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节:第五章 从哲学视野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14)(1 / 1)

加入书签

生命意志说把意志这种心理状态提到宇宙观的高度,抽象的人被排除了。超人说又把超人格描写得如此具体,在人类哲学史上确实不同凡响,然而,尼采还仅仅是开了个头。

1896年,奥地利精神病医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出版了《歇斯底里的病因学》,指出精神病产生于心理的原因,而非生理的创伤,儿童幼时的性经验和性的扰乱是成年产生神经病的根本原因。为了研究精神病产生的原因和治疗精神病患者,弗洛伊德在大量病例治疗的过程中积累了材料。

通过分析,他指出:鼓励精神病患者暴露思想,使患者挖掘和倾吐他所意识不到的欲望。这种意识不到的欲望或潜意识,一旦变成了意识,患者即可不药而愈,其疗效是持久的。这就是他创用的自由联想法(治疗精神病的一种著名方法)。

依据病例材料,他又指出,人的意识分为三个部分,即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这三者是一个封闭的三层楼结构,潜意识在最下端,中间是前意识,意识高高在上,统治着前意识和潜意识。

潜意识是人的最原始、最古老、最粗野的精神态度,它是最活跃,最富有力量的,体现出了人本能,但是一直受到压抑,得不到表现,然而却一直在寻找表现自己的机会,即干扰意识。在潜意识中,性本能起主导作用。正常的人,意识有能力控制潜意识的活动,使人按意识行动。对于精神病患者,意识受到潜意识的干扰,精神失常,治疗的方法则是干脆将潜意识变成意识,将之释放出来。对于艺术家来说,潜意识是创作的源泉,是社会、道德和宗教形成的基本动力。关于潜意识的学说,是佛洛伊德学说的核心内容。

前意识是意识的贮存,当意识需要的时候,可以从这里唤醒它。某些潜意识也有可能进入前意识,经意识的允许得到表现。

意识是受社会环境、历史、道德、观念和规范等约束的精神,主持“人”的日常活动,其中难免会有虚情假意、违背人本能的东西。

既然“人”的意识分为三个部分,那么“我不是我”就有了可能。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一文中认为,“人”的心理可分为两个部分,即自我和本我,后来又提出了超我的概念。即“人”的心理由超我、自我和本我三部分构成,但是这三者不是处于类似意识说的对立状态,也不是意识和潜意识的对应。而是说,“我”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

本我,是最原始,无意识(潜意识)的心理结构,它是由遗传的本能和欲望构成,充满着发自本能和欲望的强烈冲动,它们始终力图获得满足,它完全受唯乐原则的支配,一味寻求肉体的满足。

自我,是受知觉系统影响,经过修改,来自本我的一部分,它代表理性和常识,接受外部世界的现实要求,根据唯实原则行事,它的大部分精力用以控制和压抑来自本我的非理性冲动,它主张克制,但不否定本能要求,它提倡通过迂回的途径来满足这种要求。这与孔子提出的“克已复礼”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超我,是人性中高级的、道德的超个人的方面,它也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良知,自我批判能力一类的东西,它代表人内心中存在的理想成分,以良知的形式严格支配着自我。

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学说,把过去抽象的人分解,并使之更具体化,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西方的世界观朝着弗洛伊德指引的方向突飞猛进,一大批哲学思潮诞生了,其中最著名的一支为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最著名的宣言就是“人,不仅就是他自己所设想的人,而且还只是他投入存在以后,自己所志愿变成的人。人不外是自己造成的东西”。“懦夫是自己造成懦弱,英雄是他自己造成英雄”。

这无疑是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学说对现实的解释和发展,提出了个人价值、自我实现、自我设计等新概念。弗洛伊德以后,西方社会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的概念具体化,有了心理的分别,意志的分别,甚至职业的分别等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