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节:梁漱溟(57)(1 / 1)
(原载民盟主办的《群言》杂志1988年第9期)
附录三发挥中国的长处吸收外国的长处
梁漱溟
一、西洋文化的长处在人对物
现在来比较中西文化之长短如何?我们可以答复一句:西洋长处在于“人对物”,而中国长处则在“人对人”。
何以言之?必须先说明人类文明原包含“人对物”和“人对人”两大部分。所谓物,即指大自然之一切。不但山川草木鸟兽皆在宇宙内,就是人的身体也在内。人的生活一时不得离开自然界,自然界可以养活我们,但我们如果不能控制它、利用它,它也能成为我们的灾害。但如何能控制它、利用它呢,那就要从明白它、了解它入手,此即科学之事。近代西洋最伟大的成功即在科学技术之进步,为古人之所无,亦为他方人之所无。所以说西洋长处在“人对物”。
自五四运动以来,揭“科学”与“民主”为两大口号,近代西洋所长,在此二者。然而民主却不属“人对物”之事。……它是“人对人”之事。我说西洋长处在“人对物”,似乎未说尽。其实不然,详见下文。
二、中国人究竟缺乏什么
民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看到之一种精神。此种精神的根本点是:我承认我,同时也承认旁人。反之若“有己无人”,便是反民主。
中国人缺乏民主精神么?不见得。中国古训讲“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承认旁人之精神,何等明白?还有中国最讲礼让,其一种尊重旁人之精神,充分可见。然而“民主”何以现在竟为一新鲜之物呢?我的回答是:中国人虽不缺乏民主精神,但他自古缺乏集团生活。关于这一点,在我的《中国文化要义》一书里言之甚详,这里只说几句。
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显然可见有下列四大短处:
第一是缺乏法制精神:亦即事事不按照法律办,执法精神不够。外国人则比较守法。这就是因为外国人平素过集团生活,凡事在团体内,非此不可。但在家庭之中,则一切情形,就要两样。
第二缺乏纪律习惯:所谓纪律习惯,是在人多时,能够有条理,有次序,并不因人多而紊乱,这就要靠平素养成的纪律习惯。
第三缺乏组织能力:晏阳初先生曾对我说,有一个美国人向他说:“一个中国人是聪明的,两个中国人就蠢笨了。”这是说明中国人最缺乏组织与合作。组织是大家合作起来,每个人都不卑不亢,很耐烦的商量办事。商量之后有所决定,而且痛快的执行,这是为中国人所最不易见的。
第四缺乏公共观念:梁任公先生《新民说》一书中说:“中国要想建设一个新国家,必须先要有新民。新民是不同于旧时的中国人,必须要具备几个条件,最必须的条件,就是公德。”中国人过去太重私德,父慈子孝,都不外乎是私德,但如何为公共服务,就不讲求。
此四大短处,全从一根本事实演来,此根本事实为何?那即是家族生活偏重(正面),集团生活缺乏(负面),此一事实在中国自古迄今一贯到底,直至新中国成立未曾改变。
所以若问:中国人究竟缺乏什么?我答:“缺乏集团生活。”
三、西洋人团体生活之发展及转变
西洋人之团体生活,远者且不去说它。我们从中古社会说起,那便是团体生活最严重最坚强之时代。第一表现在宗教上,教会之于教徒,好比今日国家之于国民,宗教彼此间对抗相争,较之今日国际间还要激烈。政治上则有大大小小无数封建单位,并且政治与宗教牵混纠缠,更增加了团体间之对抗相争。经济上则一农村就是一团体,自给自足。工商各业,各有其行会,亦都是坚强之团体,内则统制,外则对抗。还有工商业集中在都市,每一都市,也是一团体,特别像所谓:“自由都市”者,直等于一小国家。凡此种种,皆为中国所无。
“争之与群,乃同时并见之二物”——孟德斯鸠语。因斗争而有团体,因团体而有斗争。斗争与团体之相联,此即西洋人自古迄今底生活。反之,中国人都生活于散漫和平之中,愈和平,愈散漫;愈散漫,愈和平。在对抗相争之两团体,便各自养成其人之公共观念、法制精神、纪律习惯、组织能力,反之,在家族生活特重之中国人则不能成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