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节:第五章 从哲学视野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5)(1 / 1)

加入书签

在神的图腾崇拜哲学下产生的文化,都是人类不自信的文化。这些区域的古国,要么难以上千年地延续,要么不能创造农业文明的巅峰,根本的原因是整个社会缺乏彻底征服自然的勇气,也把握不住自己的社会。

大抵社会哲学是方向性的主导观念,该观念只有存在,更新和毁灭,而没有所谓的充实和发展。凡属要充实和发展的,就标志着该社会哲学的衰落和死亡,就融进了占统治地位人们的集团利益,从而成为被统治者的枷锁和反感之物。

佛教最初不承认灵魂的存在,但是到后来,灵魂存在了,今世是前世所修,变更不得,穷人只有今世好好受苦,来世才可投个好胎。

[ 书客网 ShuKe.Com ]基督教最初说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但到加尔文时期,每一个人还在他出生以前,上帝就为他安排了固定的命运,而且不仅涉及人类,上帝专门设计了它所创造的万物,包括区区麻雀在内,没有上帝的明确意旨,雨点就不会降落,没有上帝发布的专令,也不会刮风,所以穷人就不要抗争了,不要奢求与富人平等,安于现状吧,阿门。

人类都经历过宗教和图腾时代,这种现象已经突破了国家思维的范畴,但是各国宗教教义不同构成了各国思维的特色基础。作为人类现象,宗教是难以根绝和废止的,任何国家的任何社会都是如此,原因是宗教表达了人们的寄托,表达了人们对末知世界和现代世界苦难的感情。

宗教本身的残缺为其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空间,这是任何其它学说都不及的。在社会意义上讲,宗教只要对人类危害不大,有可能延续到共产主义后,延续到人类离开地球或者银河系。

宗教是地球的特色,在整个宇宙中,也许只能这样评价。

5/2 中国:家族的视野

社会哲学的着眼点集中于家庭或家族,是中国社会的实际。中国的君王文化和农民文化,其依存的背景是家庭观念。

儒家系的学说从家庭入手,先在家庭中建立次序关系,然后把这种次序扩大到宗族,再由宗族放大到国家。对于中国人,有一件事很好理解,即善于当家长的人,当族长和皇帝都不存在技术困难,关键的是名分够不够。家长制作风在中国的过去甚至现在都存在普遍性,这是以家庭为视野的社会哲学,带给中国**裸的社会权力现象。

把人们关于社会的哲学观引导到家庭上来的是孔子。孔子的思想极其庞杂,这里只就其中关于家庭世界观部分做简单的推论。

孔子大约出生在公元前551年,与印度佛教创始人悉达多同时代。

孔子看到的不是“人”的苦难,而是他以为的许多大逆不道的社会现象。例如臣子杀国君、儿子杀父亲、村夫轻薄天子、国君无权力、世大夫权势赫赫,总的看来是乱了套,社会失去了秩序。

为了建立社会秩序,孔子主张“定名分”,也就是说每个人要找到自己适当的社会位置,扮演适当的社会角色,君是君,臣是臣,父是父,子是子。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父要子亡,子不敢不亡。

而“定名分”的具体东西,一个叫“忠”,是臣子对天子的;一个叫“孝悌”,是家庭成员对家长的。在孔子这里,家长是皇帝的影本,家庭是国家的影本。

其哲学含义是:要治理好一个国家(社会),家庭是关键,治家就是治国,家庭的问题解决好了,社会就有秩序,国家就会稳定,一个通俗的说法,社会由家庭或家族构成。

以家庭为视野的社会哲学给人非常深刻的印象。中国的大家庭是小社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家庭功能多,很多矛盾和问题消化在家庭之中,而不是推给社会,这是现代家庭远不能比的。

现代社会,个人所受教育依赖于学校、社会环境和个人努力。所受教育产生的效果,由个“人”自己负责,受到了不良教育的人们首先危害社会,而个人教育的责任也由社会来负。

在家庭社会中,个人教育取决于长者和家长。家长以身示范的教育居于首位,人格教育为主,知识其次。在非书香门弟,孩子的教育由家长请先生来教,包括文、武两个方面,费用完全由家长包下来。有功名之望的家庭,个人攻读诗书甚至到老死,这种无用的学习,其费用也由家庭承担。如果孩子学习不好,首先是家长感到耻辱,孩子品行不端,首先是家庭的名誉受损。整个教育问题都在家庭之内解决,社会不负担教育的经费、责任和后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