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打穿四国(1 / 1)

加入书签

楚军一月连破高阳、平阳、西河三郡,连续歼灭唐郑二国一百五十余万大军,这辉煌战绩的背后,真相竟然是数量多达六七十人的先天宗师。

当得知楚国为了进行奇袭,选择了集中这么多数量的先天宗师,对整个西部防线进行突破的真相后。

惊骇于长平城沦陷如此之快的唐国众人,心头也不得不为之发寒。

他们万万没想到,为了取胜,楚人竟如此之丧心病狂,打破以往各国先天宗师间的约定,直接以先天宗师强大的战力,对普通士卒进行屠戮。

更让他们感到畏惧的,是楚国竟然真的,能集结如此多的先天宗师,来达到这种奇袭的效果。

那可是多达六七十位的先天宗师啊!

这个数量,只是想想,就让人浑身发抖。

一想到这股可怕力量,很快就要杀到唐国来,高平城内的唐国君臣们,心中就忍不住颤抖。

因为他们清楚。

在这股力量之下,哪怕唐国剩下的所有力量全都集中起来,也根本不是对手。

现在的唐国,靠着强大国力,或许还能集结出一二百万大军来。

但接连经过了整个西线三次惨败后的他们,已经在三处战场上,直接损失了十六位先天宗师。

而唐国原本的先天宗师数量,也才二十七人而已。

此时一下损失十六位,剩下的先天宗师数量,也就只有十一人了。

十一个先天,加上百来万兵马,这份力量,能否扛住多达七十余人的楚国先天,还有百余万楚军精锐。

在了解了楚军详细实力后。

哪怕唐国众人心中再怎么自信,在那不断的惨败,以及血淋淋的现实下,也不敢打包票了。

再多的自大,在现实的铁拳面前,也显得那么的脆弱不堪。

心中的自信被打破后,唐国众人就产生了应激反应,开始由极端的自信,变成了极端的畏惧。

对楚人的畏惧,对楚军的畏惧,对陆渊的畏惧。

“大军立刻暂停出征,让舞阳侯领着京师兵马,马上在高平城周遭,布置新的防线。”

这是唐帝反应过来后,下达的第一个令旨。

楚贼坐拥七十余先天宗师,且现在长平城已经陷落,西河郡估计也被楚贼占据了,那便一处死地。

此时自己再派人去西河郡,无异于自投虎口,给人上门送肥肉去了。

真要这么做了,怕是楚人都要笑出声来。

唐帝才没有这么愚蠢。

他是自大,但不是傻,而且经过这么一记深痛的重拳,一百二十五万大军的覆没,十六位先天的陨落,已然令唐帝领悟到了楚军的可怕。

唐国已经在先前的自大中,损失了国中大半实力了。

此时哪怕心中再怎么愤恨仇视楚军,唐国的现状,也不容许唐帝任性了。

因为下一步要是稍有差错,那可就是亡国之局了。

宗庙社稷背在身上,由不得唐帝不慎重。

而其他被打醒了的唐国大臣,此时也一个个变成了鹌鹑,把头缩了起来,再不敢叫嚣和楚军决战之事了。

明眼人都能看出,唐国已经不是楚国的对手了,唐军也打不过楚军,再闹下去,他们可就真的亡国了。

于是有人转变了态度,开始作出曾经绝不会作出的提议:“陛下,楚贼来势汹汹,仅靠我大唐一家之力,绝非楚贼对手。臣请出使徐许二国,向这两家求援,请他们出兵相救。”

心中慌乱不已,极度没有安全感的唐帝,早就想着此事。

只是他先前话说的太满,一时抹不开面,不好提及求援,

现在听到总算有人提出,立刻就同意了:“季卿所言甚是,既然如此,那出使许国,就交由卿了。”

说完,唐帝又转向叫来的另一人:“张卿向来和徐国交好,出使徐国,便由张卿主持。”

“臣遵旨。”

两位在许、徐二国,颇有关系的唐国重臣,凛然受命。

“国家危亡,朕之安危,全系于两位贤卿手中,万望请来援兵,救我大唐于水火之中啊!”

唐帝念及自己如今处境,忍不住潸然泪下。

季、张二人见此,不由动容,纷纷俯身行礼:“陛下放心,此行若请不来援兵,臣就绝命于徐(许)。”

唐帝闻言,感动不已:“两位爱卿不必如此,即便没有援兵,两位也要保重身体,我大唐日后还要靠你们帮着,与朕一起复兴啊……”

