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天灾(1 / 1)
回城的途中,雨下的越发大了,马车在风雨泥泞里一路狂奔,总算是赶在地上积水漫起来之前将人送到了家。
沈若初到了沈府门前的时候还特意叮嘱了惜夏多给了那车夫一块碎银子。
这样的大雨天,若不是乘了他的车,她们两个是无论如何也拦不到车的。
一回到院里,孔妈妈跟知秋便慌张地迎了出来。
“小姐这是去了哪儿,怎么会淋成了这副模样?怎么惜夏跟着也不知道下雨了劝着小姐早点儿回来……”
孔妈妈一面唠叨着,一面给沈若初拿出了一套干净的里衣。
“小姐快把衣服换下来,躲进被子里好好捂着,我这就去给你煮完姜汤来,可不敢等到风寒发了才想起来吃药。”
另一边儿,知秋也张罗着催促着惜夏去换了衣服。
眼看着沈若初换了一身白色的里衣钻进了被窝,脸上的神色却仍旧跟在风霜里一样发白,知秋赶忙先从桌上倒了杯热茶捧了过来。
“小姐这是怎么了,一大早就出去了,可是昨日出了什么事?”
知秋想到前一夜,沈若初在望江酒楼时,让自己先回来了,若真是她出了什么事,自己怕是百死难赎了。
看来今后她无论如何是不能再这么撇下小姐了。
“知秋,那洪灾怕是要来了。”
沈若初抬眼望着知秋,两汪秋水般的双瞳中竟隐约透出一丝恐惧来。
知秋忽然没有来由地,打了个冷战。
说来也是怪,往年春末初夏的时候可不会下这么大的雨,要说这场雨没点儿诡异在里头,谁信呢?
偏偏她们家小姐还早早地预料到了这场反常有妖的雨!
“小姐且放宽了心,不妨事的……”知秋试图开口宽慰沈若初,却蓦然发现自己也有词穷的时候。
沈若初担心的,是这安京城中的万千百姓,是那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她这三言两语的安慰,真的有用?
这场雨,就如沈若初记忆里的那样,接连下了好几日,且越下越大,丝毫没有要停歇的迹象。
因着这场毫无预兆并汹涌成灾的暴雨,宫中那位闭了朝。
文武百官有紧急奏报者,可直接入宫面圣。
殿试,自然也再次无限期地向后延误了。
哪怕是在往年的夏季,安京城中也从来没有过这么多的水。
河中的水不断上涨着,最终漫出了河道,涌上了街巷。
由于势头迅猛,一些个在街头游走的人来不及躲避,直接被汹涌的洪水冲走,卷进了河道中暗渠里,在挣扎无助中丢了性命。
但好在是先前城中关于洪灾的传言早早地就起来了,许多百姓提早做了防范,在第一场雨下来的时候就起了戒心,减少了出门上街的频率,故而这场雨中被卷进河里溺毙的百姓,比着沈若初上一世记忆里的已经少了许多。
不光如此,城中也鲜少听说谁家的房屋被洪水冲塌了砸死了人的消息,想来也是提前做了准备加固了房屋所致。
空象寺在云蚌河最初发水的时候被围困住了,好在因寺周提前做了防范加固,又在雨势渐大的时候提早闭寺谢客,故而并无香客被围困在内,寺中的僧人后被解救转移走,无一人伤亡。想来沈若初那日的话,还是起了作用。
沈若初得到这些消息的时候,屋檐前的水帘仍旧稳稳地挂着。
“小姐,您的那个梦不知救了多少人的性命,现下百姓们都在传说是有一位晴雨仙子为了解救他们使其免遭苦难而提前示警了,家家都要供奉这位仙子呢!”
知秋说起这事来,心里满满的自豪。
那日她去寻那些叫花子散播消息的时候,是戴了帷帽去的,因此那些人只知道她是位姑娘,却不知道她的身份。
一想到自己也参与了救下这么多人的活动中,知秋便觉得,自己真是三生有幸跟对了人。
最关键的是,小姐这事就只告诉了她,连惜夏都没说呢!
沈若初看着知秋脸上的喜色,心头的忧虑却并未减轻多少。
洪水还有几天才要过去。
而最可怕的,是这洪水之后的瘟疫。
那才是最要人命的!
“医馆里的药材,囤得怎么样了?”
沈若初知道,这安京城里,有些头脑的药行医馆都已经猜到了这洪灾之后的瘟疫,好些个药材已经在暗戳戳地涨价了。
知秋信心满满:“小姐放心,咱们囤的药材足够用了,那些个黑心的东西想赚这个丧良心财,怕是不能了!”
知秋虽说得十足把握,可沈若初心头的阴霾却并没有因为她的胸有成竹而减轻几分。
这丫头不过十来岁的年纪,哪里经过什么真正的天灾,只怕眼下她还只当这不过是一场大了些的风雨重了些的风寒罢了吧。
沈若初的担心并不多余。
这场雨下得,比她印象中更大,更久。
陆陆续续开始有人员伤亡的消息从京兆府报上来,而沈志彬所在的工部也不得闲,河道的疏通河堤的加固等京中防汛事务大小问题都要由工部负责,都水清吏司的人悉数出动每日早出晚归却仍是远远填补不上各处窟窿出现的速度。
沈志彬起先是早出晚归,到了后来干脆直接住在了工部,偶尔回来一趟,也是胡子拉碴神色憔悴,整个人像是一下子衰老了几岁。
沈若初听着一个接一个的消息传来,心急如焚却又帮不上什么忙。
好在雨在持续下了七八日之后,终于放晴了。
然而这时京中受灾的百姓却已达两三成之多。
除却被洪水冲走失踪的、跌入坑中殒命的、房屋建筑垮塌遇难的,还有许多尽管还生存着,却已陷入了另一重危机。
京郊的农田大多被毁损,城中的粮食很快便断了供,物价飞涨,许多原本家中就存粮不多的人家更是陷入了青黄不接的窘境。
尽管户部已第一时间从周边州县调拨了粮食过来,但毕竟远水不解近渴,且周边郡县也有不少同样受灾的,能调拨过来的本就有限,途径那些受灾区域时又极有可能被沿途拦截下来,故而运送过程十分艰难缓慢,怕是真要等到这些粮送到,京中要先饿死一批人了。
好在,沈若初在有限的能力里,提早做了一些准备。
也是到了这时候,惜夏才终于意识到不对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