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入瓮破局(1 / 1)

加入书签

大梁,皇宫。

“陛下,徐国援军来了!”

当徐国的旗帜在城外升起的时候,大梁城内,见到这一幕的人,也飞快地朝着皇宫赶去传讯。

收到消息的梁帝和群臣,顿时欣喜若狂,连忙赶到了城北门楼,徐军来的方向而去。

“来了,真的来了。”

当看到滚滚的尘烟中,朝着这边挺近的徐国大军,这些日子老了数十岁的梁帝,眼泪都忍不住落了下来。

没有人知道,这些日子,他是怎么过的。

担惊受怕,劳累忧虑,生怕大梁以及梁国的国祚,就要在自己手中覆灭。

而这个未来,随着楚国对大梁进攻的不断加强,正不断朝着实现的目标靠近着。

这个可怕事实,对梁帝的心理压力和打击,简直不知道有多大。

他堂堂一个先天宗师,就在这短短数月内,活生生的老了二三十岁,脸上出现了皱纹,头上都生出了白发,可见心理压力之大。

好在,这一切问题,随着徐国援军的到来,都可以解决了。

“陛下,徐人百万大军来援,楚贼必难抵挡,我大梁有救了。”

“不错,楚贼攻城数月,死伤以百万计,锐气已失。徐军初至,锋芒毕露,楚军绝难相抗。”

“破除解围之机,就在今朝了。”

梁国众多大臣,此时个个议论纷纷,神情振奋。

和梁帝一样,被围在城中数月,每日里遭受着破城灭家的压力,他们一个个也都压抑的很。

此时看到曙光,便当做了救命的希望,自然要死死抓住。

“陛下,徐军刚到,尚未立足,恐被楚贼所趁。”

大将军杨辰,看着众人似乎兴奋过头的样子,虽然心中也同样高兴,但此时,还是不得不站出来说道:“我等应派援军出去,接应徐军,引他们入城。”

梁帝闻言,赞同点头,问道:“确实应该派人接应。城中还有多少兵马,能抽调出多少来接应徐军?”

杨辰拱手道:“禀陛下,城中还有大军十三万人,排去必要防守外,还可抽出三万人来。”

围城已经有两月了,两月的不断进攻,大梁城再雄厚的兵力,也扛不住楚军不计损耗的攻城啊。

当初的三十万守军,如今也只剩下十三万人了。

就这十三万人,还是期间在城内不断征发老弱,又补充了十几万人后,才剩下的最终人数。

从此方面,便可看出,大梁如今的虚弱了。

那是真的顶不住了。

徐军要是再不来,那么顶多三五日,此城就要破了。

梁国也将要沦陷帝都,甚至因为没有兵马,重新在后方建立东部防线,楚军长驱直入,国祚都可能直接灭了。

这才是真正的绝境,快死的那种。

好在这份绝境,终于有了打破的希望,百万徐军,就是他们的生机所在。

“派出去,全都派出去。”

听到杨辰的话,梁帝大手一挥,没有丝毫犹豫:“大将军也跟着去,这些兵马都交给你,一定要接应徐军入城。”

到了这个地步,大梁能不能守住,已经不是梁人能够决定的了。

而是前来救援的徐军,能不能入城,才能决定的。

要是徐军入不了城,那么他们来了,也没什么用处。

大梁照样保不住。

真这样的话,现在保留个几万人,又有何用处?

还不如全拿出来,搏一搏那么到来的机会。

“臣遵命。”

杨辰听到命令,也没有推脱,直接应下。

以前的时候,他这位大将军,是梁国高层权势的保证。

所以那个时候,当然要保证自身安全,以维系家族和整个帝国高层的利益。

但现在帝国都要亡了,他们这些家族也朝不保夕了,这个时候还不站出来拼命,什么时候再去拼命?

所以深知此点的杨辰,对于出城没有丝毫意见,反而抱着坚决的决心。

自己哪怕是死,也要突破楚军封锁,接应徐军入城。

大将军杨辰离去了。

他动作很快,立刻来到了城中军营,召集了正在休整的部队,准备带着他们出城,做决死一搏。

而随着杨辰的动作,援军到来的消息,也迅速在城内传开,大梁城内,瞬间爆发了连绵不绝的欢呼。

被围了数月,困在城内,被死亡和饥饿笼罩,城中居民心中的恐惧,那可是半点也不比高层少。

甚至还要更多、更强。

因为相比于掌握的武力和权力的高层,他们这些毫无反抗之力,只能束手待毙,任人宰割的底层,人身安全更没保障。

破城后,真要倒霉,也是他们这些人先倒霉。

然后才是王公贵族们。

世界很现实,也很残酷。

古人有诗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可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在阐述事实。

……

大梁城因为徐军的到来,陷入了沸腾之中。

而在城外,楚军大营里,也因为徐军的到来,进入了忙碌的备战中。

梁人一直被围在城中,与外面联系断绝,虽然有高手帮着传递消息,但这效率和齐备,又哪及得上城外的楚军?

事实上。

对于徐军的到来,楚军早在十天前,也就是徐军入境梁郡的时候,就已经得知了消息。

从那个时候起,楚军就开始针对这股徐军,进行着谋划准备。

“徐人已经到城北了吧?”

