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节:第四章 中国大众文化(21)(1 / 1)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大众文艺迎来了第一个辉煌的发展时代,它一直持续到1966年开始的**。在这一阶段,普及是主要特点,内容以当时进行的各种反帝反封建的群众实践为主,因此其性质多为政治服务,发展了一些民间娱乐的文艺。
1944年1月,毛泽东看了延安平剧院演的《逼上梁山》后,向剧院写信,说:“看了你们的戏,你们做了很好的工作,我向你们致谢,并请代向演员同志们致谢!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在旧戏舞台上(在一切离开人民的旧文学旧艺术上)人民却成了渣滓,由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统治着舞台,这种历史的颠倒,现在由你们再颠倒过来,恢复了历史的面目,从此旧剧开了新生面,所以值得庆贺。你们这个开端将是旧剧革命划时期的开端,我想到这点就十分高兴,希望你们多编多演,蔚成风气,推向全国去!”这是毛泽东在第一块试验田里明确地提出大众文化的特点就是人民性,亦即人民创造历史这一主题,其他框框不限。
随后在解放区乃至全中国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品、优秀作家和一股以民族民乐民育为主的文艺空气。
最负盛名的文艺作家有郭沫若、丁玲、巴金、艾青、老舍、茅盾、贺渌汀、冼星海、田汉、聂耳、周立波、赵树理、贺敬之、郭小川、夏衍、臧克农、魏魏、孙犁、刘白羽等人。
最著名的大众文艺表演家有陈强、田桦、赵丹、白杨、郭兰英、王昆、郭颂、施鸿鄂、王玉珍、侯宝林等人,他们的名字家喻户晓。
风行一时的群众表演剧有《兄妹开荒》、《白毛女》、《夫妻识字》、《小二黑结婚》、《王桂和李香香》、《漳河水》、《血泪仇》、《逼上梁山》、《穷人乐》、《二毛立功》、《小放牛》、《一朵红花》、《王秀鸾》、《刘胡兰》、《赤叶河》等等,还有与之相应的处在巅峰状态的群众性秧歌运动。
大众文化取得的直接成绩,是在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中国民众中,培养了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的人际价值观念,使从封建文化底下解放出来的人们,摆脱了旧道德伦理观念被粉碎后的迷惘情绪,防止了文化质变过程中对社会生活的束缚力变弱,防止了人的本能原始野性的**。
在继老子、欧文、康帕内拉、马克思和康有为等理想家之后,第一次真正出现了带共产主义倾向的民众修养。周恩来概括为爱憎分明、言行一致、公而忘私、奋不顾身。毛泽东概括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这个时期出现了学习榜样的运动,除战斗英雄外,还有雷锋、焦裕禄、王进喜等人,当然,典型人物是雷锋。
雷锋出生贫寒,少年时代受了不少苦,青年时代得到共产党的关怀和培养,在土地改革中分得了土地,并且走进学校接受新式教育,接受了大众文化宣传的世界观。
雷锋1956年参加工作,1957年加入共青团,1960年入党,1962年因公殉职。在雷锋短暂的一生中,以社会“小人物”的身份留下了大量日记,其思想典型地代表了大众文化所需求的民众文化素养,即社会主义新式群众的最高道德风尚境界,既伟大而做起来又很平凡。作为实际生活中的人,雷锋的特点是多想到他人,多为他人做好事,不留姓名,不图报酬,在生活上多关心他人,自己只求最低标准,在工作上向最好的同志看齐。
1963年,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第一届领导集体,向全中国人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迎来了中国自古以来民风最好、社会最安定平稳的时期。
1977年3月,邓小平、叶剑英等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再次倡导雷锋精神,并推出张海迪、朱伯儒、赖宁等新式雷锋。
1990年,以江泽民为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再次倡导雷锋精神,又推出了新式雷锋——孔繁森,而且宣传上取得了近20年来少有的成功。
在大众文化的辉煌时代,第一个成绩是使民众变成文化的直接参与者。政治、经济、艺术活动,群众都是主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一改过去处于旁观者的地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