此次即使从许、徐二国请来了援兵,保住了唐国,也不过是才开始而已。

楚军北上,一月就捅穿了整个唐国防守的西境防线,这不仅是消灭了上面的唐军主力,更是顺带也将唐国在豫州开拓的两郡之地,也给夺了去。

唐国虽然不像其他各州霸主一样,在取得了中州的地盘之后,就立刻将国内主要的人口精华,给迁徙到了中州之地。

其有开发中州,但也没忽略本土。

出于那种莫名的自信,唐人对于自己的荆州老家,有着极深的感情。

除非是迫不得已,不然唐人是不愿迁离故土的。

这也就导致了在荆州本土内,还有大量的唐国百姓没有迁徙,其中甚至还包含了不少唐国的公卿大族,也没搬家。

如此也导致了,虽然唐国中州二郡,被楚国给夺取了。

但是唐国的众多高层,却并没有为此惊慌,虽然也为唐国和自己的未来感到忧虑,可大体上还是能保持稳定的。

因为他们的家人还在荆州本土,没有陷于敌手,就自然不会担忧害怕了。

而唐国官方,也只是把自己打下来的中州之地,当做了普通郡县,没特殊对待。

这点,从唐国没有像其他国家一样,在自己占领的中州之地,设置一个陪都,就能看出此国对于中州的忽视。

总之,得益于唐国的这种特殊情感和政策,平阳、西河二郡的失陷,虽然也让唐国遭受重创,但也不至于说是一蹶不振,彻底翻不了身了。

在中州二郡的人口,只占了唐国总人口的五分之二,大约在一千四百万人左右,其中还包含了不少从征入伍,已经覆灭在豫州的大军。

这些人没了,固然令唐国心痛。

可其国内本土,在荆州地界上,还有五分之三的人口,依旧剩下了两千万左右的百姓,可谓根基犹存。

这也是唐帝说出,日后唐国还要励精图治,再度复兴的底气所在。

因为唐国就算是没了豫州二郡,也依旧是天下中流的霸国,实力还是和许国相当。

放眼整个九州,除了楚国之外,依旧没有哪个国家势力,敢说自己强过唐国,许国也不行。

有着这份底气在,哪怕此时唐国遭逢惨败,实力损失惨重。

但依旧还有着那么一份心气与希望,想着未来能否从头来过?

因此在派出两位使者,前往许徐二国求援后,唐帝也在这高平城中,千方百计的拉丁入伍,尽可能的扩充着自身的军事实力。

准备在这即将到来的荆州保卫战中,和楚君一决雌雄,保住唐国的千年基业。

荆州的唐人在紧张的忙碌着。

然而唐帝等人不知道的是,他们这一番行动,其实全都是做了无用功。

除了空费国力之外,基本毫无用处。

因为,他们幻想中的,在破了长平城,攻陷西河郡后,就要一路浩荡北上,直接攻灭整个唐国的楚军。

在夺取了整个西和郡后,并没有继续向北。

而是转道向东,直接杀向了许国的中州之地,目标直指许帝北固城。

陆渊并没有立刻消灭唐国的想法。

虽然不是做不到,但那并没太大意义。

他这第三次北伐,从始至终,只有一个核心目标,那就是夺取整个豫州,统一中州之地。

而如今,唐国已经被驱逐出了豫州,在整个中州再无一丝一毫的地盘。

在北边荆州,虽然还有大片领土,甚至还有大量人口。

但以上这些,对楚国来说,吸引力就没那么大了。

论地盘,在本土扬州,陆渊都放弃了,相当于好几个现在荆州的地盘。

论人口,唐国剩下的两千万人口虽然多,甚至放以前,足可撑起一个中等霸国的体量。

但对于现在,刚刚又夺了豫州三郡,总人口已经突破两亿的楚国来说。

区区两千万人口,不过楚国十一罢了,根本算不得什么。

等楚国再夺取了豫州剩下的七郡,唐国与楚国的人口差距,还将进一步扩大。

那个时候,唐国那点人口,就更不放在陆渊眼中了。

小小一个荆州,一个唐国,不过蝇头小利罢了。

不值得楚军大费周章,浪费钱粮物资,冒着巨大伤亡去征讨。

等统一了整个豫州、青州之中,占据了整个中州之地,陆渊只需沿着中州边界布置好防线,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敌人,自己就会主动撞上来,拿命来碰这些铜墙铁壁。

甚至都不用等到那时。

等扫平了中州,布置好四面边境防线后,陆渊还可以再效仿现在的先天集群战术。

直接抽掉大量空闲先天,聚个三五十人,然后一个一个国家,一个一个部族,挨个照顾过去。

那个时候。

再对付这些闲散势力,可比现在轻松多了。

四次北伐,陆渊面对的情况,都是好几个霸国,盘踞在一小片区域。

如梁魏赵三国,盘踞在青州东部一小片区域。

如梁徐二国,盘踞在青州中东部地区。

如豫州四国,盘踞在豫州北部和东部区域。

每次想夺取中州一片地盘,哪怕只有五六郡区域,陆渊都要面对好几个霸国,跟他们打一场几百万人,甚至上千万人规模的战争。

这其中的艰辛之处,可想而知了。

但现在陆渊扫平了群雄,马上就要一统中州了。

而被他击败的那些个丧家之犬们,届时没了中州这个枢纽平台,能够联系好各国,让他们能彼此互助,共同对抗楚军。

已经分列各州,彼此山水相隔,九州其它残余势力,想要再团结到一起,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就如陆渊打徐国,那对方最多只能找唐国帮忙。

打许国,也只能找唐国帮忙,而找不了隔了一个大州的徐国。

因为路途太远了,时间上就来不及,徐国就算想出兵帮忙,光是路上赶路的时间,就要小半年,甚至大半年。

那个时候,等徐军抵达战场,黄花菜都凉了。

更何况。

那么远的距离,徐国真的敢,把自己的大军派出去吗?

