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这条律法存在的原因(1 / 1)
12名秦人,正在秦王宫外,静静等候着陛下的处置。
哪怕是任何处罚,他们都心甘情愿的接受。
自这12名秦人,在琅琊郡被大秦水师一路带来关中。
关于这12名秦人,从海盗的手中死里逃生的事,渐渐被人所熟知。
一艘商船上的秦人,皆已经死于海盗之手。
这令听闻消息的秦人,而感到愤怒。
但好在,海盗皆已经被大秦水师所铲除,这令一众秦人所感到欣慰。
渐渐,关于这12名秦人,是到陛下面前请罪的,得知违反了律法。
秦人虽尚武,如若是自己能够制止的盗窃之事,绝大多数的秦人都会见义勇为。
再加上秦朝关于见义勇为的律法,没有见义勇为,则就要被罚掉两套盔甲。
正因如此,秦朝的律法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督促作用。
但,要是真搁上自己所无法解决的盗贼团伙,难道还要继续见义勇为吗?
肯定是自己的安全第一。
而这样,被罚两套盔甲,不少秦人心中是不服气的。
但是,不服气,也没有到能够与秦国律法叫板的地步。
对此,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对于这律法,自然是有好有坏…
因为这12名秦人所引出的共鸣,曾雇佣他们的商人,则愿意为他们每人上缴两套盔甲。
老秦人还是厚道呐,在商船被毁,货物尽数遗失,依旧愿意替水手缴纳罚款的好老板啊。
不少秦人,主动请愿,恳求陛下能够降轻处罚。
于人情,于理,在一个如此危险的局面之下,首要任务,就应当是自保。
自保有错吗?
没错!
按照律法执行,有错吗?
当然也没错,法不容情,从古至今的硬道理。
当然,秦国刚刚统一,难道这条律法会一直延续到后世?
肯定不会,秦国的律法,会一直变革。
至于律法,政策的许多变动,大多都是因为当下的国情。
贴近国情,从而选择更为适合当下的律法。
而关于律法则会在时间的流逝之下,变得更加完善。
……
秦王宫外。
谒者出现在了这12名秦人的面前。
关于谒者这个称呼,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这个官职了。
具体干什么,也就是为皇帝传达口命的奴仆。
谒者到来,12名秦人无比恭敬的作辑行礼。
谒者润了润嗓子,朗声道:“奉王命,念你等遇海盗,如天灾人祸,不可预料,家中亲人应当无比挂念,处罚一事,他日由咸阳令传达。”
传闻陛下仁义,爱民如子。
这12名秦人则终于是见识到了,没想到陛下在他们违反了律法的前提之下,竟然没有第一时间选择处罚于他们。
而是让他们将安全的消息带回家。
心中感慨万千,12名秦人恭敬无比的向着陛下寝宫方向,作辑行礼。
“民等,谢陛下!”
……
赵胜眯了眯眼睛,前去传话的谒者,已经重新回到了叶北的面前。
谒者毕恭毕敬道:“回陛下,丞相李斯到了!”
李斯并不是主动要求面圣的,如今真正得到了自己所梦寐以求的官职。
李斯一时间,心中空落落的。
不做厕中鼠,要做仓中鼠。
李斯已经成功了,不过,失去了目标后,又显得无欲无求,变得佛系起来。
若是没有陛下的命令,李斯还宁愿是歇着呢。
李斯快步上前,一脸狐疑的望向了赵胜,出声问道:“陛下寻我,所为何事?”
赵胜看了一眼李斯,并说道:“丞相,近来对朝政多不上心呐!”
赵胜此话一出,李斯则显得慌张极了。
虽然现在的李斯,是比较偏佛系的。
但要让他乖乖把自己现在做的丞相位置交出,原本佛系的李斯,也将另当别论了。
要知道,曾秦二世是胡亥时,李斯就为胡亥忙前跑后。
没办法,胡亥实在昏庸无能,李斯虽扶持胡亥登基,是最为错误的决定。
但李斯也不是看着大秦江山葬送在胡亥手中的人。
最后极力劝谏胡亥,勿要大兴土木,但最后还不是被胡亥所杀。
……
赵胜可不是胡亥那个昏君,更不需要丞相李斯,为大秦社稷,从而跑前跑后。
“臣,不敢!”李斯弓下身道。
赵胜看了一眼李斯,鬓发已经花白。
秦能有当今如此盛世,有李斯一部分功劳。
“李斯,汝可知,从海盗死里逃生之事。”
果不其然,李斯对此事并无关注,一脸茫然之色,并小心翼翼的询问道:
“陛下,何为海盗呢!”
真是稀罕,李斯所在的关注点,则就是从未听说过的海盗。
赵胜继而吩咐谒者,将关于那12名秦人之事,全部告知李斯,同时,还将王离将军曾写的,带给李斯一观。
……
在完全了解了这12名秦人之事后。
李斯则终于知道,为何陛下会传召自己。
赵胜继而问道:“李斯,此事,汝认为当如何决断?”
李斯略作沉思,继而补充道:
“国有法治,方不得乱,于法,臣认为当货两甲!”
李斯的的态度很坚决,作为秦法的编策与拥护者。
李斯是不容秦法被撼动的,对此,并继续补充道:“请陛下明思,若是袒护了这12名秦人,秦法在大秦的根基,更是会因此而被撼动。”
而陛下,并没有直接使用秦法制裁这12名秦人,无疑在陛下的心目中。
对于如何处置这12人,心中还是有疑虑的。
法不容情,只要秦法在这一时,一切便就需要按规章制度办事。
不得不说,李斯说的确实无错。
但李斯会说出此类的话语,赵胜早就猜到了。
当然,赵胜传召李斯,可不单单是为了听听李斯对秦法的见解。
“李斯,汝认为,这条见义勇为的秦法,是为何会提出来?”
当然,这条律法,可并非是李斯所写的。
而一条秦律的存在,自然还是有他的用意。
在赵胜的询问下,李斯略作沉思后道:
“回陛下,秦国官府,虽诸郡皆有设立,但终究还是有官府,所管辖不到的区域。”
“正因如此,才会有这条秦律,来尽可能帮助秦国官府未能及时赶到管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