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冷周解梦三(1 / 1)
“我听了你们争论了这么一阵,大概听出在解除梦魇恶咒这个问题上,天寿爷爷的意思是要信仰上帝,通过面向上帝来悔赎,从而赎还罪体;通过面向上帝来祈祷,从而拯救罪体。只有解决解除罪体问题,才能解决解除梦魇恶咒……而风甫爷爷则主张依循自然,依循实力决胜来战胜超越梦魇,从而解决解除它的恶咒……是吗?”丹宏说道。“正是。”天寿答。“大概如此……”风甫答。“这确实是两条不同的解决路径……一个偏向依靠超越经验的信仰,一个偏向依靠遵循经验的实证……”天寿说。“然而实证实践才是检验真相的唯一路径和标准……”风甫说。“未必。真相并不需要谁去检验,它根本就是人无法去检验的……人的认识存在先在先定的局限与断裂,他们能了解的,相比无限浩阔的宇宙与真正的真相,永远都只是沧海一粟,渺小局限得极其可怜……所以不能以他们的实证实践来作为判断和得出真相的标准……相反,他们自己的实证实践倒是不断可以推导和发现出曾经自以为是经实践检验证明为真理真相的一些东西和事情的谬误,欠缺和局限来……也就是不断发现出他们已经实证了的东西,其实却存在着浩大的错误,欠缺,伪处和局限……人的认识能力,只能说是可以在认识的局限和谬误中不断成长,但跟洞悉真相无关……如此而已……就算是自然规律,人类能知道的也才有多少点呢……?”天寿说。“说得好象你已真理在握似的……说穿了,关于那只看不见的手,究竟是上帝还是自然……你我既然都处于认识力的局限和未知的状态,就都只不过是一种偏向性推测与选择罢了……因此就都相互尊重,各表见解好了……没有必要一副先入为主的优势姿态……就象你说的人的认识力的局限,断裂,欠然,悖逆,在自然这只看不见的手上,也同样适用,同样如此……为什么就敢断言那只看不见的手就一定是上帝呢……?”风甫说。“我并没有断言,我只是在个人偏向与选择。每个人都是在依据他自己的具体情形与需要在作出偏向和选择。不是吗?我作上帝的偏向和选择是因为我想期待灵魂的永恒。如果选择自然,那么我的灵魂最终将归于一堆规律,只有短暂存在的可能。我不甘,不想,不愿自己的灵魂是这样一种情形……这就是我选择上帝的理由。”天寿说。“这只是你主观的意愿……虽理解,同情……但却可能奈不过现实与真相……人的意愿虽美,但真相未必会给予照顾……所以也只能注定是一个短暂的忧伤……”风甫说。“从个体自由与权利的角度来说,信奉自然不能导致对它的尊重与促成。因为自然的原则就是生存的弱肉强食,优胜劣汰,实力决胜。这种情形下只会制造和诞生专制独裁极权的王以及他对个体自由与权利的践踏,蹂躏与奴役。胜王败寇,胜王败奴,胜者的意志与权力就是秩序的核心和灵魂,用以奴役和驱使败者就自己意志的范……”天寿说。“谁说自然竞争就不能是公平公正的?老虎吃掉鹿,狮子吃掉羚羊,鳄鱼吃掉角马,你能说这是不公平公正的生存竞争吗?自然的优胜劣汰,实力决胜是公平公正的,是天经地义的。你不能把专制极权独裁者对民众奴役控制的不公平不公正来置换成自然的不公平不公正。事实上,专制者所作所为,恰好是在不尊重自然与天道之规律和原则的表现。因为自然竞争原则导致的是汰淘真正的弱和劣,保留真正的强和优。而专制的那种惯用暗箱操作式,依靠人脉关系式,攀附权力背景式,投靠权力利益链条式,凭借特权优势式等等的所谓竞争,往往才是有违公平公正原则的,往往才淘汰的是强和优,而保留的却是弱和劣……他们要是真的肯尊重自然和天道,汰劣存优,那么就是在走向真正的强大……但正因为他们的不尊重自然和天道,导致的必然是汰优存劣,结果走向的是表面的虚张声势外表强大而实际上是内在虚朽与羸弱的纸糊巨人和一盘散沙……”风甫说。