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救徐之策(1 / 1)

加入书签

乐陵城,皇宫。

砰的一声响起,大殿内传来杂物落地的声音。

“梁人误我,梁人误我!”

高堂之上,徐帝一推按桌前的诸多奏折,忍不住咆哮道:“堂堂一大国,竟然连一年都守不住,才五月时间,就丢了帝都。

当年那个硬扛天下围攻的天下第一霸主呢?

以前挡我徐魏赵三国,那么的威风凛凛,不可一世。

现在怎么碰到一个楚人,就那么没用!

废物,都是些废物!”

这位徐国皇帝的愤怒,此时不可遏止的喷涌出来,将下面并列而坐的众多许国大臣,吓得都垂下了头颅。

事实上,这些人也感到愤怒。

南边的消息,已经传回来了。

梁国终究还是没能守住帝都,咸安城被楚人攻破,梁国最后一任皇帝自尽身亡,这个传承了千年的霸国,曾经雄踞中州的霸主,终究还是走向了灭亡。

说实在的,这个消息传开之后,天下人对此的震动,是难以言喻的。

怎么说,梁国也当了三十多年的天下第一霸主,那威风气势,直至如今,天下人依旧心有余悸。

所以哪怕梁国落魄了,世人在看对方的时候,依旧忍不住抬高一眼,将对方视为天下前三的霸国之列。

可谁想?

这么一个强国,竟然就灭亡了。

这对人们内心的冲击,直如山崩海啸,三观破碎。

所有人都意识到了,随着梁国这个旧时代的霸主消亡,作为取代者的楚国,此时犹如东升旭日,正在不断散发出自己耀眼不可直视的光芒。

而在新时代的阳光之下,他们这些旧时代的各州霸主,就显得如此的刺眼突兀。

像那阴暗的污秽,在阳光之下,似雪一般消融。

尤其是面对楚国大军的打击,各国纷纷溃退,简直无一能挡者,就更印证了这种趋势了。

天时已变,新的时代,来了。

许多清醒意识到这一点的人,对于楚国的看法,对于九州的未来,已经有了更深层次的明悟。

所以许多九州之人,面对时代的变革,已经开始主动的加入其中。

选择和楚国这个新时代的主导者进行接触,想要试着加入这场变革,在未来的新世界占据一席之地。

体现到现实之中。

就是楚国皇城外司派向各国的细作,行事越来越方便,许多的各国权贵们,都乐于和这些代表楚国的触角进行接触。

虽然他们不可能直接背叛故国,抛家舍业的投奔大楚。

但在大势所趋下,和楚国保持一些亲密联系,为日后大势碾压过来时,保留一条退路。

很多人也是乐于去做的。

甚至有些想搏一搏的,干脆亲自下场,成了楚国的高级间谍,开始出卖故国的利益,为楚国谋利。

比如眼前的徐国朝堂上,在座的百余诸公,或许就有楚国的探子,开始为大处刺探徐国高层的消息。

这一点。

朝堂中,很多和楚国有过接触的人,心里面清楚。

坐在上面皇椅上的徐帝,心里面更清楚。

但即便清楚,他也没办法。

如今楚国统一天下的趋势,已经愈发清晰,且不可阻挡了。

虽然徐国在奋力抵抗,甚至还准备拉上郑晋许等国一起,做最后的一搏。

但这种搏斗抵抗,能有多大效果,是真的很难说。

反正徐帝心中,对此是持悲观态度的。

整个中州之地,完整包含了故有的青、豫二州,以及雍州、扬州的一小部分。

以上这些区域,全都加起来,大概有三十三郡半的地盘。

而如今,这三十三郡半之地,楚国已经占据了二十一郡半。剩下的十二郡之地,才由九州其余各国瓜分。

三分中州,楚国已有其二。

这还仅是地盘上的差距。

在人口方面,虽然徐帝也不清楚,楚国现如今到底有多少人口?

