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因为人不同心境也不同(1 / 1)

加入书签

车队一路北上,沿途经过大的城镇,都住在秦梳桐开的酒店中。一是因为秦梳桐按自己的标准建的她才住得惯,二是这么多人随便找一个落脚的地方未免太引人注目。

墨皓辰此次回京是私人行为,并未通知沿途地方官员,所以在外人看来只是一个大户人家迁徙,至于那些寸步不离的侍卫,则被人看作是家养的私兵,当然还是有人认出那些人的仪容神态像极了经过专门训练的朝廷卫队,但是衣着上又与朝廷军队不一样。

这日,他们又到了一城,秦梳桐带着路直接入了城去她家的酒楼。

秦梳桐的酒楼名为酒楼,实际上是同时提供餐饮和住宿的,当然在古代狭义上的酒楼大多是吃饭的处所,客栈才是提供住宿的地方,鲜少有将餐饮和住宿结合在一起的,因为术业有专攻,提供吃饭的餐馆对住宿服务不擅长,提供住宿的客栈对餐饮不擅长,最多就只能炒几盘家常菜或者煮碗面出来。而秦梳桐就大胆地将二者同时结合起来,在提供高档住宿体验的同时更能摆出一桌令人流连忘返的饭食。

这还不是全部,秦梳桐的酒楼还输出一些特色的差异化服务,比如时兴的娱乐活动、皮肤护理等等。

这些服务是面向成人的,秦梳桐深受现代思想影响,知道女人和小孩的钱是最好挣的,于是画了些图纸叫工匠在酒店特定区域设置了孩童的活动区域。这些在现代人眼里习以为常的器具,在古代人眼里便是见所未见。

于是秦梳桐的每一家酒楼,都很受各种年龄层的欢迎。

他们到酒店的时候,日头已经落到半山腰,越往北走,气温已经不似沿海潮热,甚至在太阳落山之后明显凉了一个度。

秦梳桐吃完饭之后,见时分还早,就在酒楼后面的园子里散步消食物。园子里种的都是她从世界各处搜罗来的花种,又找了专人来看管,使得整个园子四季如春。

“娘亲!”软软糯糯的嗓音传到正在石子路上缓缓走着的秦梳桐耳里。

秦梳桐停下脚步,转身瞧见儿子向自己飞扑来,一张小脸上有着属于孩童的天真。

最近秦梳桐多了些感慨,秦小黑的脸上的笑容越发多了起来,虽然以前也是会笑的,但总显得有些老成,而现在他的表情更像是这个年龄该有的样子。

秦梳桐等在原地,看着儿子奔过来,后来远远跟着闲庭信步的墨皓辰。以前没有发觉,这父子两人站在一起,就和一个模子印出来的一样,连皱眉的角度都是一模一样。

“娘亲,我听闻今晚城里放灯,时间还早,我们去玩会儿吧!”秦小黑软糯着嗓子说。

秦梳桐笑道:“放灯有什么好看的,你又不是没有看过,何必凑这些热闹?”

秦小黑偏着头拽着她,生怕秦梳桐不肯答应:“娘亲,你就去嘛,虽说到处的灯都是大同小异,可这次不一样,这次是我、我爹和娘亲你一块去,怎么能一样呢?娘亲常说,相同的景在不同的情景下心境是不同的,这次的灯一定是不一样的。”

秦梳桐有点为难,她确实不怎么想去看灯,有那时间还不如回房间泡个澡放松,然后捂着被子睡一觉。她这几天来真的很懒。

“桐儿,小黑说得对。今晚这灯必定是不一样的。”墨皓辰微微一笑,帮着儿子道。

看着他们一唱一和的样子,秦梳桐十分怀疑他们是商量好了的,也不知是谁真的想去。

秦小黑见他娘亲没有反应,伸出手来拽着她往外走,秦梳桐拒绝不了孩子,跟着走了去。墨皓辰跟在身后也上前来。

他们跟着人潮的方向走向主街,人潮汹涌,为了防止走散,墨皓辰一手抱着秦小黑,一手拉着秦梳桐,并排着向前走着。

前方的人越来越多,男男女女手里都提着灯接踵摩肩。

那些密密麻麻的灯在秦梳桐的眼里逐渐变得没有焦距和模糊起来,最终变成了星星点点的亮光升到黑幕中。

她想起了京中的那一夜花灯节,那时只有她和墨皓辰,还没有秦小黑,他赠予她一只亲手画作的花灯,被她视作珍宝,不过后来那灯也消失在岁月中,成了一句笑话。

往往在这种场合中,卖灯的摊位都能成为整条街的焦点,手中已经提着灯的觉得手里的灯不够雅致,还空着手的觉得怎样都要买一个特别的才显得合群。

秦小黑被他爹抱在怀中,眼睛却盯着一只小虎模样的灯,墨皓辰发觉了他的眼光所及之处,向一旁的庆旺递了个眼色,庆旺立即会意,去把那灯买了来递给了墨皓辰。

墨皓辰把小虎灯塞到了儿子手里,秦小黑的表情先是一怔然后才是笑开。从小到大,秦梳桐给他的都是极好的,并且一直都在他身上放了银两,就是要让他自己决定需要购买的东西,然而他一向是个物欲不高的孩子,很难得有他喜欢的。刚看到这灯,心中欣喜,却也没有表达出一定想要买的想法,其实是在思考买了之后自己能玩多久。

可他的这表情看到墨皓辰眼里就是一种爱而不得的隐忍,明明很喜欢却不好意思开口。他觉得很是心痛,立马让庆旺买了来递到他手中。

“好了,灯也买了,回吧!”秦梳桐低低道。她看到摊位的老板忙着招呼客人,不停地展示出得意之作用以吸引人。

秦梳桐他手里拿着一盏灯,上面绘着一株玉兰,虽有些功底但缺少神韵,比起墨皓辰的手笔简直差远了。不过,画得好与不好,也跟她没有多大关系。

她的灯,已经丢了。

秦梳桐转过头,欲钻出人群。

三人又去河边,看男女老少为了祈愿放河灯,源源不断的莲灯顺着水流逐渐向远处漂去,承载着人们的祝愿。

任何一个时代,人们都善于找寻精神寄托来补充得不到的东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