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峰回路转(1 / 1)

加入书签

其实人的感情是复杂的,只要投入进入再想出来难度相当大,甚至其中还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李君誉为自己的初恋也付出了代价,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很快的已经由班级前列降为中等生,他的同桌刘杰琏也比他好不到哪里去,因为前一阶段过多的jing力牵扯中去了,学习成绩也是下滑,两个上学期的三好学生都滑出了学习优异的行列,虽然他们在努力改正错误,虽然他们在努力赶超,但是离考试时间已经没有几天了,他们都在思索着……

其实在思索的还不止他们两个人,刘杰琏的二哥刘杰恬现在也在痛苦的抉择,在感受着他们这一代人所要承受的阵痛,作为文革后上学的第一批学生,体系刚刚恢复,一切都是将就、对付,三省村学校的老师大部分都在文革中被打倒了,都被当做牛鬼蛇神批斗了,都被当做臭老九打发的远远的了,所谓学校也就是从留下的几个稍微上过学认识几个字的人找几个,让他们临时客串一下。

这样,刘杰恬好不容易在村小学上到初二,眼看着就可以到村初三上学了,谁知道,学校的房屋由于年久失修,初二的暑假的时候,经过一场暴雨,房屋倒塌一片,重新开学后,三省村学校重新调整师资力量,重新调整班级配置,撤销村里的初一、初二、初三三个年级,设立成完全小学,不再招收初中学生,现在已经上初中的孩子大部分都不得不辍学务农,因为外地中学也一下子不能接收这么多学生上学。还有一小部分重新上到小学五年级,等待村里和别的学校协调好,下年再升初中,这样的学生少之又少,当时三省村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还没有消失殆尽,那么大的孩子不能帮助家里干活,天天在学校里瞎混家里还得养活他们吃饭,不合适……

受众多已经辍学同学的影响,刘杰恬也想过多次不念了,要求自己下地跟随妈妈一块务农,但是李玉秀坚决不干:“你这么早下来干什么,就这么一点地,我自己完全可以收拾过来,妈妈希望你的就是好好读书,读书不一定有用,但是认识字总比不认识字强吧,哪怕你读到高中再下来也行啊,妈妈虽然认识不了多少字,可是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不认识几个字,咱们不图考大学,咱们就为认识几个字还不行吗?”

看着眼泪妈妈渴望自己读书的强烈愿望,内心深处对读书渴望的刘杰恬只好从初二一下子降到小学五年级一切从头开始学习,这也促使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对得起妈妈对自己的期待……

好不容易,在中京县里公安局里上班的刘杰礼的照顾下,刘杰恬念完高中,在李玉秀不经意的期待中,刘杰恬考中了南方一所省会城市的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自己不经意间也成为三省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其实,就整个中京县来说,那年考上大学的也不到100人,当时的录取比例是11%,100个高中毕业生只有11个人考上大学。

现在我国教育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每年动辄扩招100万,一般学校的录取率都超过50%,稍微好一点的学校录取率甚至达到80%以上,这时的大学生不会想像到那个时代的竞争激烈程度,也很难想像那个时代付出的艰辛……

面对全村人赞誉的目光,看着妈妈为自己自豪的笑脸,刘杰恬不但完成了妈妈仅仅认识几个字的愿望,那时他就想,大学里一定要搞出名堂,大学毕业后好好对待自己的妈妈……

哪里知道,大学只是他奋斗的一个新起点,由于中京县教育体制的落后,高中还没有开设英语课程,可以想见,刘杰恬在少考了英语科目的情况下,还考取了南方的这所著名学校,高中三年的辛苦是不用提的。刘杰恬到了大学才接触a、b、c,和南方学生小学就已经开设英语课程的学生相比,自己连个小学生都不如,原以为大学可以轻松一下的想法一下子就被打消了,付出了比高中三年只多不少的努力,终于大学毕业了,马上就可以工作了。

谁知道,在他们实习的路上,他们突然获知,他们这届突然不管工作!

现在学籍已经由中京市打到了中京县,如果在中京县一年之内再找不到工作的话,户口重新划归农业户口,也就意味着大学白念了……上学这么多年付出的辛苦也白白付出了……

☆☆☆☆☆☆☆☆☆☆☆☆

李玉秀看着无jing打采的儿子,经过几ri的劝说,已经无话可说了。

刘杰恬看着妈妈,想要再做过多的解释,同样也没有什么过多可以解释的了,虽然内心深处知道自己不会担心,现在就怕家里担心,但是,迟迟不给分配工作,报国无门,再多的解释又有什么用呢?

这时,下班的刘忠心回来了,一回来放下自行车拿着一张纸兴冲冲的对刘杰恬说:“别担心了,你看看这个,你去试试看吧!”

刘杰恬听到这里,马上从爸爸手里拿过那张纸一看,原来是中京县成立一家化工厂的用人信息,“太好了,我就去应聘,不等待县劳动局的分配了!”(1)

注释:

(1)县劳动局的分配:当时,学生毕业工作后都实行分配工作,还没有形成现在的人才市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