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节:第一章 中国的起源文化(15)(1 / 1)
中国文化接受西方民主可能是建设性的,而非照搬型的。
1/7 小结与评论:家庭成为社会结构基本单元
战国时代结束以后,在文化的层面上,儒学因为积极入世,帮助统治阶级思考问题,有较宏观的社会视野,能产生现实的操作效果,成为了国学。同时,政府把家庭作为国家的基本细胞而组织和培养,正与儒学的出发点相一致,这样,再经过约100年的发展,中国起源文化终于催生出一个丰硕的果实,即家庭成为社会结构基本单元。
在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儒家和法家三种文化思潮产生以后,思想家们竭力宣传各自的主张,这是文化向民间和政府的一种运动。可是社会上如何接受这些文化则是有选择的,多数国家的统治者是将三家揉和在一起进行选择性吸收的,这便是以儒学的秩序社会为主,兼并道德家的权谋术和法家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想。
在韩、赵、燕、魏、楚、齐、秦七国中,只有秦国君王听从宰相吕不韦的建议,坚决实行法治,使国家强盛起来,最后消灭六国,统一中国。秦始皇重法治,但是这样的局面并不长久,仅到秦二世时,秦国便消亡,法治也跟着退居次角地位,而由儒学占了主导地位,并在整个封建社会保持三学一体的融合状态。
这个现象说明三个问题,其一是法治强国,儒学安邦。秦国因崇法而强盛,却因废儒而亡国,原因在于中国统一之后,外部压力减少,内部矛盾上升,它唤呼社会学,也就是说用什么处理敌我矛盾和用什么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不可用相同的方法去解决,这种情形对地球上现在崇法治民主是有借鉴意义的。
在地球村落中,人类融合的趋势促使一些国家图强,美国使用的是纯粹法治,结果它在20世纪末变得空前强大,法治和民主也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世界潮流,但是若在人类融合之后呢?可以预想,法治和民主也要退居次要位置,届时占主要地位的,应当是新兴的社会学。当然,这里并不是说美国类似中国春秋战国的秦国,人类的融合过程不一定会成为中国融合过程的翻版,
其二,儒学的兴盛,除了其本身是社会学,学说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之外,还因为它承接了宗法制和封建制,就是说在国家思维上保持承接性。周姬旦时,家族被上升为政治单元,但经孔子发挥后,家族更成为社会单元,儒学的社会角色比宗法制的族规,好比一个是海,一个是河。
其三,文化和政治,是一个交替上升关系。文化产生后,由政治加以融合和选择,但政治又要受文化的检验,这是中国思维的主要方式。
总而言之,春秋战国后,家族的重要性又进了一大步,它以组织社会的气魄开始说话,构成了中国思维的主旋律。
在历史的长河中,春秋战国只是一个短暂的历史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景象纷呈,一切未来的可能都蕴含其中(除根本特性外)。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统一六国,建立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秦王朝是在与六国的文韬武略之争中诞生的,因此深受南面术的益处,加上秦始皇比较倾向于严刑治国,对儒生们鼓吹的仁义道德不感兴趣,儒生们对国家大事的阻挠更使得秦始皇怒不可遏,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把儒家书籍收到一块,放了一大把火,历史上称“焚书”。又把四百多名儒生抓起来活埋,历史上称“坑儒”
焚书坑儒之后,社会上流行的是黄老思想,中国的历史似乎向非儒的方向迈进了。但是在公元前209年,秦王朝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等到陈胜、吴广起义被镇压下去时候,元气大伤的秦王朝受到刘邦、项羽领导的地主武装的致命打击。秦王朝被摧毁后,刘邦战胜项羽,建立西汉王朝。
公元前156年,西汉王朝传位到汉武帝刘彻。这时候,黄老学说明显地带来社会的分裂和动荡,农民频繁暴动,各诸侯与朝廷抗礼,尾大不掉。刚在这节骨眼上,儒家系又出现一个圣人董仲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