他就不怕自己大军远征后,楚国趁着他国中空虚,来一场偷家?

徐国距离许国远,但楚国距离徐国,可就只有一江之隔。

甚至紧挨着徐国旁边的冀州,都还有一个楚国的冀州行营,那个是连一条大江都没有的,直接就和徐国接壤了。

这种情况下,给徐国十个胆子,他也不敢把国中大军派出去。

以前当过盟友,有着合作基础的徐许二国,想要彼此帮助,都这么艰难了。

扬州南边的那些蛮夷势力,雍州西部的西域异族,这些本就矛盾重重,甚至都只是迁徙途中强行糅合起来的复杂势力,就更不用说了。

陆渊想针对他们,比针对有了成体制,千百年下来,不断联姻沟通,利益盘根错节的各国,要轻松多了。

也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所以陆渊并不着急,扫平中州之外的各方势力。

那些注定是他的盘中菜,到了嘴边的鸭子,是飞不了的。

此时此刻,还是先吃了,嘴中正在咀嚼的美味,把它咽下肚子,才是正理。

而这美味,自然就是许国了。

现在豫州四国,郑国已被打残,现在归墟在朱虚城中,每日提心吊胆,不敢外出。

唐国被驱逐回了荆州,目前也在高平城招兵买马,积极准备着,根本不存在的楚国入侵。

四国之中,最弱的与最强的,都已经被楚国解决了。

那剩下的,就是处在后方,实力保存最好的许国,看起来格外碍眼了。

为了让自己看起来舒服点,所以陆渊决定,下一个打的,就是他了。

……

但陆渊刚刚解决了长平之战后,此时的许国那边,许帝才刚刚下令,以北固城为核心,重新构建一条许国防线。

此时在国内征集兵马的诏书,除了距离北固城较近的府县,已经收到,并开始准备之外。

国内距离较远的区域,信使都还在路途之上。

所以这个时候,许帝手中真正能动用的,其实也就那一百五十万,已经集结好的大军。

以及驻扎在北固城的十二位先天宗师了。

这份实力虽强,但想要布置好整个许国防线,显然是不够的。

许国在豫州,可是有三郡之地。

哪怕是不算后方腹地,已经暴露在楚国打击范围内的区域,许国在豫州也有两郡,已经和楚军控制范围接壤。

想要以一百五十万人守两郡,从楚国此前三次北伐的例子来看,凡是这么做的人,最后下场都很惨。

许国这边,再一次重复了这个魔咒。

因为后方正在征集的兵马还未到来,甚至征集的命令,都还在传递之中。

而陆渊此时,却已经在结束了长平之战后,除了命令徐国行营统帅着主力大军,从后方跟上后。

自己则再一次率着大量先天宗师,和小股精锐兵马,开始向东不断突袭。

他的进展极快。

甚至在许军还未抵达前,就已经沿着西河郡主干道,直接穿过了许国龙泉郡。

这里是唐许二国交界,两国结盟后,为了表达诚意,所以各自撤离了在两郡的驻兵。

西面又是长平城防线,整个西河、龙泉二郡的安全,按照四国协定,原本是由唐国负责的。

可现在唐国已经覆灭了。

许国这边,想要重新构筑独属于自己的许国防线,却受限于时间和兵力的不足,暂时没法完全铺开。

或许,再等个十天半月,许国反应过来后,就能补足龙泉郡这边的防御缺口。

但很显然,陆渊也看到了这个大好良机,并且抓住了。

楚国的先天集群,还有十万骑着三马,一路狂奔的楚军精锐。

在徐人没有反应过来前,就浩荡东进,如离弦之箭,闷头杀进了龙泉郡。

此郡的许人完全没有防备,整个就被直接杀穿,就连郡城,也直接被一举拿下。

整个北固城许军的后路,就这么被陆渊给截断了。

不仅失了撤军退路,就连后勤物资,也被截断。

不过,这还不是停止。

在拿下了龙泉郡后,陆渊只是留下了二十位先天宗师,让他们领着两万兵马,等着后续援军抵达后。

自己则率着,带领的剩下四十位先天宗师,还有八万精骑,继续朝东南进攻。

然后又一路杀穿了许国文城郡,打到了许晋边界。

“陛下,前方就是晋国绛郡,穿过此,就是我大楚仙云郡了。”

带路的向导指着前方,晋国祥和的边境城池,向陆渊介绍着。

“是吗?”

陆渊驻马在小山上,眺望着远处小城,然后一拍马背,大笑道:“既然如此,那就杀过去,杀到仙云郡。朕要打穿四国,杀的豫州丧胆,让他们领教一下,我大楚神威!”

铁蹄轰鸣,楚帝一身金甲,当头冲锋。

在他身后。

万骑跟随,同样金甲覆身,在晨曦阳光的照射下,光芒熠熠生辉。

大地都在这金甲铁骑的踩踏下,瑟瑟发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