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1 / 1)
当然,在那个时期,不止有秦国的商鞅变法,其实各国都有变法,像是魏国的李悝变法。
也就是魏文侯(前445年,前396年在位)任用李悝进行改革,尽地力之教,建立武卒,重用吴起、西门豹等人治理地方,发展经济,成为战国初期第一个强国。
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的话,首先是废除了当时魏国的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了封建官僚制度。
按着“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吏,削弱贵族特权,建立封建官僚制度。
其次是推行尽地力之教,以及实行平籴法,同时还作《法经》。
包括楚国也有吴起变法。
这是因为当时楚国已经日渐衰落,不得已之下,楚悼王便任用吴起变法。
吴起(约前440年,约前381年),卫国人,在卫国谋求发展不成,投奔鲁国,在曾参门下学习,取齐田居儿为妻,因未回家奔母丧,曾子中断了师生关系。
鲁穆公用他为将,他杀妻求将。
到魏后参与李悝变法,前383年,魏武侯时,吴起受魏相公叔痤排挤,于是离魏至楚。
周安王二十年(前382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裁减冗官,废除贵族的世卿世棣,明法审令,禁止私门请托,也日益强盛了起来。
但可惜的是,因为楚国旧势力实在是太过强大,所以楚悼王刚死,吴起就被乱箭射死。
而当时吴起变法的主要内容是:
1、明法申令:即制定一系列法律并公开宣布,对各级官府的命令严加审查,实行层层监督,以保证新法的贯彻执行。
2、收夺爵禄:凡是封君过三代的就收回其爵禄,废除公族中疏远者的特殊待遇,把一些旧贵族迁移到荒凉的地区。
3、裁减官吏:减少俸禄开支,把节省下来的经费用到训练军队上。
4、整顿吏治,堵塞私门:要求官吏私不害公,行义不计毁誉,一心为地主政权效力。
还有就是秦简公(约前414年—前400年)战国时期秦国君主。嬴姓,赵氏,名悼子。
怀公之子,灵公叔父。公元前414,前400年在位。
前413年,秦简公出师攻魏,败于郑(今陕西华县西南)。前409年,简公令官吏带剑以防身。
这是秦人积极仿效华夏,革新礼制的一大措施;次年,又允许百姓带剑。
同年,魏伐秦,尽占河西地,筑洛阴、县两城,秦退守洛水(今陕西境内洛水),为加强防御,保障国内改革,简公组织军民在东境修筑长城。
这是战国时期最早的长城,又称秦东长城。
长城南起今陕西华阴县东南小张村附近,由此趋向东北越过渭河,沿洛河右岸北上,经大荔蒲城、白水等县,北止于白水县黄龙山南麓。
今华阴县城东、蒲城县东南,尚有秦长城遗址。
秦简公在政治、经济上有一定改革,他允许官吏、百姓带剑,打破了只有贵族才能带剑的特权;实行按土地亩数征收租税的政策,则是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表明秦国开始向封建制度转化。
以及宋后昭公,宋国第二十八任君主,宋后昭公,本名子得,又名子特,宋景公之养子。
宋景公无子,以公孙周(宋元公之孙)之子继之。
昭公请墨子到宋国参政,拜为宋大夫,称“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事”。
楚在惠王、声王时曾两次包围宋都,未能攻克。
晚年任用戴欢为大宰,司城皇专政,二人互相残杀。
后司城子罕击败戴欢,又将昭公驱逐,出亡于鄙,后潜心改过,三年后复位,在位65年。
以及越王翳(前375年)又称越王不光、越王授,为战国时期越国的君主,朱勾死后,太子翳即位为君主,前410年至前375年在位36年。
他在位期间,越国依然称霸中原,只不过晚年内外局势悪化,霸业逐步衰败,被迫返回江南。
而他被杀害后,越国便开始陷入内乱外患的动荡岁月。
