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 咸安兵变(1 / 1)

加入书签

东莱郡,咸安城。

鲜红的鲜血,染透了雪白的积雪,残留的余烬冒着黑烟。

一阵兵甲碰撞声在街面上响起,一队杀气腾腾的士卒就此而过。

几道零星的惨叫声若隐若现,衬托着冬日的寒风越发残酷。

城中最显赫的一座大宅前,穿着青甲的武士已经将其团团围困,大门更是被破了开来,无数武士一拥而入,随即响起了一阵密集的惨叫声。

更有无数轰鸣爆烈声,还有各种异象出现。

显然,这是有先天宗师在交手。

只是这动静,并未持续太久,片刻过后,里面归于沉寂。

哒哒哒。

这时远处街道,一阵马蹄声而来。

为首一个穿着青色王袍的青年,气势凌厉的跃马而来,到了门前止住。

抬头看了大门上的匾额,上面信王府三个金字已经染了血迹,透露出几分煞气。

很快府内有人得到消息,一个穿着金甲的将军,披头散发,浑身是血的走了出来迎接。

“见过殿下。”

骑在马上的王袍青年,见到这金甲将军出来,连忙也下马回礼,将之扶起。

趁着机会打量了一下金甲将军,只见他身上盔甲,多了几处残损,显露出几个被洞开流着鲜血的可怕伤口。

从那染透了半件衣甲的鲜血,还有那略显苍白的脸色,不难看出,这位金甲将军,在方才的战斗中受了不轻的伤。

见此情况,王袍青年心中流露出几分痛惜,忙关切道:“此次辛苦贺拔将军了。若非将军,孤想拿下我那三皇兄,哪有这么轻松,这都是贺拔将军的功劳。”

