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节:第四章 中国大众文化(14)(1 / 1)

加入书签

中国农村近代以来是一盘散沙,生产力低下,不能形成人力优势,致使水患严重,疾病流行,中国人也被人讥笑为东亚病夫。共产党不仅带领中国人民赶走了帝国主义,搬走了三座大山,现在又要带领人民向自然灾害宣战,彻底改变人民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这使得农民热血沸腾,立时形成亿万人上阵的局面。

1958年2月,谭震林到河北省保定地区徐水县视察大跃进的情况。徐水县县长张国忠汇报说,徐水县面积约1700平方公里,人口不到20万。大跃进后,去冬今春,共修建351座以小型为主,中小型相结合的蓄洪水库。在平原上,利用盐碱洼地建了157座“满天星”式平原水库,还打了265眼机井,开挖了500华里长的渠道。

这个成果立即引起了谭震林的高度重视,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徐水县还没有哪一个朝代能取得如此之高的水利建设成就。一回来,便向毛泽东汇报,毛泽东十分感兴趣,决定视察徐水,赋予徐水深远的政治意义。

[ 书客网 ShuKe.Com ]1958年8月4日,毛泽东到徐水,听了县委书记张国忠的汇报后,肯定除水县打破地域界限,统一调度劳力,建立公共食堂、托儿所、缝纫社,实行家务劳动的集体化和社会化的做法,并且建议他们在合作合并的过程中,搞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是什么呢?概念是理论家陈伯达发明的,援引的是法国巴黎公社的名词。内容是徐水县的工农商学兵合为一体的作法。毛泽东经过综合之后赋予它的意义便是“人民公社就是共产主义的萌芽。还是人民公社好!”

张国忠立即表示马上成立人民公社,并搞共产主义试点。经总结经验,毛泽东认为,人民公社以一万农户为宜,成为五脏俱全的区域单位,构成共产主义社会初期的结构单元。

这个社会结构单元突破了早期共产主义者们的阶级单元观,可惜的是在实践中没有取得成绩并坚持下来。人民公社打破了城乡的工资界限,这在社会学中有远久的意义。但人民公社不是纯经济单位,它是以行政区划为主的政治经济综合体,这与帝国主义时期的跨国公司和超级连锁店不同,后者是纯经济组织。

毛泽东委托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陈正人给张国忠送来三本书,一本是《共产党宣言》,一本是《哥达纲领批判》,一本是康有为写的《大同书》,并指示陈正人帮助徐水县的干部们学习和理解其中的段落。这三本书没有一点苏联的痕迹,说明人民公社是一种完全的中国共产主义现象。

1959年底,徐水县开始向共产主义过渡,这个规划草案基本体现了毛泽东意思:

工业:县里要建一座有300台机床的机械厂,还要建联合钢铁厂、化肥厂、联合纺织厂、水泥厂、酒精厂、淀粉厂、制糖厂、人造石油厂、综合化工厂、炼焦厂、热电厂。

农业:原有耕地79万亩,1959年要把播种面积扩大到160万亩,平均亩产3000斤。1962年把播种面积缩小到64万亩,而使亩产粮食达8000斤。

文化:7——10年内把现在30岁以下的人提高到大学或高等专科文化程度,县办综合大学一所,各社办综合大学一所,各村办红专业余大学。

生活水准:年人平粮食2000斤,食油50斤,肉类300斤,棉布200尺,糖240斤,水果147斤。

......

总之,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也就邓小平在80年代所说的小康水平吧。而在90年代,中国的很多地方早已达到或超过1959年徐水共产主义的理想水平,但是,任何人都知道,这些地方并不是共产主义。

这就说明一个问题,共产主义并不是仅仅以经济发达为标准的一种社会形态,而是既可以消除经济危机,又能消灭帝国主义社会病的一种理想状态,这就是共产主义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在农村闹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城市的工人坐不住了,他们也要大跃进。以当时对经济的认识,以为工业便是与机器分不开的,没有铁不能造机器,没有机器不能建工厂,没有工厂便没有工业。加上国防的需要,在1958年下半年,毛泽东提倡钢铁元帅升帐,要全民炼钢,目标是将原计划的钢产量翻一翻,达到1080万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