但根据各国以往公布的数字,以及楚国如今占领的地盘,再减去战争的一些损耗,也是能得到一个大概数目的。

那就是楚国占据的青、扬、雍、豫四州之地,保守估计,也超过了一点八亿人口,甚至直逼两亿,也并非不可能。

反观他们这边,虽然看上去有徐、唐、许、晋、郑等国,地盘连跨五州,势力名目繁多,看上去声势浩大。

但那只是表面。

戳破那层遮掩之后,五国的总人口加起来,也还不到一亿,甚至可能只有七八千万人,可能仅相当于楚国的三分之一。

并且就这份人口,也还随着楚国的不断蚕食,在迅速减少着。

这才北伐三年,楚国的实力就从原本的天下第二,瞬间膨胀到了这种地步。

而作为了解其中差距的人,徐国皇帝怎么可能不感到绝望,不感到惊惧?

了解的越多,就越知道自己渺小。

作为皇帝,他都如此畏惧楚国了。

底下的那些大臣们,就更是如此了。

头顶上的那位至尊天子,都没什么信心能抵抗楚国。底下的臣子们,就更没这份奢望了。

而在绝望悲观之下,臣子们做出一些选择,好更好的保存自身性命,延续家族传承,也就理所当然了。

对此。

徐帝虽然愤怒,在心里面咒骂、斥责,这些无信无义的逆贼,但明面上,却也做不了什么。

因为下面这些自己眼中的逆贼,恰恰就是组成徐国最重要的基石。

是的,下面的人在挖徐国的根基,在接触楚国这个徐国大敌。

这种罪行,足以诛九族了。

可是要是没了这些人,徐国瞬间就要崩塌。

只因徐国内,上到地方小吏,上到朝廷诸公,内到京畿腹地,外到边境诸军,方方面面,都有这些公卿大族的触角。

是这些公卿大族的子弟门人,支撑起了徐国这个帝国。

没了这些人,徐国就如没了骨骼的皮肉,只能垮塌腐烂,难以再存。

甚至这些人联起手来,都能废了他这个徐国皇帝,再换一个符合心意的人上位。

有公卿士族的支持,徐国皇帝才是正统,才是大义。

没有这些。

咸安城那位刚刚死去的梁国末帝,就是最好的例子。

即便通过兵变,成功上位了。

可倒行逆施之下,失去了国内人心,还不是众叛亲离。

原本靠着残余实力,还能勉强和楚国一战的梁国,也因为众多内贼的带路,短短五月间就被灭亡。

亡国之迅速,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前车之鉴,就在不远。

所以哪怕心中再是愤恨,徐帝也不敢发泄出来,只能强忍着,和下面那些逆贼虚以委蛇。

好在,虽然私心为己的人很多。

但徐国传承千载,这么多年养士下来,还是有不少忠心于国,不想看到祖国灭亡的人在的。

此时见到皇帝愤怒,便有人站出来,出谋划策。

“陛下,梁人无能,被楚国覆灭,确实可惜可恨。

但当今之时,非愤怒之时。”

中书侍郎王平,站了出来,行礼道:“而今梁国覆灭,楚国南路行营兵马,便再无牵制,可空出手来,干预它处战场了。

根据玄境卫探报而回,楚国南路行营兵马,现已经从梁国境内调动,往我徐国而来,兵锋直指乐安。

楚人目的已经很明确了,就是奔着乐陵来的。

我等现在要做的,不是愤怒,我是该好好想,想要如何挡住这一路兵马。

楚人南路行营,兵马百万,先天数十,此时又携灭国之威,简直锐利不可挡。

若不将其挡下,怕是乐陵城,也要赴咸安后尘,沦落贼手了。”

北伐打了这么些年战,各国对于楚国的兵马规划,也有了很深了解。

所以自然知晓,楚国的一路行营,是按照国战标准规划的。

即,一路行营的力量,就可匹敌一个霸国。

嗯,这很狂妄,也很让人气愤。

但更让人气愤无奈的是,楚国的每一路行营,还真就如对方宣传的一样,真的有敌国之力。

不管是百万兵马,还是十位以上的先天,这都是非霸国不可出。并且一出,就要倾国,或者动员国中过半力量的。

这等实力,又怎么不算是敌国?