这位金甲将军,名叫贺拔元,乃是昔日周国名将贺拔胜之子。

作为名将之子,贺拔元从出生开始,就备受周国上下关注。他成长经历上,也是得到了赫拔家和整个周国的大力培养。

故而在三十年纪,借由着玉蟾道的资助,就顺利突破到了先天之境。

恰在这时,魏国南侵,周国面临着亡国之危。

贺拔元顺理成章的,就追随父亲走过道路,入伍从征,开始了沙场生涯。

十余年征战下来,贺拔元从开始的稚嫩一步步成长,迅速成为了一位老练的沙场悍将,并取得了数次辉煌大胜,开始扬名于列国之中。

可以说,这份天资,无愧于他名将之子的身份。

而周国也是这么想的。

于是对于贺拔元的培养,就更加上心了。

不仅委以重任,而且还把自己仅剩不多的神血灵丹,供给给贺拔元,让他继续修炼,朝着先天第二境突破。

为的,就是想培养出第二个名将来,用于挽回周国的颓势。

只是天不假年。

周国到底已经是油尽灯枯,仅剩的一些资源,哪怕精力培养贺拔元,也没能让他在最后的时间内,顺利突破到第二层。

这样,指望他挽回周国败局的事,那就更是个梦幻泡影了。

所以当周人兵败,魏兵攻克河阴城,彻底灭亡周国的时候,尚在成长中的贺拔元,自然而然的也随着国破家亡的命运,开始流离失所起来。

最终辗转数年,贺拔元来到了梁国,在经过几次接触后,便投入了一直向自己示好,不断进行拉拢的周国六皇子,被封为睿王的梁明玉门下,成了对方的客卿家臣。

而对于这位向自己投靠的周国大将,睿王梁明玉也很是看重。

原因无它,贺拔元实力高强尔。

对方到底是受到了周国倾力培养的大奖,哪怕那时周国已经落魄了,快到了亡国边缘,但那到底也是曾经天下第三霸国的底蕴。

虽然因为周国早亡,贺拔元没来得及成长为先天第二境的高手,但接受了十几年培养,他在先天的路上,还是比那些普通宗师多走了那么大半步。

距离第二境的门槛,也就隔了那么薄薄一层而已。

完全可以当做一个准二境宗师来看了。

自己门下多了如此猛将,作为有志于皇位的梁明玉来说,自然是喜不自胜。

在贺拔元投来之后,立刻就大加示好,不断封赏。

随后接触了数月,确定了对方忠心,更是引为心腹,与他相商大事。

而贺拔元也投桃报李。

在得了这位睿王殿下看重后,就主动请缨,帮对方去拉拢其他周国灭亡后,逃到梁国的那些先天宗师。

而梁明玉对此,也极其重视,大力支持。

于是数年之间,周国投入梁国的五位先天宗师,就成了睿王门下的核心力量,形成了一个小派系。

受到周国故交的簇拥,贺拔元在梁明玉这边的地位,也愈发重要,更加被委以大用。

为了奖赏对方的功劳,同时进一步培养自己的嫡系,在招来了许多故国同乡后,梁明玉就开始效仿周国故智,培养贺拔元,准备将此人磨砺成自己手中最锋利的一把刀。

得了睿王的支援,当时还是天下第一霸国的梁国,许多资源就开始向着贺拔元身上倾斜。

当初他中断了的先天第二境之路,也正是重新展开。

这样磨砺了十数年,终于在五年前,服用了睿王赐予的数十枚灵丹后,贺拔元终于厚积薄发,一举突破了先天瓶颈,成了第二境的宗师。

不过那个时候,梁国正是如日中天,而梁帝也是身强力壮,距离退位,还有不知多少年的功夫。

底下各个皇子,虽然已经开始争夺皇位归属,有了夺嫡之争的苗头。

但有一个年富力强的父皇压着,总归还是控制在小范围内的,谁也不敢出格。

这种形式下,暴露出贺拔元的实力,虽然能为自己加强不少筹码,但效果也就那样了。

反倒还会因此,招来不少同样有夺嫡之念的兄弟忌惮,甚至还有可能是他父皇的忌惮。

毕竟,这可是一个先天第二境的宗师,已经算是名将预备役了。

对于一国来说,一个名将的分量,不亚于百万雄师。

要是父皇以两国大义为名,直接向梁明玉索要贺拔元,那他是给是不给?

