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京师证券交易所(1 / 1)
时间进入到了天启元年七月。
张之极没有谈股份的事情,倒是渠家有些着急了。
渠婵娟找到张之极,问道:“小极哥,现如今煤矿基本步入正轨。我爹想让我问问,股份应该怎么分呀?”
“你家觉得应该怎么分,比较合理?”张之极问道。
渠婵娟回道:“家父说了,一切听从世子安排。”
张之极开玩笑道:“这样呀。那好办。给你们渠家一成。皇上三成,我占六成。”
原本以为渠婵娟会勃然大怒。
没有想到渠婵娟听了,非但不恼,而且笑着说道:“一成就一成。”
张之极忙问道:“给渠家一成,你也同意呀。”
“同意,当然同意。实话告诉你吧,我爹告诉我,哪怕世子给咱家半成,那也是赚到了。”
张之极马上意识到,渠家定然认为,自己不会给他们太少的股份。另外,也想与张之极长期合作。
换句话说,渠家十分看好张之极,绝对不会为了眼前的这点小利,而与张之极闹掰。
张之极说道:“皇上拿三成,你们渠家拿两成,我也拿三成。另外两成,我准备拿出来卖,让京城的这帮达官贵人们也沾沾光。”
渠婵娟忙说道:“我就说,小极哥不会亏待我们家的。两成很多了。只是现如今咱们已经掌控了西山的煤炭,产量上来了,那就是日进斗金。卖给那帮人,是不是太可惜了。”
渠家虽然善于经商,可是他们仅仅是明代商人的佼佼者。
对于现代的股票交易,根本是一无所知。
张之极来自于现代,对于金融领域的知识了解很多。
通过西山煤矿发行一部分股票,只是开始。将来股份公司多了,在京城开办一家股票交易所,进行股票交易。还可以从中收取十分可观的手续费。
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张之极说道:“咱们持有的股票是原始股。按照一股按照一贯的面值进行计算。对外交易,可以按照一股十贯,甚至二十贯进行对外交易。发行完毕后,如果有人想要三十贯一股购买煤矿的股票。只要有人想卖的话,那就可以成交了。股票持有者,可以每年获得一次分红。咱们根据煤矿一年的净利润,拿出来一部分利润,结合股份的份数,测算出每股的分红,然后分给大家。”
张之极滔滔不绝地向渠婵娟讲解现代股票知识。
渠婵娟听得如痴如醉。
有时候,她都想将张之极的脑子撬开,看看里面究竟是什么构造,竟然能够有如此想法。
渠婵娟问道:“那咱们对外售卖股份,如果没有人购买,岂不是就失败了。”
张之极回道:“他们不买,到了明年分红的时候,他们就分不到红。现在挂在我的名下,这部分分红,就是我的了。更为关键的是,明年的时候,就不是这个价位了。甚至能够达到五十贯一股,那都是有可能的。”
渠婵娟第一次听说,仅仅卖个股份就能够赚钱。
她还是想不明白张之极的股票理论。索性就不想了。
跟着他干,准没错。
张之极根据大家投入的资金,初步进行了一番测算。
最后决定将西山煤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原始股定为一百万份。
天启皇帝占三成,也就是三十万股。张之极也是三十万股。渠家是二十万股。
剩余的那二十万股,就是对外售卖的股份。
张之极初步确定的发行价格是五十贯一股。
无论是天启皇帝、刘一燝等朝廷众人,还是渠家父女等商贾巨甲,都认为张之极这么干,绝对是不能够成功的。
价值一贯的东西,你却要以五十倍的价格售卖,只有傻子才会买呢。
张之极自然知道众人的想法,他也没有进行解释。
这叫什么,这叫价值投资。
别说五十贯一股了,将来涨到五百贯一股,都是大概率事件。
国兴木器行旁边是忻城伯赵之龙的一个店铺。
被张之极高价买下来了。
此时的赵之龙根本不敢得罪张之极。
要不是张之极放了他一马,他现在还不知道是什么下场呢。
当张之极提出高价购买他家的店铺,赵之龙认为价格太高了。
他甚至打算将这个店铺白送给张之极。
张之极岂能占你的便宜,就以八千两的价格买了下来。
赵之龙的这个店铺要比国兴木器行大多了。上下三层,差不多得有两千平方米。
市场价格也就五千多两吧。
张之极之所以花高价购买,也是不想被朝廷那帮人诬陷其强买强卖。
而且在他看来,这个店铺也值这个价。
现在或许还达不到,但是不久的将来,或许还会超过这个价格。
因为张之极打算将这里建造成为京城股票交易所。
虽然现在只有西山煤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一家上市公司,但是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公司成立,上市。
这是一种趋势,张之极带来的趋势。
不要以为张之极来自于现代,在明代建立股票交易所有多么超前。
如果仅看中国历史,这的确是很超前。
可是放眼整个世界,这并不算什么。
因为公元一六零二年,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已经成立了。
而天启元年是一六二一年。整整晚了十九年。
张之极最后决定将这个股票交易所命名为“京师证券交易所”。
他从钱庄调过来两个出色的伙计,又招了几名伙计。
作为一个金融交易机构,初期并不需要太多的人。
后期随着上市公司越来越多,业务量会越来越大。人员可以逐步进行增加。
不过张之极还是感觉到了,在大明,金融方面的人才奇缺。
不仅金融方面,科技、工业、医学,乃至农业方面,也是人才匮乏。
大明现在的人才选拔过于单一,而且数量有限。一些不擅长科举,不擅长武举的人员,根本上不来。
从长远来看,大明需要拓宽人才选拔渠道,将整个大明的精英人才都召入朝廷,为大明所用。
而不是将他们拒之千里之外。
这么做的后果,很有可能会成为大明的敌人。甚至会成为大明的掘墓人。
明末的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皆是如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