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文化的运动是有规律的(1 / 1)
一、文化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精神世界的运动方式较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波浪式前进的,另一种是跳跃式前进的,文化的运动则是呈波浪式前进的。
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上,有些民族的文化能绵延不绝地向前发展、续存和进步,其共同的特点是,其传统文化对新文化的接受和创造,是以相似相溶性为基础的,即新文化与传统文化有一部分相连通,新文化的某些部分得到了传统文化某些部分的支持,往往支持的力度越大,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有些民族文化衰竭和死亡了,其共同的特点则是,其传统文化拒绝和排斥新文化,固步自封,不想改变已有的成熟规章,最终只有没落的命运。
文化革命是人类历史上常常发生的事,失败者不计其数。纵观文化革命失败的案例,其原因不外乎如下几种:
一是新文化与生产力基础不相适应。往往在文化革命发生前,生产力必定先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如果没有一个生产力变革的阶段,则文化革命注定是难以成功的。
二是新文化没有找到可靠的传统文化支持力量,这是操作层面的问题,往往较依赖政治家的谋略,不是文化创造人可以解决的。
三是新文化本身的设计不成熟,没有集大成者,对传统文化没有产生质的突破,所以不成其为新文化,最终消弥于无形之中。
把握文化运动方向的简便方法,是掌握其社会主流哲学的运动视野和方向的变化。
哲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多数时候是主流哲学的表面形态,当一种主流哲学衰落以后,相应的文化习俗肯定要发生变化。当然,这里所说的主流哲学是被多数民众所接受的哲学,而不是刚刚发端于学术界的那些流行的哲学观念。
文化的运动是否永远是前进的?是进步的?有没有文化的运动是倒退的?事实上,文化运动是波浪式的,有进有退是其典型的特点,没有任何文化形态是直线式前进的。有相当多的文化运动就是倒退的,最终导致民族文化或整个民族的消逝,或者说导致主体文化与文化主体的消失。(因为文化不一定全部有民族性,有些有团体性质,有些有国家性质,有些有家族性质)。
文化的倒退是文化沉淀的重要方式,它其实孕育着新的更猛烈的文化运动,或者孕育着新的文化运动方向。因此,对文化沉淀过程的处理,是极其重要的环节,那些谋求全盘否定前次文化运动的人为做法,必将导致极为彻底的失败。
那么文化是否有先进和落后之分?绝对地看,文化没有先进和落后的区别,只有对人类贡献大小的区别,这与文化所影响的范围,影响的方式和结果有关。按照任何标准,某些文化可能很先进,但当它在某个人群体里没有找到适应性时,带来的可能是倒退和毁灭。而某些比较起来落后的文化,在其兴盛的年代里,可能创造了无穷的财富和幸福。
相对地看,文化每次发生运动时,则有明确的落后与先进的区别。
如何评论文化的先进性呢?有人设计了一套理性的评价尺度:“越是先进的文化,其技术合理性程度越高,其达到同样目标的技术手段越合理越先进;越是先进的文化,其价值合理性程度越高,其所要达到的目标越符合多数人的现实利益;越是先进的文化,其由技术合理性机制保障的包容性或开放性程度越大,其内部越具有文化创新的能力----这三者共同决定了文化的进步水平。”(见《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先进文化》P15页)
这个文化先进性的标准,说的是评价文化先进与落后的三个尺度,一是技术尺度,二是价值尺度,三是创新尺度。
从技术上看,可以通过计算,得出文化与之对应的物质力量的量,并通过实践加以检验,由物质力量的大小,判断文化的先进与落后。
从价值尺度看,主要看该文化对终极价值的回答。即“人生的最后目的是什么?人类的最终命运是什么?是生还是死?是永恒还是虚无?”(见《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先进文化》P13页)如果回答是积极向上的,就先进,反之 则落后。
从创新尺度看,如果一种文化没有包容性,对其他文化采取排斥的态度,或者无法建立包容和开放的机制,就落后。而具有强烈创新能力,有包容机制的文化,则先进。
不管这个先进文化的标准是否全面,今天看来它是讲到了评判文化优劣的一些实质性问题的。本书侧重于分析中国政治文化运动的方向,这种方向并不依据文化先进与落后的原则,只依据方向性原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