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篇 无聊还真是个问题(1 / 1)
周末,约了三五个年轻小友一聚,推杯换盏间,听他们聊起各自初出校门的生活,颇有些意思。
出生于不同家庭,来自于不同地区,毕业于不同大学,就职于不同单位,竟然都有一个出奇相同的感受:无聊!
用他们的话说:下班之后,那还真不是一般的无聊,睡觉,看书,再看书,再睡觉,在平凉的ri子,无聊是个最大的问题。
在学校的时候,学了满腹经纶,种了满腔热情,载了满心热望,然后,毕业了,等待一个新的人生之开始。同班里,有的忙出国,有的忙考研,有的忙考证。
也有同学早已与合资公司与跨国集团签了约,预定了一生,言笑晏晏间自信满满;也有同学与国内名企与国家机关订了同盟,进退有据里神采飞扬。
没签约的,就业竞争力欠了火候,要么社会实践少,适应能力弱,理论基础薄,专业难对口,总归一句话,“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于是乎,悲叹自己无关系,无后台,无路子;于是乎,饥不择食也罢,为保面子也罢,匆匆在最后那一两场招聘会上与平凉某单位盲目地签了约;于是乎,怀恋着一份说不清道不明的无奈与隐忍,来了平凉。
原以为大学毕业了,终是英雄用武时,却不料竞争更加激烈了,不同行业里不同阅历的同仁们在真刀真枪的较量,而自己却是落落一看客。或者是由于发现不了自身从业中的弱势及缺陷,或者是由于不肯吃苦,于是,踏破铁鞋找到的工作,却在不知不觉当中又丢掉了。于是,他们又重新踏上了寻找工作的路。这是当前大学生就业的普遍现象。
细细思辨,东运集团特招的那9名大学生,机缘凑巧,离我近些,故此可得察罢了。
走了的那5名,留下的那4名,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无聊还真是个问题!
可是,究竟为什么无聊呢?好像就没有再深入的探究了。
细究其理,才发现也是没有逃得出这两种缘由。
一者,职业再生能力还不够强。刚刚走出校园,没有学会怎么样发现自己就业以来的不足和差距,不能够及时迅速地加以调整和补充,以适应职业对自己的动态要求。大学学习,只是人生职业的一张门票,而职业发展,职业深化和职业转变所需要的再创造再学习能力,才是一个人能够不被淘汰的最根本前提。职业再生能力是每个职业人一生都得孜孜以求的永恒主题,它像一条生命线贯穿每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之始终。
由此可知,这几名大学生倍感ri子无聊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对自己进行职业潜能的开发。要开发自身的职业潜能,先得要学会怎么样在实实在在的工作岗位上去发现。比如那位学计算机专业且被分配到信息站工作的大学生,比如那位来时豪情满怀如何喜爱汽车维修终被分配至此岗位的大学生,他们有没有想过,选择离开是因为自己虽然站在了东运集团提供的这个大舞台上,可是缩手缩脚无法长袖善舞是由于自身的原因?是由于自身在大学所学累积的知识潜能,没有适时、适度、适量地完成转化?是由于自己无法把拥有的知识潜能变成工作岗位上实实在在的工作能力?是由于一脚踏入社会后,自己的思维方法还停留在大学校园?是由于自己的团队jing神,自我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创造力以及战胜自我的能力尚嫌不足?
没有认识到,便无法躬省自身,安心苦练岗位技能。只茫茫然惊觉,岗位太平庸,职业没**,失落与无聊便油然而生。
二来,吃不了苦。说吃不了苦,是大学毕业生的一种普遍现象,绝无意于针对谁。就像麦当劳,接收的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都必须要经过基层锻炼,实习期时,安排最苦最累最难的活给他干,比如先去端盘子、刷厕所。但事实却是,实习不到三天,就有人因为吃不了苦而选择放弃,用个难听点的词,是“被淘汰”,且淘汰率高达50%。刚刚走出校门,空有满腔热情,事实上却没有实际的岗位能力担负重任。有哪个单位或者企业会在某个大学生刚刚到基层三两天,就忙忙地委以主管之职,放到核心部门,做决策,定方向的么?假如真有此事,大学生倒是可以扪心自问,你敢么?可以自我称量,你能么?
名企也罢,私企也罢,接收大学生后一两年内因为吃不了苦而被淘汰的高达50%。甚至于有不少企业接收的大学生流失率高达70%。企业普遍认为他们为大学生高流失率“交的学费太高”。东运集团为大学生们也没少做事且做势:高层亲自约见,把盏言欢;各单位细细斟酌安排食宿;积极联系社保部门办理三险;协调公安部门为农村大学生办妥户口;人手一张崆峒山全年旅游卡……
没有感受到企业拳拳用人心,便无法躬省自身,收心苦中求进。只悚悚然惊觉,ri子真单调,ri子太枯燥,总得还是一个感觉:无聊!
于是,颇多感触与伤怀由此而生,自觉像挂印的将军,空有一身武艺,却无疆场驰骋;像流亡的李清照,空有满心愁绪,却无舴艋舟以载。
像在大学时那样挥霍着父母进贡的钱财,找寻刺激找寻寄托,“我拿青chun赌明天”么?歌厅少且贵,轻易进不得;咖啡雅且沉,玩儿不起;上网?单位有的,可以沉溺其中,瞬间清醒,心却更痛;单位没的,偶尔游于网海,尚且可为,长此以往,囊中羞涩,上网费是一笔不小的负担;那么,还剩下什么?
对,还剩下抱怨待遇太低。不够吃好饭,不够添新衣,不够换手机,不够打游戏……不够的太多了,找个什么来解无聊呢?
对,小小的平凉还有一个叫做体育场的地方。
体育场是年轻人大有可为的地方,可以消耗青chun,可以挥霍汗水,可以倾泻疯狂,可以寄托渴望——但有前提,得呼朋唤友才过瘾,可是,东运集团特招的大多数大学生,不是平凉人,在这里,无根。没有同学,没有朋友,没有亲情,最终,空寂的无聊与无所作为的挫败感便彻底毁了来时的激扬。
那么,换一种思维来推测,如果东运集团一旦发觉特招的大学生不能适应不同岗位的动态需求,缺乏自我调节生活与心态的能力,便早早儿下一张解聘书,那又会是一种什么境况呢?
2007年1月13ri午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