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苏景的反击(1 / 1)
郑芝龙一听,连忙对柳眉解释:“哟,弟妹呀!这事儿你真不能怪苏景了,因为你也知道,这一次大哥来南京,可是乔装来的。这一路上回去,也还得掩人耳目呢!不然,若是让别人知道我擅离职守离开厦门,那还了得?本来朝廷刚刚招安我,现在这肚子里边还怀疑着呢!所以,这一次苏老弟不能陪我一起来扬州,他现在可是整个江淮最引人注目的人之一了,他若是来了众人都观望着,那老哥我不就无所遁形?”
这话倒也是事实。
但柳眉还是不开心,她埋怨道:“我在扬州,整天都被这些琐事烦死了。今天这里缺木材,那边要青砖……建房子要管,修路也要管,时不时还得亲自去督促进度,码头那边,刘知府也常常来找我拿主意!郑大哥,你说我这样做都是为了谁?哼,这扬州的场子,他还有干股呢,可他却在南京逍遥快活,人家想见他一面都要想死了……不行,郑大哥你必须得说句公道话!”
郑芝龙连忙说道:“确实是苏老弟不对,不过……弟妹你也是有本事的人,一个女子居然能主持这么多的事务,而且我也听苏老弟说了一些关于弟妹的事情。弟妹身为女子,却能成为吴门商会这样一家大商会的会长,实在是令人钦佩!至于老弟那边嘛……这样,我修书一封让人送过来,告诉他等我离开扬州南下之后,让他过来一趟。”
柳眉问道:“你都走了,还有什么理由让他过来?”
“弟妹有所不知,当初我与苏老弟歃血为盟的时候,苏老弟曾经承诺要当犬子……哦,也就是他侄儿的师父,所以老哥我就把儿子寄养到他那儿了!你嫂子是东瀛人,她现在也跟在我身边,所以一些孩子的东西,还得过几日才能送过来。到时候,我让苏老弟过来拿,这不就有借口了嘛!”郑芝龙很高兴,儿子跟在苏景身边,以苏景的能力,相信将来儿子的成就也不会小。
郑芝龙还不知道,他儿子现在在苏景的身边,经常会受到苏景这个家伙的‘修理’呢!
不过,就算知道了也没什么,因为古人都讲究嘛,严师出高徒!
说不定苏景严格一点,郑芝龙还更高兴。
只是苦了小成功……
就这样,郑芝龙一番好话带忽悠,把柳眉给哄高兴了,而柳眉对于苏景这个大哥也不会不近人情,所以最后答应了卖给郑芝龙一批苏绣,而且还是比平常低了三成的价格。
郑芝龙高兴得不得了,有了苏绣,就可以和东印度公司谈判了!
于是郑芝龙连夜回到厦门,马上安排人到苏州去拿货,一边联络神父和东印度公司开启谈判。
正值秋收季节,南洋那边正是大丰收的时候,东印度公司掌握了整个南洋的贸易,粮食自然也被他们掌握在手中,所以郑芝龙很着急。
一旦谈下来了这笔生意,那么整个大明,估计就只有他郑芝龙和苏景的手里有粮食。
到时候,还怕朝廷或者各地的官员,不乖乖的吗?
……
掌握大明的经济命脉和粮食,这是苏景描绘的伟大蓝图第一步,当然……这也是苏景曲线救国的第一步,真要实现挽救大明朝的伟大计划,光这一步可不行。
虽然明朝会灭亡其实和后来的满清没什么关系,而是因为天灾人怨造成的,但其实并不止这一点。
明朝的灭亡,也和当时明王朝的内部矛盾有关。
大明朝晚期的党争,造成了极大的内耗,也是原因之一。
所以,苏景接下来还得利用掌握经济和粮食的优势,想办法先把大明王朝内部的矛盾给解决掉。
这才是最困难的,农民起义可以镇压住,可是大明朝的党争,却不是说遏制就遏制的。
现在的苏景,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比如,首先苏景就得先把自己的麻烦给解决掉。
养济院,因为李逢节等五人的阻拦,只能暂时搁置了。
这算是一个信号,因为苏景面对李逢节这些人的时候,好像在节节败退。
义仓任由官员们清查,要建一座养济院,也建不起来……
好像苏景这个辅佐信王主政江淮的大臣,其实也就那么一回事。
至少比起他的前辈李实和毛一鹭来,要差劲许多。
连政令,都发布出去了!
李逢节等人,对此也颇为得意,甚至还搞了个小聚会,一吐多年来胸中的郁闷之气。李逢节还说道:“自权阉执政以来,我朝正气日渐亏损,至今满朝之上奸邪祸乱,民不聊生……而如今,在南京城中,却还是我辈正人君子当道,那苏景……哼,不成气候!”
这话一听就知道,李大人喝高了。
所以,他说话也很大胆。
可是,下一刻就有锦衣卫包围了这里,正好李逢节等五个人署名反对建立养济院的人都在,杨全山冷着脸一挥手,说道:“全部拿下!”
“你们……你们干什么?”
这些正意气风发的官员,全数被缉拿上了囚车,然后趁他们还醉醺醺的时候,杨全山带着人推着囚车,开始在南京城中游行起来!
一边游行,还一边宣传:“回避回避!南京知府李逢节、工部侍郎杨全忠等身为朝廷命官,不思为百姓谋福祉,还反对在南京修建养济院泽被天下孤儿,又聚众酗酒……锦衣卫指挥使苏大人奉命辅佐信王殿下在南京主政,可李逢节为首的官员却不思进取,故而以渎职罪缉拿……”
锦衣卫的人一边喊,还一边把修建养济院的计划书和李逢节、杨全忠等人反对的署名,公诸于众。
白纸黑字,上面写得清清楚楚……
顿时,百姓们炸开了锅。
“狗官!”
“打死这些狗官!”
因为天灾,江淮地区的百姓现在心中正积累了许多的怨气和怒气,没地发泄,可是这个时候,居然还有像李逢节和杨全忠这样的官员们,连修建养济院收养孤儿这样的好事都要反对,不给百姓活路,这些百姓能不爆发吗?
顿时,臭鸡蛋、烂菜等许许多多杂七杂八的东西,都往囚车上面扔了过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