王翳七年(前404年),越王翳凭借强盛的军事实力,趁齐国执政者田和地位尚不穏固,发兵讨伐齐国。
当时,缯国(今山东枣庄)倚仗齐国的势力,轻视越国。
越王翳闻讯大怒,下令讨伐缯国,一战将其攻灭。
王翳二十年(前391年),齐国田和将齐康公迁于海岛,夺取整个齐国。越王翳发兵进逼齐国边境,齐国大将向田和请求反攻越军。
田和经过慎重考虑之后回答:“先君有遗令曰:无攻越~越,猛虎也~”不敢与越国正面交战。
王翳二十五年(前386年),周安王正式承认田氏齐国为诸侯,田齐虎视越都琅琊。
越国面对齐、楚日益强盛,在中原难以维持霸权;而吴国旧贵族图复仇,必须加以防备。
琅琊远离江南,军队和物资运输都很困难。
权衡再三,于王翳三十三年(前378年)被迫迁都吴(今江苏苏州),加强对吴越地区的控制。
同时,北方的越人开始大批返回江南,并迁居到岭南。但是,越国并未放弃琅琊,依然视作北方都城。
王翳三十六年(前375年),越王翳的弟弟豫,为了继承王位,连续谋害三个王子。
随后,豫又挑唆越王,企图除掉太子诸咎,遭到越王拒绝。
七月,诸咎担心自身被害,索性率领军队赶走了豫,又包围王宫,发动宫廷政动。
越王翳被诸咎杀害。
十月,越国人杀死太子诸咎,越国陷入内乱。
在吴地的越国人拥立诸咎之子错枝为王。
过明年,越国卿大夫寺区平定内乱,拥立无余之为越王。
所以近年来出土的越王青铜剑当中,又以越王翳在位时期所制作的数量最多。
还有晋烈公,姬止,春秋时期之晋国君主。晋幽公之子。《史记(六国年表》作晋幽公之弟。
前416年,晋幽公被杀;烈公即位。烈公十三年(前403年)发生三家分晋:从此魏国、韩国、赵国成为诸侯国。魏国控制晋国。烈公二十七年(前389年),烈公死。
聂政,战国时侠客,魏国轵(今济源东南)人,以任侠着称,为战国时期四大刺客之一。
政年青侠义,因除害杀人偕母及姊荌避祸齐地(今山东境),以屠为业。
韩大夫严仲子因与韩相侠累(名傀)廷争结仇,潜逃濮阳,闻政侠名,献巨金为其母庆寿,与政结为好友,求其为已报仇。
聂政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后,忆及严仲子知遇之恩,独自一人仗剑入朝都阳翟(今禹州),以白虹贯日之势,刺杀侠累于阶上,继而格杀侠累侍卫数十人。
因怕连累与自己面貌相似的姊姊聂荌,遂持剑自破其面,挖眼、剖腹。
其姊在韩市寻到弟尸,伏尸痛哭,后撞死在聂政尸前。其事迹见《史记-刺客列传》。
郭沫若曾据此写历史剧《棠棣之花》,歌颂聂政的侠义精神。
在河南禹州市市区西北有纪念他的聂政台。
当然,需要说明,其实刺客在中国的出现很早了,其实最早的中国游侠基本上也可以算作是刺客,二者同是尚武精神的产物,又都出现并活跃于尚武的年代,有着共同的生存根基,在道德规范和精神气质方面,他们是极为相似的。
但是,游侠和刺客还是有不同的,主要的区别在于:游侠主要是以行侠仗义、助弱扶贫为主,杀人不一定有什么针对性或者目的;而刺客则是怀有某种特定的目的才去杀人的。
刺客基本上都是以自己的性命为代价去博取他人性命的人,因此,史评家吴见思在《史记论-刺客列传》中称刺客为“天壤间第一种激烈人”。
春秋时期应该算是中国历史上刺客最为活跃的时期,在历史上留下累累侠名的刺客多数都出现在这一时期。
那时的刺客,基本上与侠具有相同的气质或者同样的道德取向。基本上都是以见义勇为反抗强暴或者知恩图报(这一点在刺客身上最为明显)。
一般来说,游侠和刺客都有博取功名的心态,但是他们之所以甘愿付出生命去行刺,主要还是出于一种知己相报的心理,所谓“士为知己者死”。
就这一点来说,游侠和刺客都是相同的,都有同样的侠义理想。
春秋末期,韩国大夫严仲子因为受到韩哀侯的宠信而受到了韩相侠累的嫉恨。
严仲子惧为侠累所害,逃离韩国,开始游历各地,欲寻侠士为自己报离乡之恨,刺杀侠累。
后闻听魏国轵地人聂政因杀人避仇,携母及姐隐迹于齐国,其人仁孝侠义,武功高超,当可结识。
严仲子遂赴齐,寻至聂政所居,数次登门拜访,并备酒馔亲向聂母致礼,并赠黄金百镒(音益,古代重量单位,1镒为24两,一说20两)与聂母为礼。
聂政坚辞不受,但已心许严仲子为知己,所不能从,盖因老母在堂,不能以身许友。