“然而自然并不产生人人平等的先定原则,它促使的是竞争。竞争中有公平也有不公平。就是你说的狮虎鳄狼蛇等,也并不会完全遵从公平原则,它们会也搞背后偷袭,暗中阴伪,暗施冷箭等。既然是自然地竞争,你就不能保证它一定只遵从公平原则,而不遵从不公平原则。事实上,不公平与极度自私自利,本身就是人的自然性天性与劣根性,本身就是其先在罪体的欠然与裂伤的体现……如果有人,有群体要遵公平公正的原则,那不是基于他们的自然天性,而是基于某种信仰和由这种信仰所催生的价值观念的指导的结果……比如上帝信仰和由上帝信仰所催生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价值观念。缺乏这种信仰和价值观念,永远催生不了对公平公正的真正尊重与遵从,永远只能搞专制独裁,永远只能搞暗箱操作,人际关系,攀附特权,投靠利益,投机犬儒等等……”天寿说。风甫一时无语。丹宏说:“人活着,除了追问真相,不也要为了自己能生活得美好,愉悦,幸福吗……?尊重自然,依循自然规律而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饿则果腹,寒则添衣……不也是一种美好,愉悦和幸福吗……?循自然而为,不也可以使人不致陷入一种精神的空虚吗……?”“当然是一种美好。信仰上帝并不表示不尊重自然,而是心灵的脚步不止于自然,理当还要迈进和企求更多……人活着,当然不仅仅只有追问追求真相,还要求得美好。某种意义上,追问真相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得美好。如果在假相,受骗和虚妄中生活,那能叫作是获得了美好吗?显然不是。”天寿说。“但在真相中生活,有时也未必就是美好。真相有时候是挺残酷的。而且有时你知道的真相越多,反而在现实生活中越感到难受,痛苦……你对看到的现实中的充满假象的很多东西会感到更厌恶,失望,灰心……而想要看到点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又看不到……你整个人的兴头会提不起来,整个精气神就全没了……”风甫说。“正是如此。这里含有悖逆。有时,知道真相也就失去悬念和谜局……而人对于美好的获得,有时是伴随着对于悬念和谜局的猜想和智力逻辑的演练推进的兴奋感与乐趣的……一旦这些被抽走,一切顿然就变得苍白无味,没趣没劲起来。而真相始终未知,人又会因迷茫,忐忑而不安,恐惧和痛苦……可见人的痛与乐是一体两面,孪生共存的,彼此反方向地衬托,映照着对方……而且,真相中也不全是善的东西,还有很多恶的东西。人们审美真相,有时也在审美着真相中的那些恶的东西。这就是人性在包含天使一面的同时也包含着魔鬼的一面……只要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审美便能形成和产生……比如一些游戏和剧演就是如此,大砍大杀鲜血飞溅的,或者什么****刺激兴奋的……为什么那么吸引人和受追捧呢?因为那里面迎合着人性中的一些真实……人们兴奋于看到这些,并在这种虚拟的场景中一泄自己人性中的欲望与真实……”天寿说。“也就是真相的残酷残忍本身就能带给人审美的快感喽?”丹宏问。“是的。更准确地说是人性罪体的残破欠然裂伤悖逆本身就能带给人性以审美的快感和满足……”天寿说。“但人性天使的一面不也能带给人审美的快乐吗?”丹宏说。“那肯定。”天寿说。“那这两种审美有什么不同吗?”丹宏问。“残忍和邪恶的审美的确能带给人不少的快感和兴奋……比如就有些本是湿柔娴静的淑女子偏偏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