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节:梁漱溟(39)(1 / 1)

加入书签

八月十七日,首次应邀参加最高国防会议参议会。先生自认为这是先生参与上层(中央一级)政治活动的开始。

八月十七日夜间,南京政府在中山陵园召开国防最高会议参议会,先生在会上发言,主张大规模发动知识分子,有计划地分布下去以从事民众动员工作,并建议改革教育制度,经过一番周折,蒋介石曾嘱托先生、晏阳初、黄炎培、江问渔四人起草具体计划,计划末后由先生负责草成交去,没有结果。一面因上海失守,京沪沿线动摇,当局无心及此;另一面因陈立夫出长大本营第六部,主管民众组织之事,根本不肯让党外人插手。

先生说:“我的心愿在这一面既不得遂,三八年一月一日即由武汉飞西安转赴延安,访问中共中央,这是我奔走国内团结的开始。”[《我的努力与反省》。]

为推进军民团结抗敌,自八月至十月初,多往来于济南、济宁、邹平之间。先生讲:“八月二日下午四时韩氏由京回抵济南省府,余以五时往访,而济南日本领事有野等三人已先在,闻系电话招来者。事后据日本报纸所传,韩对有野等声明三事:一、外间传说中央任彼为右翼总指挥非事实;二、外间传说中央派蒋伯诚来山东协助军事亦不确;三、日侨未离济南者照旧保护。又布告市民应镇定,禁造谣,传谕商店开门营业。其态度显然一变。

[ 书客网 ShuKe.Com ]“十月,日寇侵入山东境,韩氏虽亲在前线指挥其部队抵抗,然其退志殆亦决于此时矣。十三日,日寇下平原达禹城,省府深夜开会,决定大部分(约十之八九)公务员迁退宁阳。十四日晨余闻讯急访韩,惊问何故欲退。韩答,彼个人决不走,省府亦尚未搬家,唯大部分公务员,此时无用,不如离去。余谓,如此必致全市恐慌,市民都走,后方动摇,影响前线士气,最好不动,或将无用公务员给资遣散,亦不必退驻宁阳。韩不纳。午间,许德珩、程希孟两君访余,促余再向韩劝阻,余即再访韩言之,终不纳。……韩既急切欲退,自不发动民众抗战,亦不复顾惜地方而只想将地方枪枝、壮丁、财款带走。人心怨嗟离叛,惶惶不可终日。”

“二十六日余及同人梁仲华、王绍常、陈亚三诸君,并余处长心清、何厅长思源,集于何家,共商所以建议于韩氏者,曾草订下列几条:一般的原则,亟应收拾人心,安定人心,然后乃能完成军民合作一致抗敌。其中有:一、应将地方自卫组织与国民兵役分为两事;二、关于征训壮丁,补充兵役,应有计划行之,在这一条中曾明确提出‘请通令本战区各部队,并布告民众,对于地方自卫组织,如乡农学校等受训壮丁,不得任意抽调,对于其枪枝,不得任意收用’等建议。

“二十七日晚,仲华先生以韩氏邀谈,曾粗陈大意,不见听。

“二十九日余携上项条陈,同韩登千佛山细谈,计自午前十时谈到午后三时,始终说不入。

“三十日李宗仁(司令长官)自徐州来电,邀余赴徐州,即晚离济南。此一席谈遂为余与韩氏最末一次的谈话。……以余推论韩氏态度由紧张而松弛,由光明而暧昧,实以当时各方情势启发其一种取巧心理所致。

“十二月三日余应李公宗仁之召到徐州,曾详言于李公,并请制止韩氏之撤退。九日到武汉,曾于国防参议会上作一次报告。二十一日谒蒋公于湖北省府官邸,并陈韩急切欲退之状,蒋公笑云:‘我全已知道。’”

十二月九日,抵武汉,出席国防参议会。

西安事变后,在国防最高会议内设立参议会,吸收社会上有名人物参加,商量抗日的事情。救国会沈钧儒等出来了,还有北大胡适、天津南开大学张伯苓、职教社的黄炎培和河北定县的晏阳初等。

先生讲:“我与周总理第一次见面就是在参议会上。……我参加国防参议会后,到武汉与董老见面,对他说我想去延安。一方面与董说,一方面与蒋介石说,我要去延安看看。蒋表示同意,董老电告延安,延安表示欢迎。”[《告山东乡村建设同人同学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