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节:第二章 中国农民文化(7)(1 / 1)
公元1344年,黄河南北大饥荒,第二年瘟疫流行,“民之死者半”,又出现人吃人的惨状,各地爆发了起义。由于黄河水利失修,黄河缺口,元朝政府强征十五万民工,在二万戍军的监督下,重开黄河故道,这正好提供了组建一支起义大军的绝好机会。民工韩山童用秘密宗教组织白莲教会作为联络,利用民族矛盾,提出光复宋朝的口号,宣传“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世”,造反人数迅速扩张。
公元1351年5月,韩山童、刘福通率众起义,头缠红巾作为标志,称红巾军或红军。只三个多月,起义军便发展到十万人,第八次大农民战争爆发。
此次大农民战争的特点,主要是民族矛盾的激化,这其中是中国的世界中心观起了很大作用,没有特别的政治主张,而且起义没有中心,全国各处均有,称王建政权的多得不计其数,全面摧毁了元朝的统治基础。
1355年,起义军推举朱元璋为头目。朱元璋出身贫苦农民,幼年丧父母,进入皇觉寺为僧,后来参加农民起义军。他带领自己的这支部队,乘元军与其他农民起义军交战的机会,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吞并巢湖的红巾军水师,率兵强渡长江,1356年攻克南京。他采纳儒士朱升关于“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鼓励农业生产,屯田积谷,并招纳儒士,吸收一些投降的地主武装,扩充实力,然后消灭各地红巾军和元朝的残余势力。1368年春,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建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在红巾军起义之前,并没有人宣扬狭隘的民族观点,但是,元末农民战争却以强烈的民族仇恨心理为动力。我们知道,儒家文化是重家族的,是欢迎族融合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原因是蒙古族推行的是种族统治,加之元人崇武,在各地的压制很重,严重挫伤了以家族政治为特征的中国民众的大国中心主义情绪,所以使种族情绪浓了起来。
这件事说明,儒学还在民众中培养了民族自豪感,即强化大国中心主义。它导致从富贾官僚至平民百姓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受压迫或处于从属地位时对异民族的强烈仇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政策是攘外必先安内,该政策是国民党自己利益的极端体现,而不是建立在中国民众的民族主义要求上。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是统一战线,团结抗日,在抗战中独立自主,这个政策把人民的要求放在第一位,党的要求服从人民的要求,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政策典范之一。
从阶级成分来看,朱元璋的政权,应该是纯粹的农民政权,但是朱元璋招纳儒士,保护地主,成为儒家政治约束下的著名的皇帝之一,与其它几次大农民起义的领袖有明显的不同。其它的要么自己不敢做皇帝,要么有不同于儒家政治的主张。
朱元璋的政权,是民族矛盾掩盖了政治矛盾的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但是,朱元璋吸取了宋朝以来汉族地主皇室权力分散的教训,强化中央集权,以使统治阶级有所组织,大抵能与外族种族统治力量相媲美,使明朝成为汉族地主为主的兴盛王朝之一。朱元璋由农民到皇帝,反映了民众思想已与封建儒士在政治上的观念相近化,即农民之子也未必不是龙种,天道变化没有固定的尊卑,农民做了皇帝,照样可以熟练地运用儒学。
1/9 突出平均土地思想
明朝运转270多年后,历史上出现一件新生事物,即皇宫的太监操持权力,太监比大臣更威风,最大的太监头目叫魏忠贤。
按今天的分析,太监是一种残疾人,大多出身贫寒,加之封建王朝是一个家庭社会,子孙后代多是取得受人尊敬地位的因素之一,太监又无法生子。小人得志和心理畸形就使太监把持政权后,特别凶狠残酷、蛮横无道、贪财挥霍,甚至魏忠贤还未死,各地就为他建了祠堂。各地的官僚地主,大肆贪污贿赂,兼并土地。神宗皇帝则长期深居宫中,纵情声色,恣意挥霍,各衙门则“职业尽弛,上下解体”。在陕北,地瘠民贫,经济凋零,剥削苛重。1627年,陕西农民王二发难起义,拉开了第九次大农民战争的序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