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节:第四章 中国大众文化(6)(1 / 1)

加入书签

1934年,希德勒在德国人的拥戴下,自称元首,成为既不同于总统,又不同于委员长的一种集党政军和民族大权于一身的统帅。

希特勒是正儿八经由民众选举产生的领袖,是标准的民主产物。这个事实足够让迷信民主选举的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客观地评价民主。

希特勒随即改称德国为“德意志第三帝国”,解散国会,取消反对派政党,将纳粹党工具化,实行高度集权的中央统治。从目的上看,希特勒的措施和列宁以及罗斯福的政策有共通性,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克服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初期的过度分散状态。但希特勒的道路却是纳粹主义,希特勒充分地利用了德国的历史,也就是德国古思维定势,利用了历史上另外两个令德国人心醉神迷的帝国做指路牌,十分有效地影响了德国人。

“纳粹”一词,在汉语中并无词源,属于舶来品,且有特定的含义,专指希特勒实施的主要思想及措施。但在德语中,纳粹是国家社会主义一词的缩写,实指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以排外为思想主流,德国古已有之,大多数民族也有这种习气。只不过希特勒将之系统化理论伦,他在《我的奋斗》一书中,系统地提出“生存空间”学说。

希特勒认为,地球是一个不变量,它只有那么多的阳光、空气、水,只能为人们提供一定的生存空间。社会失业是怎么造成的呢?就是因为生存空间不够所造成的。你们看看万恶的犹太人吧,他们狡诈、懒惰、腌脏不堪,可他们却积有大量的钱财,正是他们剥夺了我们幸福美好的生活。所以,要使我们的子孙万代生活得更好,我们必须用血的手段夺回本应属于我们的生存空间,建立由我们优良的大日耳曼民族统治的世界,使它有序,懂法律,有实力。所以,纳粹党的任务就是消灭劣等民族——首先是犹太民族,夺取世界的统治权——首先是欧洲,而后是非洲和亚洲。

经过希特勒的治理,到1936年,第三帝国不仅消灭了失业,军事工业也空前发达,经济也迅速康复,人们的生活水平大为提高,这使德国人欢喜雀跃,对希特勒的信念充满了折服。

生存空间说实际上是德国人对古帝国那种疆土广阔的世界渴望心理的折射,正是这种民间意识使希特勒建立理论时选择了马尔萨斯学说为基础。

马尔萨斯是英国早期的经济人口学家,他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的1789年发表《人口论》,认为在一般条件下,人口是按几何级数的增长率进行繁殖,而粮食等生活资料则按算术级数的增长率增加。

假设N为自然数,几何级数N*2,算术级数是N+1,一边是2、4、6、8、10、......,一边是1、2、3、4、5、......,到一定的时期,人口增长必定大大超生活资料的增长,使人口过剩,产生经济危机和社会病。为了调节这种失调,必须消灭人口,采取的办法便是战争和瘟疫。

希特勒选择了战争。

1936年,希特勒和具有相似观点的意大利总理墨索里尼签定盟约,形成柏林——罗马轴心,随后与对亚洲有领土野心并持相似观点的日本军国主义集团签定“反共产国际协定”,将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结为轴心国。共同开始争夺生存空间的战争,只不过当时日本叫田中奏折,在德国叫我的奋斗。

1937年,日本的军国主义者全面拉开吞并中国和亚洲的战争。德国的希特勒则于1938年吞并奥地利,随后进攻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卢森堡、法国、英国,并命令陆军元帅隆美尔进入非洲大陆,进攻埃及。到此时,英美法及苏联人才如梦初醒,发现希特勒的所谓反共产主义只不过是一个幌子,他的真实目的是争夺生存空间。只要是疆土,共产主义的也要,帝国主义的也要,宗教封建国家的也要。

1941年6月,苏联被希特勒拖进了战争,同年12月,日本人不仅侵占东南亚,而且还通过珍珠港事件把美国也拖进了战争。1943年底,共产主义和帝国主义携起手来,组成反法西斯同盟,共同对轴心国开战,到1945年9月,轴心国全面失败,生存空间学说也同时被埋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