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中州一统(1 / 1)

加入书签

最终,还是召开这场会议的庆国公高明胜,拍案道:“杨大人说的不错,陛下和我等之间,终究要做个选择的。我等既然已经决定投降了,那么要么不做,要么做绝。

都是背叛,名声好不到哪去,也不用纠结许多了。”

说到这里,他看向场中两位将校:“陈将军,你掌管宫廷宿卫,便由你去控制陛下,以及宫中诸多皇子妃嫔,不让他们出什么妖蛾子。

安将军,你掌管庆阳门,附近十万兵马,都听你号令。

就由你打开城门,迎楚军入城。

至于本公,则去寻城中的楚国使者,与他商量献城投降之事,与城外楚军取得联系。”

做完这一番布置后,高明胜看向众人,神情肃穆道:“诸位,我等身家性命,未来富贵,皆在于此了。还望诸位与我一同努力,为了以后,做最后一搏!”

“谨遵命!”

众人齐齐躬身行礼,轰然应诺。

随后又在庆国公的带领下,一起割掌入酒,歃血为盟,定下了这献城之事,算是彻底绑定到了一起了。

三日后。

伴随着城中短暂的厮杀,朱虚城那高大的城楼,终于轰然放下。

位于正东的庆阳门,在封闭了数月后,在一群郑国公卿将校的带领下,绑着一群身穿皇袍王服的人,领着一群放下了兵器的士卒,走出了城门。

而在对面,早已有所准备的楚军,直接进入城门,接管了庆阳门,并迅速朝着城中扩散。

神武四十四年五月二十一日,郑庆国公高明胜,率领朱虚城众人,缚帝出降,向楚国献出了这座郑国帝都。

消息传回,楚帝陆渊大悦,下旨重赏高明胜,赐予乡侯之爵。其余追随投降之人,也或多或少,赐予了一些爵位,或者官爵,以作天下表率。

这些郑国公卿大族们,在最后一班跳船时机前,总算抓住了机会。

在做出了正确选择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富贵,保全了身家性命。

只是被他们出卖的郑国皇室和郑国天子,却被陆渊以顽抗天兵,不识天命的罪名,给下令处死。

郑帝和郑国直系皇族数百人,由此被杀,诸之于朱虚城外。

行刑监管的人,则正是那些卖主求荣的郑国公卿,哦不,现在该说是大楚官员爵爷了。

可见,陆渊虽然用了这些人,却也没真的完全相信,还在逼他们进一步交出投名状,彻底绝了后路。

天底下,除了自己,不会再有人用这些既出卖了旧主,还亲手杀了旧主的人了。

这些郑国投降之人,出了楚国后,任何人都不会容忍他们,任何一个势力之主,都会杀之而后快。

楚国就是他们唯一的退路了。

也只有这样,今后陆渊才能放心的,用这些背主之人。

虽然他对于这些人,其实也不怎么看得上就是了。

不过稳重起见,还是先防一手,借他们清理郑国皇室余孽,这种没错的。

……

朱虚陷落,郑国就此灭亡,立国九百三十七载。

郑国,也成为了豫州四国中,最先灭亡的一家。

这消息传开后,整个豫州,都为之震动。

而天下的人,也正式看到了中州一统,上古三帝伟业,再次降临世间的曙光。

在间隔了三万余年之后,九州大地上,终于要再度出现一个统一中州,镇压九州十域的仙朝神国了。

这个念头想法,在许多有识之士心里,开始慢慢萌芽出现。

而大楚天下正统的理念,也随着那一场场辉煌的胜利,还有中州即将一统的大势,开始诞生根植在所有人的脑海。

接下来只需楚国统一豫州,那么这个种子将生根发芽,彻底的笼罩所有人的心田。

毕竟。

一个统治了整个中州,恢复了上古三帝在世时疆域的帝国,你能说他不是正统吗?