中军大帐内,陆渊批示完一份公文,然后放下笔,看着旁边侍从问道。

“回陛下,徐人在片刻前,便已抵达城北。”

旁边侍立的侍从听到询问,立刻恭敬回答:“现在青玉真人正按照计划,率领大军与这些徐人先锋交战,如今已经打起来了。”

陆渊听到回复,微微眯眼,神梁和叫青玉的分身沟通,立刻了解了状况,不由点头:“不错,战事进展顺利,看来不要多久,就能挫败徐人锐气了。”

他对于战局的进展,颇为满意。

对于擅自入局的徐国,陆渊微微恼怒之余,也不由感到欣喜。

因为他意识到了,这其实是一个机会,一个吃下徐国百万主力的机会。

先前徐国一直缩在东平郡内,一头心思的在那里打造防御体系,上百万兵马守在那里不出来。

面对这样一个乌龟壳,陆渊不是不能打,可那注定要付出不菲代价。

看看大梁,以及其它几处行营战区的情况,就知道了。

这样一个重兵把守,防备严密,工事齐备的防线,想要将它打下了,损失有多么惨重。

那是以百万计的人员损失,才能取得的胜利。

陆渊为了打梁郡和东郡,死的人已经够多了。

才不想继续为了打一个东平郡,再死个那么多人来。

他也没那么多人用来送死。

毕竟,现在炮灰都耗费了个干净,再送人去填坑,可就只能送自己人了。

所以,原本那些徐人躲在东平郡里,躲在乌龟壳中,陆渊暂时是不想去动的。

相比于打造的铜墙铁壁一般的徐国青州两郡,已经被打残,各处防线到处漏风的梁国,无疑是一个更好的肥肉。

而且这块肥肉,还更大,更多,吃下去远比徐国要顶饱。

放着这么好的一块美味不去吃,反而去吃又硬又塞的干粮,脑子抽了才会这么选吧。

陆渊脑子不抽,所以当然对徐国没想法。

至少在消灭梁国前,他是没这个想法的。

可现在嘛。

徐国自己脑子抽了,放着保护所不呆,主动跑出来掺和这战事。

他也不想想,这战争,是他这么个弱鸡能参与的吗?

百万大军,这听上去,确实很多。

可当今九州,能活到现在的各个势力,哪个拿不出百万兵马来?

陆渊随便一个行营的兵马,都比他这援军要多。

徐人以为百万大军就能救大梁,真不知道是他们天真,还是他们傻,亦或者觉得楚军不能打了。

楚军打了这半年,确实已经损失惨重,只是一个梁郡战场,伤亡就有两百万了。

可这些伤亡,大部分都是梁人降卒,真正死亡的楚军,数量反倒不多,加起来还没过五十万。

而且这五十万人中,民夫还占据了多数。

楚军精锐的损失,其实并不大。

所以如今城外的楚军,兵马依旧还有二百五十万人,其中战兵精锐,更是有一百五十万人。

此外,还有五十万刚刚押来的魏国降卒,又是上好的炮灰。

因此整个楚军,算上战兵、民夫、降卒,兵马人数其实在三百万人,实力依旧强劲无比。

大梁城内,则只剩下十几万的梁军残兵。

这种情况下,陆渊是真的不知道,徐国人哪来的自信,觉得自己派个百万援军过来,就能解了大梁城之围。

是,这百万梁军如果进了大梁城,确实能使此城原本摇摇欲坠的城防,瞬间巩固下来。

靠着这城防优势,楚军三百万人,还真不一定能打得下来。

可一下多了一百万张嘴,大梁城内的粮食,够这么多人吃吗?

据陆渊所知,如今大梁城内,虽然还没爆发饥荒,但已经实行了粮食配给制度,明显粮食已经有些不够了。

想想也是,大梁城作为原先的天下第一帝都,近些年哪怕落魄了,可城中依旧还有百万人口。

这么多张嘴,再加上原本的上百万守军,一口口吃下来,可不就是个天文数字般的消耗吗?

原先大梁城没有被围,城内还可以通过城外的渠道,不断转运粮食进来。

但如今随着楚军围城,这个渠道自然也就被断了。

城中没了,新的粮食补给,也就只能吃往年储存的储粮了。

虽然大梁早就考虑到了围城后,对于粮食的消耗问题,提前储备了大量的粮食,作为军资。

可你再怎么准备,那也是一两百万人的吃饭问题,又哪是轻松就能筹齐的。

拼拼凑凑,也就勉强够这些人,吃个一年的储备罢了。

但如今,楚军已经围了半年城了。

并且眼看着,还要继续围下去,持续一年,也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等一年过了,城中再怎么省吃俭用,也要面临绝粮危机了。

而如果城外的百万徐军,再加入进来,那就等于翻倍的粮食消耗。

这别说再撑半年了,能不能再撑个两三月,撑到入冬下雪的时候,这都是个问题。

到时候,怕不用楚军动手,城内的梁人和徐人,自己就要因为粮食的问题,给饿死了。

到时,敌人不战自溃,楚军轻松就能接收整个大梁城。

只从这方面讲,对于徐人的到来,楚国就半点不慌。

天大地大,吃饭最大。

楚军拿住了大梁城这个命脉,就等于拿下了这个城市。

当然,这些也仅是消极应对罢了。

虽然最终也能完成任务,但耗费的时间,以及等待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变数,就注定这不是最完美的解决方案。

相比于等敌人饿死,陆渊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