出击,淮军措手不及而大败,“生擒其首,其徒溺死者无数”。张士诚又派其弟张士德率兵数万人转攻杭州,达识帖木耳弃城逃走,并传令杨通贯夺回杭州城。经数日猛战,“士德大溃,收拾残兵,十丧八-九”。八月,张士诚派张士信、史文炳率水兵数万,沿运河北上,兵临嘉兴城。杨通贯采用“诱敌深入”战法,将淮军诱至峡谷时,伏于俩岸的苗军把备好的火把投入敌船,恰逢南风大作,“大火焚烧至四十里不止,淮军死者甚众”,苗军趁机出动,大败淮军,“斩首七千,俘虏数千,张士信以伏水遁还”。苗军威震东南,壮大成20万之师。

至正十七年,元廷升杨通贯为江浙行省右丞、骠骑将军,赐名“杨完者”,升其兄杨通照为湖广行省右丞、车骑将军,赐名“杨伯颜”。

就在张士诚被方国珍和杨完者打得焦头烂额的时候,西面的朱元璋也趁机来添乱。

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派耿炳文攻取长兴(属浙江),徐达攻取常州,吴良等攻取江阴(均属浙江)。张士诚的军队西面、南面都被堵住,势力逐渐衰落。不久,徐达率兵攻下宜兴,然后进攻常熟。张士德迎战失败,被前锋赵德胜活捉。张士德,小名叫九六,善于打仗,有谋略,能得将士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