正的不能再正了。

大楚就是天命,就是正朔,就代表了大势。

再联想到关于楚帝,九州最后一个修仙者的身份,许多人都将他看作了上古三帝的翻版,或者说继任者。

是这九州末世来临后,来引领众生渡过劫难的救世主。

而大楚,这是这位仙帝开创的仙朝,楚国也是真正的仙国。

处在末法尾期,对于仙神之事不算陌生,甚至还有过亲身接触的九州之人,对于一个开创仙朝的仙国的认同,是前所未有的狂热的。

甚至楚帝在末法之世,还能修仙,也成了不少人眼中的希望。

一个长生久世的希望。

既然楚帝都能修仙,那么不就证明了,这末法之世,其实还有修仙机会的。

而他们要是加入了仙朝,成了大楚仙国的重臣,那么立下功劳之后,或许就会被楚帝赏赐独有的修仙秘法。

跟着这位三帝后继,这位在世仙帝,一起永远的统治着大楚仙国,千千万万年。

虽然很多人都清楚,这个想法很疯狂,甚至是虚妄。

但只要一想到,心中的那股悸动,那股不切实际的念头,总是会驱使着一些人不自觉的投向楚国,去搏那渺茫到几乎不可能的一线之机。

在楚国展露出了统一中州,建立在世仙朝的气象之后。

整个九州的人心气运,此时也在或主动、或被动的,朝着楚国,朝着陆渊,疯狂的聚拢而来。

此即为大势所趋。

天命之下,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人心气运之妙,不过如此。

在陆渊的身上,在楚国手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

楚国攻灭郑国,对于天下人心的影响,很快就显现出来了。

在陆渊这边,刚刚对郑国投降的高明胜等人,封官封爵后。

这消息在楚国的控制下,才在周边传开不久。

那边还在北乡郡死守的晋国,瞬间就恍然一惊。

晋国群臣还没怎样,晋国皇帝就主动派出了使者,跑来仙云郡,面见陆渊,商量着献国投降之事。

嗯,楚国这边还没开口呢,晋国皇帝,就自己主动表达了投降的意愿。

原因也很简单。

郑国的例子实在太惨了,郑国皇帝以及皇室诸人的下场,也给了晋国皇帝以及晋国皇室极大的警醒。

那就是你作为皇帝,或许舍不得这基业,还想死扛下去。

但你底下的大臣,他们可不一定愿意,陪你一起去死。

别想着什么皇恩浩荡,手下的那些公卿官员们,世食晋禄,就会对你感恩戴德了。

郑国那边的庆国公高明胜,整个庆国公一脉,郑国给予的荣恩,已经够多了吧?

高氏一族和郑国一起,传了上千年,世代坐着三国公之位,论起尊贵,仅次于皇室一族了。

可郑国危难临头,庆国公怎么做的?

还不是干脆利落的就卖了皇帝,甚至还亲自动手,绑了皇帝出城投降,最后还监斩了皇帝以及皇室一族。

这个过程中,高明胜固然被人骂的狗血淋头,暗地里,明面上,不知有多少人唾弃他的行为?

可人家就是这么做了。

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为了荣华富贵,还是毫不犹豫的卖了旧主。

最终成功上船,离开了郑国这艘沉没的游轮。

血淋淋的例子,就摆在眼前。

再加上,以往晋国之中,便有不少大臣们和楚国勾结联系,暗中传递着消息。

这诸多预兆,还有上好的例子,摆在了晋国众人面前。

试问你是晋国皇帝,你会如何想,还会继续相信底下的那些大臣吗?

而如果不相信的话,最后又会如何选?

那当然是不相信,以及保全自己为先了。

反正都是卖国,与其给那些乱臣贼子们卖,还不如朕这个皇帝亲自来卖。

作为皇帝,自己亲自献上了晋国一郡,你楚国总不好再为难于我吧?

这可是五千里土地,几百万百姓,几十万军队,以及剩下的八个先天。

这么大一笔资产,我换个活命不过分吧?

你楚国得了这么大好处,我也不奢求王公之位,给个县侯总行吧?

如果能达到以上目的,那晋国皇室一族的身家性命,还有投降大楚后的荣华富贵,也就有了保障了。

至于这么做,会不会后悔,会不会不甘?

那肯定是有的。

怎么说都是从皇帝降格为臣子,统治疆域从一国变成了没有实权的名誉显贵,不管是拥有的财富还是权力,相较投降前,都是天壤之别。

换任何一个人来,心中都会后悔不甘。

但再多情绪,又能如何?

