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朱樉的军令状(1 / 1)
朱樉今天上朝其实不是为了打胡惟庸的脸,而是因为两天前他觉醒了强盛大明签到系统。
系统给的第一个签到任务,就是让他在两个月内就藩。
本来他还在琢磨怎么跟老朱开口,没想到却听见了胡惟庸的馊主意。
这家伙只图给皇上献媚,而罔顾大多数清贫官员的利益,这让朱樉瞬间气不打一处来。
不过这一闹腾,却让他计上心来。
老朱本就不待见自己,此时如果自己再在火上浇把油,把自己不读经典、不懂国事的形象坐实了,这次铁定能被撵走。
因此朱樉选择在朝会上大放厥词。
而听完朱樉的话,朱元璋一时竟不知说什么。
也不知道这小子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还是受了什么人的挑唆。
“说说吧,咱倒要听听你小子有何高见。”朱元璋决定继续听下去,以好找出破绽,看看是谁在背后拿自己的儿子当棋子。
“我大明一统九州已经十余年,仰赖父皇的雄才大略和诸位臣工竭忠尽智,各地仓廪丰足、人烟阜盛。”朱樉淡定说道。
秦王说完,众大臣再一次陷入短暂的沉默。
“这小子今天转性了?也知道在朝堂上说点人话了?”
“秦王是不又惹了什么大祸了,需要用这种方式在这个场合来拍圣上马屁?”大臣们在心里暗暗计较,他们从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朱樉。
“此皆陛下圣明烛照!”最终还是胡惟庸反应快,赶紧带头喊道。
丞相大人一声吼,众人也都反应过来,纷纷拱手附和。
不过朱元璋则皱起了眉头,他冲台下挥了挥手,示意朱樉继续说下去。
多年的“父子情”和直觉告诉他,事情没有这么简单,这小子指不定憋着什么坏屁。
“但是,据儿臣所见所闻,我大明官仓虽丰,然百姓依旧缺衣少食,人口虽多,但百姓依旧穷困潦倒。
我大明富的是官府衙门、是世家大族、是乡绅地主、是满朝公卿!”朱樉用目光扫视了一圈,最终还是将目光落到了胡惟庸身上。
而此时诸位大臣都惊的瞠目结舌。
“这是要干嘛,单挑全世界吗?”饶是精明如胡惟庸,此时此刻也搞不清秦王到底是闹哪样。
“臣在濠州是略有些薄田,可那都是用陛下这些年赏赐换来的,笔笔都在濠州府衙登记造册过。”胡惟庸丝毫不慌,当了这么多年丞相,这点小事肯定不会留下马脚。
而朱元璋也很无语,朱樉说的这些谁不知道,历朝历代哪个不是这样。
自己也想彻底造福百姓,可治理天下不是这样的。
没有这朝堂上大大小小的官员,没有遍布天下的世家乡绅,皇权别说下不下乡,出不出得了应天府都是个问题。
自己这么些年杀了那么多贪官,其目的也就是管住其他人的手,再由他们震慑当地的土豪劣绅。
“我大明以人口计税,世家乡绅田亩万千,小民之家薄田二三亩,这二者交一样的税合理吗?
