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扬州寇患(1 / 1)
洞庭,巴陵城。
人群如流,带着大包小包,乘坐着车马,或者跟随着队伍,步履蹒跚的向北而去。
皇帝的命令已经传了回来,北方大胜,夺取了梁人的帝都大梁。
陛下已经迁都大梁,在那边重新定都了。
而巴陵城,虽然还保留着帝都的名分,但已经成了南都,政治经济文化等中心,早已开始向北迁徙。
这座辉煌了几十年的帝都,已走向了没落,谁也无法挽回。
城中的居民,此时也随着一纸迁徙令,不得不放弃家业,向北而去。
对此,城中自然有人不舍,也不想离开故土。
但如今九州四极的灾难,随着这些年时间的过去,早已经在天下各处传了开来。
谁都清楚,这扬州虽好,但早晚有一日,会被那漫天的毒火给占据。
到时还留在这上面的人,可就要被万火焚身,化为灰灰了。
如此天灾逼着,心中再多不愿,为了自家性命,百姓们也不得不同意迁徙。
甚至,还为了能快点迁徙,出现了争抢。
就如那岭南的九真郡,听那边守军传回的消息,九真郡最南方,已经能看到几分南极毒火的踪迹了。
这说明那可怕天灾,已经如北方各国一样,出现在了楚国的土地上。
此等情形下,谁敢继续留在扬州?
对于北伐,楚国百姓也都个个支持,宁愿苦点累点,也不敢说放弃征战。
因为谁都知道,当今陛下争雄中州,那是为了国中百姓,争取一片生存之地。
要是皇帝不能多打下一点中州地盘来,那么未来楚国百姓迁移到中州,就没足够生存的土地。
这是所有人的利益。
上到王公贵族,下到底层平民,没一个能例外的。
也正是这万众一心,所以楚国才能连续三年,发起千万人规模的北伐。
不团结所有人的利益,根本无法做到这一点。
“现在城中迁走多少人了?”
巴陵城头,看着那如长龙般向北而去的迁徙人流,孙思文回过头来,看向身后官员。
“回孙相,已经迁走百万人了。剩下还有一百万居民,正在动员迁徙之中。”
户部移民司的相关官员,早有准备的回道。
“嗯,一个月时间,能迁走这么多人,已经不错了,你们工作做的可以,我会替你们向陛下请功的。”
孙思文听到回复,满意点头。
今年陆渊给他们的移民指标,是一千万人。
移民人口的来源,这是南都巴陵,以及建安、黔中二郡。
原本陆渊是打算将巴陵的三百万人口,全都一口气迁走的。
但孙思文在收到消息后,却是上书,请求对这个命令进行一些修改。
将巴陵要迁走的三百万人,改成迁走两百万人,在城中,留下一百万人来。
理由则是巴陵作为南都,沟通扬州东西南北,是名副其实的南方经济政治文化军事中心。
这等重要之地,怎么可能让它成为一座空城?
而且扬州虽然已经开始逐步移民,但整个移民过程,是要持续十数年时间的。
甚至经历了前期移民后,后面在扬州本土上,也是会留下一些百姓来,让他们继续在这里居住生产的。
毕竟西川、江汉、洞庭、彭蠡四大产粮平原,可是楚国重要的粮食来源,在如今到处用粮的情况下,是怎么也不可能轻易放弃的。
因此,除非是南极毒火烧过来了。
不然只要这四个地方,还安稳一日,楚国就要在这里种一日田。
用扬州的钱粮,补贴中州的支出,这是陆渊和孙思文早就定下的国策。
只要这个国策执行一日,那么作为南方中心的巴陵,就一日还是楚国的南都,就一日不能放弃。
这种情况下,在城中保留百万人口,用以维持运作整个南方扬州,便很有必要了。
所以这个移民指令,必须进行一些修改。
陆渊收到这个上书之后,也想到其中关键,知道自己有点想当狼了。
对于好友的提议,也很爽快的接受了。
同意了在巴陵保留百万人口,而缺口的百万移民,则由洞庭郡南方山区的地方百姓补足。
在洞庭郡南四府,到处都是山区,当地百姓根本没有多少田地耕种,日子过得很是艰难。
尤其是经历了几十年盛世,人口大爆发,人均资源减少,生活就更艰辛了。
如今南方海寇日益猖獗,开始渗透岭南之地,敌踪甚至开始逼近洞庭郡了。
洞庭郡南部,已经开始变得危险,不怎么安稳了。
而楚国大军,现在又在北方征战,与扬州远隔万里,根本顾及不了这边。
扬州本地境内,仅有这两年才编练的,两百万地方府县兵镇守。
人数虽多,可摊分到整个扬州,其实也没多少。
每郡能分到的兵马,也就一二十万罢了。
这点人马,自然不能做到全面兼顾,只能有限度的选择重点区域,进行布防。
而重点区域之外,一些地点自然就无法顾及,会出现疏漏。
这种情况下,对于南方已经不安稳的区域,自然是尽可能的,把无法顾及的地方百姓迁走了。
黔中郡是这样,建安郡也是这样。
此时既然要移民,正好先从洞庭郡南四府开始。
“多谢孙相,下官等定尽心尽力,尽快办好此事。”
那移民司官员,听到孙思文的话,顿时大喜,连忙道谢保证。
这两年来,楚国官员之中,有两条路子,升官最快。
一个是北上中州,去那些占领区做官。
因为占领区不安稳,时常就有官员被刺杀的消息传回,所以楚国上下所有官员都知晓,去那边就是搏命。
运气稍微差了点,就可能把命撂在那边了。
但作为搏命的回报,去北边做官的好处,也很大。
基本只要你去了,都能升上一级。运气好点,升个两级也不在话下。
而且在这种敌战区域,到处都是一片满目疮痍,你想做出成绩来,也是极容易的。
有这种做官的经验,对于日后升官,可谓是一笔不菲的资历。
这也是一个较好的上升路子了,就是有点危险。
另一条路子,那就是进户部的移民司。
因为这些年一直在不断移民,移民规模极大,所以国内急需有能力的官员,来办妥此事。
能被挑选进移民司的,无不是国中干吏。
是上官看好,准备培养的精英。
所以只要你被挑中了,进移民司办事锻炼,那只要任职期间不出差错,能做好上司交代的事情。
那等出来之后,便能够升个一两级,放到它处任职。
故而在移民司办事,也被楚国官员认为,是一条不输于北上中州的升官捷径。
也更为让楚国官员青睐。
在移民司做事,虽然苦了点,累了点。
但架不住这里安全啊。
你去中州,就有被刺杀身亡的风险。
可在移民司做事,这里是楚国本土,一片繁华盛世,根本没什么糟心的反贼。
就算跟着押送移民去中州,一路也有大军随从护卫,那安全也是有保障的。
这一比较,不就显示出移民司的优越了吗?
而且,你在移民司做两三年,等升了个一两级,再申请去中州,又能再升一两级。
这对于那些想要快速升官的人来说,更是一条捷径中的捷径。
这等前途摆在面前,不怪乎许多官员疯狂,拼了命也要挤进移民司。
现在这官员,听到孙诗文的嘉奖,有着先前功绩在,几乎等于预定了自己要升官了。
对于提拔自己的恩主,怎么可能不感谢。
“好了,不须与我说这些,我只看实际。你做的好,我就会提拔。”
孙思文对此,却是摆了摆手,他的性子,就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