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节:第三章 国君王文化(3)(1 / 1)

加入书签

秦始皇死后,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87年,汉武帝刘彻在位,大力推行儒学。

西汉的江山,是汉高祖刘邦在公元前期206年争来的。刘邦建立西汉,以秦王朝为鉴,采取了部分改进措施。秦王朝建立大一统中央政府,概括为“三公九卿制度”,刘邦也组阁了中央集权政府,官位设置与三公九卿类似。秦王朝废除分封制,刘邦认为违背人情,便在西汉王朝分封九个同姓的诸侯王。实质上,分封制的必然结果,是使地方割剧势力变强,最后削弱中央集权统治。因此,刘邦的社会组织比较混乱,不及于秦始皇。

但是汉武帝刘彻比较成功地解决了儒法结合的问题。汉武帝权谋术的中心思想,叫做礼法并用,礼治用来让老百姓从思想上服从统治,修正自身,法治用来在强权下保证封建皇家宗族的利益。

与历史上的“焚书坑儒”相反,汉武帝发动一场全国性的运动,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以小国寡民为主的黄老学说及纵横家、阴阳家、法家系思想打翻在地,将处于狗屎地位的儒家系奉进神堂,规定儒教为国教。

当时儒家系出了一个圣人董仲舒。

董仲舒集孔孟之大成,通过互补、融合、创造性的推理,产生出面貌全新的儒学,几乎将古思维中的各家奇妙地统一在一起。

他说,人间的祸福,都是天的安排,人必须顺从天意,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这其中有道德家的“道”观念。皇帝是上天派来统治人间的,是传递天意的使者。老百姓必须遵从天意,不要为自己的苦难追查根源,不要对统治者产生仇恨情绪,如果仇恨的话,只会得到上天更严厉的报复,不如多多感受幸福的好,即使是痛苦,也要从中寻出甜味来。因此,中国农民后来发展成为世界上最乐观而无忧无虑的民众,从人们将婚丧嫁娶称为红白喜事便可窥见一斑。

又说,天只有一块,天下自然应该一家,一家之中必须有尊卑次序,这便吸收了儒学的精华。在全国,国君是家长,臣子和万民必须听他的话,尊敬他,他是国家的根本。在县内,县官是父母官,是老百姓的家长,要受到尊敬,要有威严,大家不应触犯他。在一家,丈夫地位最高,是一家之长,必须被妻子、儿子、媳妇和孙子崇拜。大儿子对小儿子和姐妹有行使父母之权,有优先继承权。小孩子年幼,年长者更有爱护的义务。如此一来,从官到民,从老到少,都在社会中找到一席之地,因而使社会更加温情脉脉,情深义重,新儒学被社会广泛地接受。

董仲舒的儒学,以孔孟之道为主,吸纳道德家系的“道”、法家系的“法”及部分佛教思想,变成男女老少,官商民兵笑逐颜开的行为指南,是汉武帝刘彻采纳独尊儒术政策的重要因素。在今天的香港、台湾和大陆某些深山远水的村落里,董氏儒学的思想以零散的方式广泛地存在着。

以今天的知识,汉武帝推行的儒术,首先是从心理上满足人作为社会动物,对爱与隶属的需求(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满足论),从而对社会组织的稳定和文明进步产生了影响。其次,新儒学把皇族的权力宗教化,鼓励人们多多在苦中行乐,禁锢了人们对知识的需求,起到了愚昧民众的作用。新儒学的社会组织合理性和愚昧民众的作用,使之作为礼治物,轻易地让民众对统治阶级的地位予以承认,减少了社会动荡的因素。刘彻达到了礼治社会的目标。

在法治方面,汉武帝大幅修改了秦王朝的三公九卿制度。因为在那个制度中,各位官员的权力都是实权。尤其是丞相,权力很大,对皇帝的诏令有不同意见时,还可以面折廷争,甚至拒不执行,这对行使宗族政治的统治权不利,与新儒术的思想也不合。为了保持宗族统治的绝对性,汉武帝亲自过问政事,重用在他身边任职的尚书令、侍中等相当于家人的小官,授予他们参与朝政的大权。从而在大中央政府之下,又形成了更有权力的小中央政府,成为皇帝家族的死党,国家权力的核心。皇室核心与三公九卿政府是一种同心圆结构,它与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组成的党代会、人代会和政协会同心圆结构有相似性,而与美国式的三权分立及权力寡头结构截然不同,这很能说明中国人在治理国家和组织社会的认识上有承接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