细算下来,徐国如今,面对的楚国行营,便有三个之多了。

中路行营、乐安行营、青平行营。

以一国之力,对抗三大行营,上一个享受这待遇的,还是梁国。

曾经的魏国都没这份待遇,楚国给魏国,也只安排了两路行营罢了。

而梁国面对楚国三大行营打击,此时已经覆灭。

魏国面对两路行营进攻,也已灭亡。

徐国面对三大行营进攻,竟然没有直接崩溃,还能撑到现在,甚至打的有来有回。

说实在的。

就这份韧性和坚持,就已经强过当初的梁国了。

从这里面,就足可见徐国这两年,确实吸取了不少各国教训,总结出了许多应付楚国的经验和办法。

不然是绝对撑不到现在的。

只是对抗三路行营,就已经是徐国极限了。

此时在来一个带着灭国之威,加强版的南路行营,是真的有心无力,再难抵抗了。

“朕何尝不知,楚贼来势汹汹……”

徐帝听到劝解,也冷静许多,只是面对王平,忍不住苦笑:“但如今国内四方,所有兵马,都已经派往前线。这乐陵城内,除了三千皇宫禁卫,更是连一支兵马都无了。

乐安地方百姓,凡是男丁,都已被征发,无有遗漏一人。

这种情况下,朕即便想抵抗楚人,也无能为力呀。”

说到这里,徐帝心里也忍不住悲哀。

在去年,虽然梁国大败亏输,连带着徐国也在大梁战场,扔了百万大军下去,可谓损失惨重。

但同样的,徐国也获得了青州三郡,并且收降了四百余万徐州蛮夷,实力急剧膨胀,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极盛。

那个时候,徐帝是踌躇满志的。

认为可以举兵五百万,先天三十六人的徐国,即便无法战胜楚国,但在防御自保的情况下,也足以和楚国抗衡了。

然后,现实就给他来了一顿毒打。

先是梁国的迅速崩溃,然后是缺少了梁国这个关键一环后,出现了致命破绽的青州防线。

太多让人措手不及的变故,使得徐国不得不硬着头皮,在正面战场上,和楚国来一场硬碰硬的对抗。

结果,也显而易见了。

事实证明,所谓的徐国崛起,终究是一场幻梦。

面对楚国绝对的国力碾压,这才打了半年,徐国就已经濒临崩溃了。

到了此时,更是连国都乐陵,都危如累卵,随时有着被楚人攻占的可能。

这从巅峰到低谷,还不到一年时间。

从膨胀中被打落现实的徐帝,内心中的那种失落,简直难以描述。

“如今只靠我徐国一家,已经绝非楚人对手了。”

王平也知晓徐国现状,所以面对徐帝的难处,也没多做苛责,而是给出了自己的办法:“臣认为,如今想要对抗楚国,非得联合众国之力,再现当初魏赵徐三家联盟对抗梁国之景才可。

集整个天下之力,才能对抗掩有半个天下的楚国。”

徐帝摇摇头:“合众抗楚,朕又如何不知。只是郑晋许三家,至今还在和唐国交战,唐国未败,他们又哪里抽得出力量来,帮助我等对抗楚人呢?”

