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节:梁漱溟(63)(1 / 1)
何思何虑,至大至刚”
“**”中我被管押在秦城监狱。“文革”以后,我同梁先生分配在同一所公寓,因而来往比较方便。我撰写民盟历史时因核对当时情况常常就近请教他。我现在把他写给我的一封信全文抄录如下:“顷承移步过我叙谈甚快。留示之件亦经读了。叙述当年事实基本无误。我存有记录亦尚可供参考。再则我每念前闻兄所谈往年被管押几年中思想感情的变化进境极为可贵。亟盼兄写出贻示后人,人生经历即是真学问,远胜理想空谈也,手布敬叩大安,漱溟再拜。”随后,他又写给我一副对联。上联是“何思何虑”,下联是“至大至刚”。梁先生心中所说的“大”和“刚”的具体内容,我们可能不尽同意,但他的“何思何虑”,则我确实认为,他认为是真理的东西,他确能做到心口如一,而不“思虑”到个人的得失的。
梁先生的最后一次学术讲演
费孝通同志主办的“中国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今年在香港大学举行,研讨的题目为“中国宗教伦理与现代化”。为了筹备这项工作,他去年曾托我特请示梁先生能否同行。台湾方面的钱宾四(穆)先生也拟届时由台湾前往香港。彼时梁先生的健康条件确实无法承担如此跋涉之劳了。他说他亟愿为“中国宗教伦理与现代化”这个题目做一个录像讲话。于是在去年10月由民盟安排在他家里做了一个十几分钟的录像。这个录像带由孝通同志带到香港大学去播放,深受与会人士的欢迎。这是他一生当中最后一次学术讲演。
他住进医院时,已疲惫无力,躺在**,神智虽然还清楚,但不能多讲话了。有一次我去看他,正好刚从台湾来的一个人,由一位中国文化书院的同志陪同一道去看梁先生。他看到梁先生的样子,知道无法进行对话了。于是他站在梁先生病榻前面,央求陪他一道去的人为他照了一张相。他又拿出本来预备同梁先生对话时所用的录音机来,一个人在机前喃喃自语讲了大致如下的一小段话:“我是一个刚刚由台湾来的人。我在台湾时候就对梁先生的著作有所接触。来到北京,我首先提出来要求见见梁先生。我今天见到了梁先生是我莫大的荣幸。我要求见的是一位能坚持自己的立场,而不随风倒的如×××式的人物。……”讲完了上面一段话后,他就向梁先生鞠躬告退了。
偶然机会,碰到这样一个插曲,我不禁更进一步感到梁先生确是一位值得使人尊敬的人。
1988年7月1日
(原载民盟主办的《群言》杂志1988年第9期)
附录六悼念梁漱溟先生
香港《文汇报》社论
一代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梁漱溟先生溘然长逝了。相信中国人民会为失去这位风骨铮铮的知识分子而感到惋惜。
梁先生一生的言行,足为我辈所景仰者良多——
先生继承了我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以天下为己任”,当家国处于忧患之时,他致力于农村之建设,力图于从文化、哲学等层面上改造中华民族。尽管时势所限,“吾道不行”,但他忧国忧民的情操,是为世所知的。
先生继承了我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另一优良传统,是“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当年因坚持真理,不惜逆鳞以谏,据理力争,冒犯最高权威,置个人利害于不顾。虽历坎坷凡卅载,观他恢复名誉后的言行,则依然无怨无悔,淡然处之。这种“匹夫不可夺志”的铮铮风骨,堪为爱祖国爱人民的知识分子所崇念。从先生的生平行事,也提供一个启示,国家要进步,谋国者只有广开言路,虚怀若谷,于国事始有裨益。反之,如拒谏饰非,则难于避免失误。过去罕见的民族灾难——“**”——就是深刻教训。
此外,先生的风格尚有足称者,其一生淡泊名利,而非营营役役以谋私,以民主人士之身支持中国革命,始终不渝,对国家前途不失信心,晚节可敬可佩。至于他受到错误的对待,中国共产党已有所反省,今后必能善视“统一战线”的作用,对各民主党派及民主人士推诚相与,对知识分子能充分尊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共赴开放、改革的事功,则振兴中华并非难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