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节:第六章 公司文化时代(22)(1 / 1)

加入书签

日本作者以企业家居多,如写《新经营新日本》的福盛和夫,是日本福盛集团理事长。写《工作生活梦》《实践经营哲学》《松下企业经营谈》的松下幸之助,是日本松下企业的会长。写《索尼走向世界》的盛田昭夫,是索尼公司的会长。其他著作是大久光写的《松下幸之助》,山田行雄写的《研究开发管理说》,守屋祥写的《帝王学中的管理韬略》,小野丰广写的《日本企业战略结构》,占部都美写的《现代管理论》,门田武治写的《高度生产率的秘密》。日本管理名著的出版时间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后的40年内,其中以80年代最多,影响最大。日本的管理名著全球第二,跨国公司实力及数量全球第二,国家经济实力全球第二,这其中是否有什么关联?应该值得研究。

美国是管理名著最多的国家,共有44部。最早的管理名著是F*W*泰罗写的《科学管理原理》,书中没有介绍其四本书的出版时间,但从内容来看,应该在1860年到1900年之间。最著名的管理学专家要数彼得*德鲁克,现在已经被公认为现代企业管理之父。美国研究管理的有教授、政府官员、公司领导人、技术专家,几乎成为风气。而且,整个势头没有缓和的迹象,为什么会这样?美国管理学名著注重实用性,创新的内容多,理论价值是所有国家中最高的。美国管理名著全球第一,跨国公司实力和数量全球第一,国家经济实力全球第一,是否也有什么关联呢?

二是西方管理名著用解析和定量的方法研究管理问题,力求分析,力求数据,力求公式,使管理的各个环节在可数量复制和控制的范围内。因此,西方管理追求客观和物化,忽视人的因素和作用。

如美国企业家不信任员工,不信任员工之间建立感情和亲密性,只相信律师,人与人之间,老板与员工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依靠金钱维护彼此之间的关系。美国人容易认为政府与企业之间是对抗的,二者有矛盾是应该的。美国总经理把当年的投资和收益、利润放在考虑的首位,容易把企业机构和员工作为达到营利目的的工具。美国企业物化管理的结果,容易在企业中形成类似军衔制度的等级制度。在美国管理制度下,一个人容易形成相对固定的职业角色,一旦经过训练学会一种工作,然后就拒绝做任何其他工作性质的职务,并且习惯于以一定的价格出卖劳动力的制度。任何人,在美国拿职务工资,无论是刚刚毕业的学生,还是有二十年工龄的熟手,如果都是总经理,在待遇一样。美国基本上形成职业经理人制度,专业人才在多个企业中流动,鼓励流动,而不是把人稳定在某个企业里,追求终身服务。

美国管理追求理性主义,过分拘泥于“科学管理”方法,过分依赖解析定量方法,相信唯有数据才过硬和可靠,相信复杂的结构、周密的计划、严格的规章、自上而下的控制、明确的分工、经济的大规模生产等手段,认为管理是类似以物质时间空间为对象的纯科学。这些都是美国管理学界早期的基本思想。

在东方,由于公司制度实施的时间不长,主要是引进西方的管理理论。日本出现一些管理名著,其方法以东方的定性素材为主,综合方法较多,讲究把握大势。

第三,管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清晰,或者说不专一。从65部著作来看,管理对象为政府、学校、医院、公司、组织、利润、利息、产品、工资、工厂、技术、程序、价格、市场、战略、结构、人、模式、领导、经理、方案、生产率、军队等等。每部名著都显示,管理学适应的范围广泛。

现代管理学的对象广泛性,可能是该学术没有产生哲学流派的原因,即它没有明确的哲学视野,或者说没有明确的对象,使得该方法论不能形成哲学,尽管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管理学也是方法学。

在中国,儒学是研究家庭管理方法的学术,解决的就是家庭作为社会结构基本单元时的管理问题,它兴盛2000余年。工业革命发生后,当公司开始作为社会结构基本单元时 ,如何有效地管理公司,其实是值得认真研究的,这样的管理学可能才会产生管理观念的革命性突破。从过去的管理学名著看,作者们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