时过多日,聂母辞世。严仲子亲执子礼助聂政葬母,聂政感激在心。
此后,聂政服母丧三年,并嫁其姐,独剩孤身始赴濮阳严仲子处,询问严仲子仇家的名字,并谢绝严仲子欲为其遣人相助的要求,孤身赴韩。
韩向侠累府宅护卫森严。方时侠累正高坐府堂,执戟甲士侍立两旁。
聂政仗剑直入韩府,诸多甲士反应不及,正自呆若木偶时,聂政长剑已刺入侠累胸膛,侠累顷刻命丧。
顿时府中大乱,甲士们醒悟过来,齐上围攻聂政。聂政仗长剑击杀数十人后,难逃重围,遂倒转剑柄,以剑尖划破面颊,剜出双眼,剖肚出肠。
聂政死后,韩侯暴其尸于市,悬赏购求能辨认其人的。
聂政姐聂荌闻听消息,即刻与人言:此必聂政,昔韩相仇人严仲子国士相交,政必报其知遇。我当往认之。
遂动身赴韩,至市,果认出尸乃聂政。聂荌伏尸痛哭,失声道:此轵地深井里人聂政啊~
道有往来人,好心劝止道:此乃刺韩相之凶手,韩侯悬赏千金欲求其姓名,你不躲避,怎么还敢来辨认呀,聂荌回答:我知。然聂政之所以蒙受屈辱隐迹于市贩之中,盖因老母在堂,我尚未嫁。严仲子识政于屠贩之中,屈身结交,此深厚知遇之恩怎可不报~士为知己者死,聂政不过是因为我还活着,才毁坏自己的躯体,以免被人辨认出来牵连与我。但我又怎能害怕被牵连而任政的英名埋没呢~
话甫完,聂荌长呼三声“天”,即因悲哀过度、心力交瘁,死在聂政的尸体旁。
后有人感其姐弟侠义,收其尸厚殓之。
聂政的事迹在史记和琴操都有记载,但是行刺的原因和过程却不相同。
根据东汉蔡邕琴操记载战国的时候,聂政的父亲担任了为韩哀侯铸剑的任务。
可是,他超过了工期却没有完成,韩王就下令杀害了他。当时,聂政还没有出生。聂政长大成人后,他的母亲告诉了他父亲是怎么死的。从此,聂政发誓为父报仇,刺杀韩王。
聂政习武学剑,以泥瓦匠身份混入韩王王宫。遗憾的是,首次行刺未成。
于是聂政逃进泰山,与仙人习琴。怕被人认出,就改变容貌。
漆身为厉,吞炭变其音,还拔掉(或者说击落)所有牙齿。后来,苦练十年弹得一手好琴,辞师回韩国。
聂政重回韩国,弹琴时观者成行,马牛止听。聂政名声大起来之后,韩王下旨召聂政进宫弹琴。
为避开禁卫搜查,藏利刃于琴内,神态自若步入宫内。面对自己的杀父仇人,聂政使出浑身解数抚琴弄音。
仙乐般的琴声,让韩王和他周围的卫士们听得如醉如痴,都放松了警惕。
聂政见此时机,抽出琴内短剑,猛地一扑,韩王猝不及防,当场被刺死。
聂政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无人能辨刺客是谁。
聂政死后,悬尸街市,并且为了他的名字重金悬赏,以灭其家族。
聂政的姐姐聂荌听说有人把韩国的宰相刺死,却不知道凶手到底是谁,所有人都不知道他的姓名,街上摆着他的尸体,悬赏千金,叫人们辨认,于是她到韩国都城,死者果然是聂政。
于是她抱起尸体失声痛哭:“他就是聂政啊~聂政所以承受羞辱不惜混在屠猪贩肉的人中间,是因为老母亲健在,我还没有出嫁。老母享尽天年去世后,我已嫁人,严仲子从穷困低贱的处境中把我弟弟挑选出来结交他,恩情深厚,我弟弟还能怎么办呢~士为知己者死,就是因为我还活在世上,所以才自毁其容,使人不能辨认,以免牵连别人,我怎么能害怕杀身之祸,永远埋没我弟弟的名声呢,”。
聂荌高喊三声“天哪”,终因过度哀伤而死在聂政身旁。
后世传有《聂政刺韩王曲》,就是《广陵散》,被琴家广为弹奏,据说弹得最好的是嵇康,用以表示对聂政的敬仰。
聂政身怀武艺缺甘愿为母及姐混迹于市贩中,激于严仲子国士之礼舍命相报,为免亲人受连累不惜毁容一死,他所求者,不过是那种知己相报的信念啊~而聂荌虽无惊人的武艺,却具有无畏的精神,为了信仰、亲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敢于挺身而出,其性格刚烈坚强,行事果决,重义轻生,也可称其为侠女呀~
侠义精神流传数千年,岂是一勇武夫恃强力所能做到的~惜乎后人只重武不重侠,致使侠义精神多不见,反倒是恃力者横行,武勇者叫嚣豪据,却是悖了侠义之道了~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