今年开春以来,楚国在中州北地的各处战场上,进展可谓颇为顺利。

不仅夺取了豫州一郡,还接连灭亡了魏梁二国,重创了徐国,战果极大。

但楚国的顺利,是凭借着背后深厚的实力,所带来的碾压局。

楚国有这份能耐,不代表别的人也有。

就比如郑晋许三国,年初想着的速灭唐国,整合荆、梁、豫三州,然后联合徐国与楚国对抗的谋划,此时无疑破产了。

唐国可不是什么小国。

这个荆州大国,有着三千余万人口,二十余位先天。

和他对抗的阵营,即郑晋许三国,看上去是三国联合,声势极大。

但郑晋两国,早就残破,实力衰落的厉害,不负往昔盛况。

这种情况下,三国相加,也不过四千余万的人口,四十人左右的先天罢了。

这份实力,相对于唐国来说,虽然有不小优势。

但要说占据着和楚国打击魏国、梁国、徐国一样,有着碾压性的实力,那就夸张了。

在只是凭借着城池防守的情况下,唐国虽然很难打赢三国联盟,但稳住阵线不输,还是能够做到的。

尤其是郑国和晋国,在南边和楚国还有接壤,必须保证必要的力量防备,被牵制了极大一部分实力的情况下,就更是如此了。

所以打了一年,三国联盟也只是把唐军,从郑国的益都郡给赶了出去,收复了郑国的领土而已。

后续想再进一步,杀进唐国境内,进而灭亡对方,就极其吃力,乃至于做不到了。

打了几月时间,也才占了唐国边境的几座城市,消灭了唐军几十万兵马,就没有更多收获了。

反倒是因为不断的强攻唐国防线,三国大军损失惨重,丢了近百万人上去。

几次大战下来,唐国看不到崩溃迹象,他们自己确实有些撑不住了。

楚国占据着那么大优势,最终为了消灭中州各国,依然付出了上千万的伤亡。

就这样,才消灭了魏国、梁国、赵国,有了如今的大好局面。

唐国的国力,丝毫不逊色于魏赵二国,三国联盟想要灭亡对方,不死个三四百万人,简直就是痴心妄想。

也正是有那些丰厚经验,所以陆渊这边,在了解了三国意图后,才那么痛快的放弃了唐国这个准盟友。

如果能用一个唐国,换取三国联盟几百万大军的损失,那简直就是赚大。

到时,等三国打下唐国,他们也差不多精疲力尽了。

而唐国也打成了废墟,三国想从中获取养分,补充损失,也是奢望。

楚国这时候站出来,要收拾三国,将简单轻松不知多少。

不过三国联盟打到现在,渐渐也回过未来了。

从当初的,看到楚国能那么势如破竹的灭国,幻想着自己也能做到。

在一番毒打过后,慢慢认识到了彼此的差距,没继续抱这个奢望了。

因此三国和唐国的战争,这两月明显的降低了热度,一些战场更是出现了静坐对峙,十天半月也不见一次交手。

唐军也没想着反攻,而是趁此机会,尽可能的休整恢复。

两边阵营,都有些打不下去了。

而这,也给了徐国这个外人插手的机会。

只见王平将四国关系分析了一遍后,提议说道:“现在唐国与三国联盟,都不想再打下去了。只是因为之前打的太过火热,结下的仇怨太大,意思找不到借口,也抹不开面,所以才迟迟没有停战。

这个时候,就需一个外人来调停。

纵观周边,能担任这个角色的,除了我徐国之外,还有谁?

只要陛下能派出使者,调停四国,使其停战。

再趁机诉说利弊,相信四国,看到如今楚国独据青州,将要席卷的情况后,绝对能清楚唇亡齿寒的道理。

到时他们不想被灭亡,就不得不摒弃前嫌,出兵救我徐国。

只要四国出兵,楚国占据的豫州南部和青州东部,就不安全了。

届时,想要保住这些地盘,楚国必要抽调兵马,楚人南路行营的大军,也只能转向东顾。

而少了这支大军,我等再往国内本土,增发一些兵马,抽调南下。

乐安局势,便可挽回。

青州大局,未必不能继续维持下去。徐国国祚,也还有可为。”

王平缓缓叙述着自己的想法。

这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认为如今的唯一救国之策了。

而徐帝听了他的话,顿时眼前一亮,大喜道:“卿之良言,实乃救国之策。我欲拜卿为使者,出使四国,调停豫州,邀来援兵。王卿以为如何?”

王平拜下:“臣愿领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