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节:第四章 中国大众文化(9)(1 / 1)

加入书签

另一次在1935年至1936年,毛泽东、贺龙、张国焘三支队伍走到一起时,也是损失90%左右,况且四周大兵压境,人地两生,处境艰难。作为历史上的军队,这样的疲困之师是不能存活的。西安事变后蒋介石更是委以高官,**中共党高级领导人,但中共又一次抵住了这种**,不仅再次死里逃生,况且不断发展壮大。中共领导人的信仰为何如此之坚定?

我们不能把这种现象简单地归结为中国共产党人不怕死,不屈不挠,乐观向上。为什么美国共产党和其它国家的共产党不能同中国共产党一样地应付困难呢?深层次的问题,乃是中国共产党亲身感受到他们的主张有广大农民和市民工人的支持,中国古思维关于大同理想的方方面面,通过民间故事及书籍,深入到中国人的骨髓,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大无畏精神的后盾,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心所在,他们相信自己的死对中国的大多数人有益。正如毛东所说,共产党如同火种和宣传队,走向哪里,就点燃哪里,使得蒋介石防不胜防。

如果把蒋介石和毛泽东,共产党和国民党来一个换位,假使1927年已是共产党执政,那么,国民党绝不会来一次绝处缝生。因为帝国主义的那一套在中国民间缺乏土壤,它们经历不起这种焚烧和毁灭般的打击。

国家思维之力量,一致如此。

4/4 国民党主导大陆时期的文化特点

蒋介石一生以孙中山学生自居,因此在创建政治结构方面他并无什么特殊的贡献,中国国民党所选择的道路,就是中国色彩很重的帝国主义,他们的党纲政纲来自孙中山早期的思想,即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而且在1927年到1949年间,国民党蒋介石偏重于穷兵窦武,鲜于孙中山遗志。

三民主义的核心,就是人们应该平等自由地生存在世界上,平等观继承了中国古思维中的合理成份,是地道的社会哲学。三民主义的源头是1905年孙中山成立的中国革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该组织是中国国民党的前身,纲领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到后来,孙中山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归纳为民族主义,建立民国演绎为民权主义,平均地权推论为民生主义,于是便有了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众所周知,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是家族政治,但到清朝时却成了一个特例,这个统治者家族不是一家,而是整个满族,统治权对每个八旗子弟均有份,要求汉人蓄长发,穿满袍,讲究一定的种族优越性。孙中山树起反封建的旗帜,明确提出推翻清朝皇帝及贵族的统治,解除民族压迫,实行民族平等,既不搞大汉族主义,也不搞少数民族优越性,共享天下,共建国家。

民权主义,字面上的意思是予权于民,实际内容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共和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推行全民选举,发展立法、司法、执法三权分立的社会政治体系。

按孙中山的话说,所谓民权,在政治上说,就是人民有参与立法,容喙政治的权力;在法律上说,就是人民有不许别人侵犯他的身体、言论、信仰、居住、集会种种自由的权力。后来,有人将民权主义归纳为三大民权,即人民拥有创制权,复决权和罢官权。

“创制权者,人民于限制之下,有提出请求书,要求公众投票,决定一种政事之兴废,或强迫国会通过法案之权也;复决权者,人民有受政府机关采访其意,而以投票决定立法机关所通过某种法案之权也;罢官权者,人民于一种限制之下,有提出请求书,要求公众投票,决定所选举官吏应否罢免之权也,综此三者言之,或亦曰直接民权。”(见廖仲凯、何香凝《双清文集》上卷334页)。

民生主义,即实行民之所有,民之所治,民之所享,天下为公,平均地权,限制地主对土地的垄断,客观上为工业资产阶级的发展铺平道路。孙中山提出的意见是核定天下地价,现有的地价归原主所有,由国家赎买,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为国家所有。蒋介石败退台湾之后,土地革命便是采取核定地价之后,由政府出钱赎买以达到天下为公,使人人具有生存的资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