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大悲禅师(1 / 1)
“大哥,扬州城还有什么景观值得一去?”
黄宾虹给我和胤祥亲自斟了半杯茶,道:“文游台是个不错的地方!”
十三立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大哥你可是本地人,快点给我们介绍介绍,那里有何特别之处?”
黄宾虹滔滔不绝道:“文游台,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年),原为东岳行宫,有资料记载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据《高邮州志》载:“宋苏轼过高邮,与寓贤王巩、郡人孙觉、秦观载酒论文于此。时郡守以群贤毕集,颜ri文游台。自宋以来,此处名胜一直吸引四方文人学士前来访古拜贤。宋代诗人曾几在《文游台》诗中写道“忆昔坡仙此地游,一时人物尽风流,香莼紫蟹供怀酌,彩笔银钩人唱酬”。”
我满怀兴趣:“好地方!大哥要是有时间我们一同前去怎么样?”
黄宾虹显然对我们含有敬而远之的意思,一再解释自己有好多事情要忙。虽然自己不能去,但是自己可以安排一个熟悉扬州的小二为我们带路。对此,我表示感谢。
我也明白早上的举动令他已经大大疑心我们的来历。本想在私下里向他打听扬州万知府,看来目前有些不合时宜。另一方面我又不知道他和万知府的关系,为了避免打草惊蛇我也只能略表遗憾黄大哥不能同去。
既然黄大哥不去,还在这里磨蹭什么!十三弟胤祥急不可耐的拉着我离开醉仙楼,骑上萧三事先雇好的马匹,催促着小二前头带路文游台。
到了文游台,我们将马停在拴马桩,留下两名卫士看守。我们穿过汉白玉建造的一座石门,那是文游台的标志象征,之后开始了一天的游玩。
这里有美丽的山,美丽的湖,山水呈现少有的和谐,比起京城皇家园陵那些人造的景观不知强了多少倍。这是自然之美,人工修葺的地方很少。
翠绿丛林中,掩映着一座禅宗古刹——宝通寺。不知不觉间,我们来到一处人山人海之地。
小二道:“这里之所以人多,全是因为一座庙宇。”
我大清皇族当然不信汉人的鬼神传说,即使我知道佛教在汉人的心里处在极高的地位,我仍然对之是否灵光表示怀疑。我有意绕开,却被好玩的胤祥拉住。夹杂在善男信女的人群中,我身不由己的和他一同进入宝通寺。
抬头见寺前有碧琉蚊龙,佛殿大柱上更有金龙蟠绕,生动逼真。看过整个庙宇大殿,我不禁为它的金碧辉煌而感叹。寺内的放生池、圣僧桥、接引殿、东西厅、大雄宝殿、祖师殿、禅堂等建筑,整个寺庙建筑随山势而起伏,隐现自然,层迭有致。寺后有洪山宝塔、法界宫,另有小亭、层石、奇石、幽径、华严洞、白龙泉等胜迹,碑光塔影,林密花茂,让人留连忘返。
虽然没去过河南嵩山的少林寺,但是我猜测眼前的宝通寺香火不会让其分毫。
小二此时充当起导游的职责,为我们耐心的解说:“宝通寺有三宝,正殿摆放的唐铸铁佛,钟鼓楼的宋朝“万斤钟”,以及山门口的(前)明石雕狮。”
听到有宝贝,我和十三甚至萧三,福南都大感好奇,不由得想要听个详细。
小二见我等这般模样,更是讲得来劲,口沫纷飞。
“唐铸铁佛乃是唐天宝年间铸造的一尊大佛,高4米,底座宽8米,重膝盘坐,形象生动。宋代“万斤钟”铸造于南宋嘉熙四年,钟身为铁制,边口镶上青铜,钟体庞大、沉重。为什么要以铁铸钟身?一来可以减少造价,二来以青铜镶边,可使击钟时音sè浑厚,悦耳动听。万斤钟钟身高大,造型古朴,四周有前任扬州之府命人所刻有“皇帝万岁、重臣千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铭文……”
正说到这里,忽闻寺内钟鼓齐鸣,透过眼前缭绕的香烟。我们见到宝通禅寺大批僧众、诸长老齐集玉佛殿。
我刚要问,胤祥抢先一步问到:“小二,他们这是?”
小二也是一头雾水,为了显示他的博学,他大胆猜测道:“众僧齐聚方丈法堂,除了有紧急大事找方丈商量,就是有法会举行。”
正当我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依然站在原地。山门那边显然出现sāo乱,慌乱的人群四散逃窜。只听有人高喊:“有人踢寺了!”
我对着胤祥嘀咕道:“踢寺?听说过踢馆(比武切磋),这踢寺难道是比武?”
十三摇摇头,表示他对此也是爱莫能助。小二倒是洋洋得意:“二位爷,今天咱们是来着了!有人敢来把宝通寺叫号,这下一定有好戏看!不知道谁这么大胆,要知道宝通寺方丈大悲禅师可不是好惹的!”
听口气宝通寺方丈大悲禅师似乎是个武林高手,这叫我和十三大吃一惊。这少林武功名扬天下倒是不假,未知大悲禅师修炼的功夫有多深?如今有这等上好机会能够一饱眼福,焉能错过!
我示意十三、萧三、福南找个僻静的角落,静观宝通寺之变。
果不其然,我们刚刚退到一旁,众长老和僧人便从方丈的居室中出来,排列成两行有序的恭迎他们方丈出场。
好大的排场!我心里有些嫉妒,直到慈眉善目的方丈出来,我这才将目光紧紧锁定在他身上。
一个壮汉此时自人群中高高越起,手中同时抓着两个jing巧的石狮子,几个起落间便来到了大悲禅师的面前。
来人大言不惭道:“宝通寺僧人竟敢号称扬州第一,大清第二,兄弟今ri特来领教宝通寺方丈大悲禅师的绝学,与旁人无关。”
寺中僧人一见壮汉手中的石狮子,不免为之sè变。此石狮子正是宝通寺镇寺三宝之一,各有四百多斤。壮汉一手一个,可见他的臂力之大,令人惊叹不已!
见到陌生人将自己寺庙的镇山之宝拎在手里,大悲禅师心如磐石脸上没有表露丝毫不快。他不紧不慢道:“施主可是前ri打伤我寺弟子之人?”
壮汉道:“正是敝人,宝通寺若非浪的虚名,还请方丈大师不吝赐教!”
大悲禅师刚才眯缝一线的双眼,有些微睁。两道jing光瞬息在壮汉身上扫了一遍,心道:此人在年轻一辈倒也算是一位高手,杀杀他的锐气,对他将来也是好的。当下,大悲禅师说道:“既然施主无故打伤我寺僧人在先,今天又来这里挑战我寺颜面,必胜之心似乎很足。我要是再推托,拂失主之意,显然有欠妥当。既然如此,老纳在此候教!”
说罢,大悲禅师将自己的袈裟解下递给旁边的沙弥。缓步走到前面的空地,如一尊石像动也不动的立在那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