现在楚国统一天下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朗。

所有人都能看得出,楚国统一中州,已经势不可挡了。

甚至就连晋国,就算自己不投降,可能也撑不过两三月。

甚至连一个月都够呛。

不趁着自己最后一点资本丢完之前,把自己卖个最好价钱。

真的一无所有了,你就算是想投降,人家楚国也不要了。

倒是郑国皇室的下场,就是晋国皇室的结局。

正是看清了这一点,所以晋国皇室,晋国天子,经过商讨之后,终究还是选择了最明智的选择。

神武四十四年,六月十八日。

受郑国灭亡震慑,晋国天子与宗室和朝廷诸臣商讨过后,决定向楚国投降。

随后派遣使者,面见楚帝,商讨举国投降之事。

最终面对楚帝开出的,给予晋国天子归降后,以万户作为食邑,封县侯为爵。以及晋国一些重要实权人物,各分一些末流子、男爵位,并授予一些官位的条件后。

晋国上下,在知晓的自己确实没有更多资本,拿到更好待遇后。

在楚国有些等待不及,已经磨刀霍霍,准备再起战端前,选择了开城投降。

晋国剩下的七十万大军,北乡一郡,以及八位先天宗师,在晋国皇帝的带领下,正式向楚国投降。

至此,晋国灭亡,传国一千零八载。

……

晋国投降,献出了北乡郡后,楚国在豫州中南部区域,就再无任何敌人阻碍了。

于是陆渊在留了青云子,进驻北乡郡,负责收编梳理晋国余部后。

自己则带着休整好的大军,领着八十万人向北,朝着许帝被困的北固城而去。

随行的,还有晋国投降的八位先天,郑国归降的七位先天,以及自己直属先天,合计先天宗师四十八人。

这还不是极限。

先前陆渊打穿整个豫州,沿途各地府县,都留了不少先天宗师看守。

现在他杀回去了,还带着大军,只需将带着兵马安插到各地,原先被留下来镇守当地的先天宗师,就能重新收拢回来。

这是陆渊手中的先天宗师集群,数量规模还将进一步膨胀。

同时,唐国、西面、中路三大行营,近段时间,也在陆续朝着北固城开拔。

等这些行营大军抵达,算上这些行营先天,陆渊预计,等自己抵达北固城后,手中先天数量应该能达到一百人以上。

超过一百位的先天,这是何等骇人的数字。

有这些人在,甚至都不需要,逐渐开拔而来的几百万楚军。

只靠这一百个先天,就能将北故城的百余万许军,杀个片甲不留。

也因此。

掌握了这股力量的陆渊,已经决定,将许国,作为自己北伐的最后一战了。

现在已经是六月末,距离十月入冬,也就只剩下三个月时间了。

这点时间,哪怕陆渊继续施展聚集先天,以此先天集群进行推进的战术,也做不了太多事情了。

等歼灭了北固城的许军后,顶多再向北攻打许国。

顺利的话,灭了许国后,时间或许就刚刚入冬。

而这第四次北伐,也是最后一次北伐,就可以顺势宣告落幕了。

是的,这就是最后一次北伐。

平灭了豫州四国,楚国已经统一中州,整个九州大地上,再无任何一国一家之势力,能和大楚相媲美了。

此后再不会有任何势力,值得楚国大费周章,聚集举国之力,进行浩荡北伐了。

今后再想打唐徐二国,或西域异族,南方蛮夷,海上寇匪,就不用陆渊亲自出手,调全国之兵出征了。

只需挑选一员上将,调集一些先天大将,组建一路行营,就可让其前去征讨。

楚国的行营,本就是为了灭国而设。

先前中州之敌,每一个都太过强大,几乎都是中等以上的霸国,所以才需要楚国好几个行营进行围攻征讨。

最终花费数年时间,才能将之消灭。

可到了现在,原本是中、上等大国的唐徐二国,已经被楚国打残,跌落到中、下等之国。

打这两国,祖

楚国只需一个加强版行营,就足够了。

西边异族,南方蛮夷,虽然各自都有三个迁徙途中,融合聚拢而成的大国、大部落。

但这些势力,每家也不过千余万人口,先天不超过十人。

这等体量,一个标准行营,便绰绰有余了。

至于漂泊在海上的海寇,不管是东海区域,还是南海区域,都因为环境限制,难以集群。

无数海寇,只能以各艘船只为单位,上成了满天星。

就算能集结一些舰队,但实力也比起有着陆地依靠的大陆各家,差了不知多少。

对付他们,都不用动用行营,地方郡府县兵,就足矣了。

强敌已经被扫空,剩下一些丧家之犬和乌合之众,实不值得过多注意。

因此,这次北上,陆渊心情极其放松。

北固城拦不住他,许国也拦不住。

这次北进,不过是去收取自己已经成熟的果子,伸一伸手的事情罢了。

事实证明了,这次北上,果真是一场游行。

陆渊率领的楚军一路向北,朝着北固城,这个核心而去。

而一路上所过,沿途的许军将士,纷纷出营投降。

几乎没有几个抵抗的。

原因很简单。

那就是许国这边,再接收到晋国已经投降的消息后。

被围在北固城的许帝,哪怕再怎么不愿,也认清了一件事情。

那就是大势已去,豫州局势,真的无法挽回了。

而他并不想死,也不想像楚国投降。

因此,在陆渊抵达前,乘着北固城周边,楚军的包围还不够严密,还有不少空隙的机会。

北固城中的许帝,召集了军中实力达到了一二流,普遍为中上级将校的核心人员,在随营十几位先天宗师的护送下。

选了一个楚军疏忽的机会,趁机突围而出了。

至于北固城剩下的那百来万兵马。

虽然让人心痛,但许帝也清楚,在楚国几百万大军的包围之下,自己是带不走这些人的。

带着一些核心的将校,有着先天宗师帮助,一行人轻装疾行,还能以小股人马逃走。

可要是带着上百万人走,给他再多机会,也是插翅难逃的。

皇帝都跑了,军中的中高级将校,也全都不见了踪影。

剩下一些北固城的许国将士,哪还不清楚,自己已经被抛弃了?

这种情况下,当然没几个人犯傻,继续抵抗下去。

陆渊一到,这全都选择了投降。

北固城,北固城。

这座以坚固为名的北地要塞,就这样不放一箭,向楚国敞开了城门。

陆渊也在上百万许军将士的跪地匍匐中,骑着高头大马,走进了这座雄城。

在这一刻,当城头上挂起楚军旗帜,整个豫州,整个中州,也在此时宣布一统。

属于仙朝治事的时代,上古三帝伟业的重现,正式拉开了序幕。

“这个时代,将由楚国,将由我来书写。”

陆渊站在城头,看着城外欢呼的将士们,心潮澎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