为解百姓困苦,儿臣所献之法,名曰‘摊丁入亩’。
按照洪武初年所清查的田亩数为准,按着黄册记录厘算各户土地大小,将人丁税改为田亩税,如此,则百姓的负担大减而国朝税赋好征了许多。”
朱樉目光坚定的看着朱元璋,他知道自己这番言论不可能通过,毕竟皇家自己就是大明最大的地主。
“臣以为不妥。”这次胡惟庸还没来着急开口,他的老师,大明的开国重臣李善长拄着拐站了出来。
“陛下,这天下的税制自古便是以人丁来厘算,古之贤君如汉文帝、唐太宗之时也从无有以田亩入税的先例。
而当时亦有‘文景之治’与‘开元盛世’,可见秦王之言实乃主观臆断,非是治理天下的大道。”
李善长说完,奉天殿内立刻传来整齐的声音“臣附议!”。
“韩国公不要为小子置气,他一个不读四书五经、没经过世间真正疾苦的小子,哪懂什么治国之策。
朱樉,朕念你初心是好的,这次就不计较你的过失。你快给韩国公致歉,这事就当过去了。”
朱元璋清楚,自家老二这一出冒犯了朝堂上9成以上人的利益,所以他急忙出来打个圆场。
“儿臣的话还没说完,韩国公你先忍忍。”朱樉对着朱元璋拱手行礼,然后转过身来看着李善长。
“儿臣的第二策,名曰‘开海禁,通商贸’”朱樉拼了,既然摊丁入亩这招药劲不够,那就直接对着老朱的逆鳞来上一发。
“二弟,快回去,海禁是国策,岂可动摇。”这时太子朱标也忍不住劝了朱樉一句,可明显没起什么用。
而龙椅上的朱元璋这一次果然被激怒了,脸色一下就沉了下来。
“启禀父皇,海上贸易和捕捞是很多沿海百姓赖以生存的根基。如今整个大明就靠着市舶司那几十艘船出海,而市舶司的船拉的可都是世家大族和官府的货物。
百姓空守着大海宝库而寸板不得下海,这就是断百姓生路。
如此国策,岂不是要置沿海百姓于死地。”
此话一出,群臣再次哗然,就连平时总是选择的沉默的刘伯温也不得不站了出来。
“秦王此言差矣,自我大明立国以来,东南沿海就从未太平过。
昔日张士诚和陈友谅的残部都逃亡海上,时常侵扰浙江福建。
陛下也曾派兵清缴,可贼人见大军则立刻逃窜,茫茫大海,如何捞的这小小的舰队。
海禁之策虽有弊病,但远不及兵祸对百姓造成的伤害。”刘伯温平时只是对秦王的不靠谱有所耳闻,这一次秦王朝会献策,当真是让他大受震撼。
“诚意伯勿急,我还有第三个策略献……”朱樉还要发话,没想到朱标直接从金阶上冲下来捂住了他的嘴。
“来人,秦王今日喝醉了,快送到春和殿去给秦王醒酒。”朱标焦急的朝殿外喊道。
而此时在金阶之上,朱元璋已经气得开始发抖。
底下的众大臣们也都冷汗直流,生怕皇上的怒气牵连到自己。
此时,两个侍卫已经进来按住了秦王的肩膀,可就在朱标松手的一瞬间,朱樉用尽全力喊了出来:
“重教兴学,国运兴昌!”
“你到底想说什么。”朱元璋的右手已然握成了拳头。
“倘使天下子民都能读上书,都能通晓圣人之道,那我大明何愁不富,何愁不强。”见朱元璋没有继续下令,朱樉敢忙挣脱了侍卫。
朱樉此话一出,大臣们再次被震惊了。
一方面他们对秦王能号召百姓学圣人之道颇为惊讶,另一方面,他们对于朱樉这一套幼稚的理论嗤之以鼻。
“庶子!文教乃国之大事,你这黄口小儿还不闭嘴。”
“父皇若准许儿臣去就藩兴办学堂,三年之内,儿臣保证让西安府变得富甲天下。”朱樉放出豪言。
“朝堂不是你信口开河的地方。”朱元璋强压着火气说道。
“散朝!”朱元璋压着怒火起身离开,刚转过屏风,群臣就听见了一阵瓷器碎裂的声音。
半个时辰之后,在春和殿的广场上,朱元璋坐在一旁,皱着眉头看向了被绑在树上的朱樉。
朱元璋拿起了鞭子。
“儿臣真的有法子挣大户的钱”眼看鞭子就要抽过来,朱樉急忙喊了出来。
“逆子!”鞭子闪着破空的声响,毫不犹豫的飞了过来。
“若父皇在办学上准我便宜行事之权,我愿立军令状!”
“父皇且听二弟一言”朱标见状赶紧过来按住了朱元璋挥舞鞭子的手,鞭子末梢擦着朱樉的左臂飞了过去。
“你有何计策,快说。”朱元璋还在气头,朱标代替父亲发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