所以,真要细究,不仅得不到多少好处,反而隐患极大。

鉴于此点,梁明玉以便引长下来贺拔元突破的消息,而是准备将其当做一个底牌暗手,留在关键时刻,再拔剑出鞘,给予对手致命一击。

而这时机,很快就到来了。

就在今年八月,大梁陷落,他那位前半生英明神武,这两年才遭受重挫的父皇。

更是在楚兵围城之下,没能逃出来,与大梁城一起,沦陷在了楚兵之中,被那位楚帝亲手击毙。

这对于梁国来说,无疑是个晴天霹雳,难以想象的噩耗。

梁国永远的失去了一位能力强悍的皇帝,先天第二境的宗师,更少了一个灵魂人物,使得梁国一下子分裂开来,不再是一个统合体。

可对于睿王这样,有志于夺嫡的皇子来说。

虽然也忧虑父皇死后,梁国日益衰颓的国势,但心里面的激动兴奋,也是掩盖不了的。

头顶上的父皇没了,梁国的地位空了出来。

而先前父皇年富力强,也一直没有确认太子,似乎是想坐视几个儿子夺嫡,从中选出一个最有能力的人来,让他带领梁国在这大争之世中,继续前进。

这种想法,固然是好的。

在这种乱世,一个没有能力的皇帝,是根本没能力领导国家存活壮大的。

但这一切的根本前提,是能保证皇位的有序传承,能保证上面那个皇帝活得足够久,足够安全。

然而楚国的突然崛起,打破了这一切。

在梁帝还没来得及确认继承人前,他就已经先死了。

他这一死,底下那十几位皇子,便就人人都有资格继承皇位了。

当然,这只是法理上的有资格。

实际上,这些年夺嫡之争,那些普通的,平庸的,没有能力的皇子,早就被刷了下去。

真正崛起而出,有资格夺嫡的,也就只剩下大皇子泰王,三皇子信王,六皇子睿王,十皇子诚王。

这四位皇子,要么自身能力出众,要么背后母族强大,要么就是得了皇帝宠爱,总之各有各的优势。

而身为睿王的梁明玉,在几个兄弟之间,其实算是最不起眼的一位了。

大皇子乃嫡长子,法理上最适合继承大统,所以国内一些老派保守的大臣,都更愿意支持他继承皇位。

三皇子的母亲,是国内一个先天将门的嫡女,靠着这个身份,三皇子直接就拉拢了一批梁国本土的先天大将支持。

然后他又娶了国内一位文坛泰斗的嫡女为妻,一下又拉拢了大量的文官势力支持。

文武两边都有人脉,三皇子的信王集团,便就成了梁国最大的一个派系势力。

十皇子诚王,只是因为年纪幼小,和相貌最似梁帝的缘故,得了皇帝看重。

在这种皇权最大的体制中,有皇帝支持,自然而然的就有最大优势,所以也有了几分夺嫡希望。

而后诚王更是凭借着这个优势,以及自己母亲出身丹鼎道的身份,拉拢到了丹鼎道这个仙门支持,实力瞬间膨胀,成了夺嫡的热门人选。

唯有六皇子梁明玉自己,是靠着个人能力,一步步慢慢崛起。

最终凭借着拉拢到了贺拔元,以及对方背后的周国残党势力,这才有了些声势,被视为有资格夺嫡。

但这点实力,相较于其他几位兄弟,还是差了太多太多。

巅峰时的梁国,可是有六七十位先天,其中第二境的宗师,都有好几位的。

与之相比,周国区区五个第一境的宗师,实力虽然不错,但比起整个梁国,也不值一提。

前面那几位皇子,虽然代表不了整个梁国,可他们背后代表的一部分梁国势力,哪个不能拿出十几个先天来?

梁明玉和几个兄弟相比,没有丝毫优势,除了贺拔元等人出于外来抱团的缘故,愿意支持他夺嫡外。

梁国内部根本没人看好他,就更别谈投靠效力了。

甚至因为他参加夺嫡的缘故,还受到了其他几个热门皇子的敌视打压,这些年吃了不少冷板凳。

就比如,贺拔元等梁国先天,明明实力不错,也都是沙场宿将,可在梁国之中,就一直不得重用。

别说掌握前线大军,控制兵权了。

就连朝堂地方上的紧要官位,也没拿到一个。

也就是贺拔元,在梁明玉的努力运作下,谋得了一个东莱郡都尉的官职,能够掌握郡内三万郡府县兵,总算是有了那么点兵权。

可相比于其他皇子党羽,掌握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兵权来说,区区三万人,还是地方兵,却又显得那么不值一提了。

