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一章 凤求凰,圣人之心圣人之器(1 / 1)

加入书签

何晏又饮了一爵酒道:“叔夜不愧是与我一般的真名士啊,如今日一般的名琴奏名曲真是难得啊,从古至今又能有几回,想来也只有“号钟”奏钟子期的高山流水、“绿绮”弹奏凤求凰了吧。”

“号钟”是传说中周代的名琴,居古代四大名琴之首,此琴音之宏亮,犹如钟声激荡,号角长鸣,令人荡胸生云。

传说古代杰出的琴家、晋国的上代夫伯牙曾弹奏过“号钟”琴,弹奏那高山流水,高山流水属于十大古曲之一。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弹,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后世分为《高山》、《流水》二曲;另有同名筝曲《高山流水》,与古琴曲无传承关系。

刘向《九叹·愍命》:“破伯牙之号钟兮,挟人筝而弹纬。”《淮南子·修务训》:“鼓琴者期於鸣廉、修营,而不期於滥脇、号钟。”

可此琴若不是巧遇齐桓公,齐桓公慧眼识琴、育人,只怕是早遭埋没,难见天日,当时,他收藏了许多名琴,但尤其珍爱这个“号钟”琴。

号钟与齐桓公的故事颇为传奇,号钟也是在齐桓公的手中真正地成为了“号钟”。

齐桓公一次巡行,路过一村庄,突然听到一阵琴音,五音不齐,齐桓公听得难受,又有喧哗鼓噪之声,便下车寻来。

这时看见一群孩子围着一个五六岁左右的男孩,男孩用身子紧护一琴,挡着如雨点般砸来的拳脚。桓公立即呵止,救下小孩。

一问:原来是孩子抱琴沿村乞讨,不料演奏难听,被当作骗子,又因抢了乞丐的饭碗,遭乞丐群殴,可这孩子虽然被打,还舍命护琴,懂得珍贵物品。

齐桓公是齐国的贤明君主,通晓音律,喜好操琴,顿生怜惜。

将孩子带回宫中,再看孩子手中琴,不觉惊讶万分,他收藏了许多名琴,还没发现竟有如此好琴。

再问,才知琴是父亲遗留的,还在母亲襁褓中,父亲就去世,长到五岁,母亲又亡,父母只留得此琴,他不得不学父亲操琴卖艺,无奈他没学过,又无钱求师,只好乱弹。

桓公看那孩子目聪灵秀,甚是怜爱。孩子又不知道自己名姓,就赐名“号钟”。叫来乐师全力教习孩子弹琴,“号钟”苦学勤练。

过了数年,桓公正要征讨鲁国,第二天出征誓师,忽听号角声声,钟鼓鸣鸣,让人精神陡长,摩拳擦掌,他试着吹牛角一和,更佳。

此乐,明天出征,岂不是用到点子上?寻声一看,是“号钟”在弹琴,好不高兴。

第二天十万大军凛立,军旗猎猎,桓公令部下吹起牛角,“号钟”奏琴与之呼应。牛角声声,琴声切切,军威顿振。

“号钟”在牛角的伴奏下弹出的旋律雄浑悲壮激昂亢奋,千军万马人人个个只觉得热血沸腾,斗志昂扬,雄心万丈,士气倍增。

果然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大胜而归,这“号钟”古琴的名头便再起响彻列国,但这把古琴究竟是不是原先伯牙手中的那把“号钟”则是没人知道了,毕竟时间已经过去了那么久,“号钟”也早已失传。

“绿绮”虽不如“号钟”但也颇为有名,相传绿绮通体黑色,隐隐泛着幽绿,有如绿色藤蔓缠绕于古木之上,因而名为“绿绮”。

但其真正的模样,我们早已无幸见到——古琴琴体需用疏松的木头(最合适的是桐木)制作,琴弦用动物(如牛)完整的筋或马尾制作,承受不起岁月摩挲,早已消逝于茫茫历史长河中。

“绿绮”是汉代着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张琴。

司马相如原本家境贫寒,徒有四壁,但他的诗赋极有名气。

梁王慕名请他作赋,相如写了一篇“如玉赋”相赠。

此赋词藻瑰丽,气韵非凡。梁王极为高兴,就以自己收藏的“绿绮”琴回赠。

“绿绮”是一张传世名琴,琴内有铭文曰:“桐梓合精”。

相如得“绿绮”,如获珍宝。他精湛的琴艺配上“绿绮”绝妙的音色,使“绿绮”琴名噪一时。后来,“绿绮”就成了古琴的别称。

一次,司马相如访友,豪富卓王孙慕名设宴款待。酒兴正浓时,众人说:“听说您‘绿绮’弹得极好,请操一曲,让我辈一饱耳福。”

相如早就听说卓王孙的女儿文君,才华出众,精通琴艺,而且对他极为仰慕。

司马相如就弹起琴歌《凤求凰》向她求爱。

有歌词曰:“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张琴代语兮,聊诉衷肠。何时见许兮,慰我傍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使我沦亡。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文君听琴后,理解了琴曲的含意,不由脸红耳热,心驰神往。

她倾心相如的文才,为酬“知音之遇”,便夜奔相如住所,缔结良缘。从此,司马相如以琴追求文君,被传为千古佳话。

嵇康笑着道:“平叔兄过奖了,即便是没有丞相的“焦尾”,只有琴曲好,弹奏者善弹,亦是能弹奏出动听、悦耳的琴声,古琴虽好,但终归只是外物耳,只有要有圣人之心,亦是能将普通的琴弹奏出“圣人之器”的声音。”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属于八音中的丝。

传说炎帝在沁源景凤羊头山下“黍定黄钟”,发现了音乐,炎帝神农氏又“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创造了最初的琴。

其实历史上关于琴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是《诗经》。

《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天上有五星,地上有五行,世上的声响有五音。

所以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

后来周朝周文王、周武王增加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才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七弦琴。

古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面圆底扁,象征天地;琴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

它一直被誉为“圣人之器”,古代的士也是“无故不扯琴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