但在去年开始,楚国北伐,梁国一败涂地,西部六郡之地,一口气全都丢给了楚人。

而支持三皇子信王势力的将门,大多就出自那边,所以西部沦陷,信王的势力顿时受到重挫,不少派系中坚的先天大将,都陨落在了楚国的第一次北伐之中。

受此打击,信王的势力,瞬间沦落到和梁明玉一个层次了,夺嫡希望大大减少。

反倒是梁明玉这边,因为贺拔元成了东莱郡都尉,在去年唐人入侵青州,大军进攻东莱郡的时候。

负责东莱郡防务的贺拔元,在此期间坚决抵抗,数次打退了唐人的进攻,又动员境内百姓,组建民团,布置了数道防线,有效的拦截了唐军的入侵,坚持到了燕云庆大军来援。

同时在此期间,因为出色的表现,还受到了燕云庆这位梁国第二名将的赞赏,上书梁帝,为贺拔元请功。

在战后,因为燕云庆的支持,同时也因为梁国确实损失惨重,急需大量新鲜血液弥补,以增强大军实力。

于是贺拔胜被提拔为青平总管,负责统率青平郡内的三十万梁军,抵御东北部的唐国。

而其他几个周国先天,也借此时机,或被提拔为了东莱郡的都尉,接替了贺拔元的职位。

或被安排进了青平、胶东两处边境之中,执掌了一部分大军的军权。

睿王一党的势力,算是崛起了,能控制四五十万的大军。

当然,梁明玉实力虽然膨胀了,但比起大皇子和十皇子,依旧差了许多。

大皇子的实力,深耕大梁,凭借这大义名分,大梁附近百余万大军,都能看作对方势力。

十皇子则凭借着母族丹鼎道的势力,在山阳郡,以及附近的胶西、任城、营陵数郡,有着极深的影响力。

而这一片区域,恰好就是燕云庆控制的,梁国南部防区的范围。

所以南部防区的近两百万大军,过半都被十皇子一党控制。

甚至凭借的影响力,那两百万兵马,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被对方影响利用。

与这两位相比,六皇子睿王,依旧差了许多。

可这不巧了吗?

今年楚国第二次北伐,大梁直接陷落,不仅梁帝没逃出来,那位大皇子泰王,同样跟着也死在了城中。

对方势力控制的百万大军,也被楚军逐个歼灭。

泰王一党,直接就被楚国扫平了。

而十皇子诚王,对方最大的靠山丹鼎道,就位于山阳郡内。

而城王一党,影响最大的南部防区,也在今年的会战中,被楚国的东路行营打的大败,损失了百余万兵马。

不仅任城郡丢了,就连丹鼎道所在的老巢山阳郡,也直接丢给了楚国。

对于当初那个不怀好心,坑害算计自己的丹鼎道,陆渊可没多少好印象。

以前甚至还公然撕破脸,算是彻底结下了梁子。

这次北伐之后,对方更是不像苍龙道一样有眼色,眼巴巴的就跑来投降了。

所以打下了山阳郡后,陆渊就直接下令,让大军围剿丹鼎道,准备灭了这个仙门,震慑天下。

给其它残余仙门看看,和楚国作对的下场。

面对楚国的铁拳打击,在这两年战争中,损失了大量精锐弟子的丹鼎道,又怎么可能是对手。

在不断的围剿中,丹鼎道大量弟子被杀,只有少部分精锐弟子逃了出来,彻底投入了十皇子门下。

但没了山门,损失了大量精英,剩下一些人,纵然精锐,又还剩多少实力?

所以,大皇子和十皇子的势力,也在这次楚国的北伐中,被摧毁的一干二净。

与那三皇子一样,只剩了小半实力。

而三个最大的竞争对手,被梁国的最大敌人,给打的大残。

后面再回顾一圈来看,势力最大的,竟然就成了原本不起眼的六皇子,睿王梁明玉。

又恰在这时,青平郡因为交割给了徐国的缘故,所以该军的三十万守军就撤回了后方,准备调往山阳郡。

可还不等赶往驻地,前面就传来了大梁覆灭,任城郡被夺的消息。

于是这三十万人,也就只能暂时停留在东莱郡和胶西郡之间,在这里稳固大局了。

等剩余的两国高层汇聚,决定在东莱郡咸安城,重建帝都,再立朝廷中央后。

贺拔元控制的三十万大军,一下竟成了中央区域,实力最强的兵马。

甚至就连新帝都所在的东莱郡,以及东莱郡后面的胶东郡边军,军权都被睿王一党控制者。

这天赐良机,对于一直挣扎在夺嫡末尾的梁明玉来说,怎么可能放弃?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就在入冬后十月,趁着那三位皇子刚刚逃到咸安城,立足未稳,实力大残的时候。

梁明玉发动兵变,让贺拔元领着三十万大军入城,直接对三位兄弟展开了屠杀。

经过一夜血战。

靠着先天第二境的实力,还有雄厚大军,三位皇子的残党,终于被荡平。

大皇子,三皇子,十皇子被杀,追随他们回来的五位先天宗师,也或杀或擒,帝都咸安的局势,进入落入睿王的掌控之中。

梁国的天,变了。

而咸安兵变的消息,也迅速随着北境寒风,在无数城中探子的传递下,朝着周围扩散,流进了各国高层耳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