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向性训练——育儿方式(1 / 1)

加入书签

美国著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最初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作家,但没有成功。斯金纳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威尔斯的粉丝,他经常阅读威尔斯的作品,斯金纳从威尔斯的作品中发现了行为主义。威尔斯表示,他曾反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他站在码头上,手中只有唯一的一件救生衣,水中有两个人需要救,一个是他的好朋友爱尔兰著名文学家乔治·伯纳德·肖,他们有着相同的理念,都希望依靠经济和政治的方式从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不是使用暴力手段。另一个人是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他曾做过一项著名的条件反射实验,是行为主义流派的先驱。最终威尔斯做出决定,他会将救生衣扔给巴普洛夫。也就是说,威尔斯选择了行为主义。斯金纳也将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行为主义。

提起斯金纳,人们就会想起他用鸽子做实验,从而提出了新的行为主义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的理论一直备受争议,其中最大的争议要数斯金纳发明的育婴箱,最先使用这个特殊装置的人是斯金纳的女儿德博拉。

育婴箱里的空间很宽敞,还有许多玩具,此外育婴箱里的温度和湿度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德博拉只需要穿着一块尿布就可以了,不用穿任何衣服,她可以任意地活动自己的四肢。斯金纳认为这样有利于德博拉锻炼肌肉。

斯金纳认为育婴箱不仅可以让孩子得到更好的照顾,还可以让父母从看护孩子的苦差事中解脱出来。斯金纳甚至希望能普及育婴箱,但却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他们认为斯金纳是个冷酷的科学家,用自己的女儿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育婴箱在反对者看来就是一个残暴的机械装置,根本无法满足人类的情感需求。有的反对者甚至散播谣言说,德博拉患上了神经衰弱、有过自杀行为,还控诉自己的父亲。但实际上斯金纳与德博拉的关系很亲密,德博拉也因此成了一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

很明显,斯金纳的教育方式受到了行为主义思想的影响。后来斯金纳还写了一本小说《桃源二村》。在这本小说里,斯金纳创造了一个由操作条件性刺激形成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生活的人们,从出生开始就会接受严格的训练,主要的方式就是积极强化,也就是奖励。于是他们会成长为具有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的人,所有的行为都会受到控制。这是斯金纳理想中的社会,也是一个被科学严格控制的社会。

不论是父母还是老师,他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会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而思维方式通常会受到文化的影响。在斯金纳之前,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约翰·华生就主张把行为主义研究方法应用到儿童教养上,他的思想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不单单是在心理学界。

直到如今不少人仍然使用华生、斯金纳的教育方式,例如通过奖励的方式来强化孩子的正确行为。在现代社会,许多人都倾向于使用鼓励式的育儿方式,认为这样有利于维护孩子的自尊。但在传统社会,育儿方式比较倾向于惩罚,例如“棍棒底下出孝子”就被绝大多数父母奉为金科玉律。

文化与育儿方式、性格发展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当社会文化比较偏向于某种性格特点时,父母、老师就会鼓励这种性格特点,从而使与之相反的性格特点倍受冷落。例如在亚洲集体主义文化中,有谦虚、合作性格特点的人更受欢迎,强调个性、竞争的性格特点就会被压制。

在商业社会中,独立性变得重要起来,因此从一个人生下来不久,他的父母就开始训练他独立,例如在婴儿还需要喂食的时候,父母就急着要孩子学会自己吃饭。如果一个人表现出了个人意志和独断力等特点,那么他就会受到鼓励。

美国就是一个十分强调独立性的国家,不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竞争和胜利都会受到重视。美国的文化鼓励所有人,让他们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就能得到想要的一切。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倾向于给自己设置极端的目标,例如获得名声、财富、荣耀以及辉煌的个人成就。这些极端的目标其实就是不现实的梦想,如果人们总是尝试去实现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梦想,那么就有可能产生抑郁症。这也是美国抑郁症大范围蔓延的原因所在。

密歇根大学心理学家伦道夫·奈斯对抑郁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奈斯认为抑郁症其实也是人的本能之一,是在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也就是说,抑郁症存在于我们的基因库里,随时可能被唤醒。

人们总是倾向于盲目乐观,例如当多数夫妇结婚的时候都认为他们一定会白头偕老,认为自己将来离婚的可能性是零。当人们看到有人遭受灾难的新闻后,都会认为自己比别人好运,灾难更可能发生在别人身上而不是自己身上。再比如,尽管明文规定禁止酒驾,但还是有许多人酒驾,这些人在酒驾的时候不仅对自己的驾驶技术十分乐观,认为醉酒不会影响自己的驾驶技术,甚至认为自己不会那么倒霉被交警发现。

盲目乐观虽然可以增强我们的幸福感,如果一个人相信自己将来一定会更加幸福,那么他就很容易变得快乐起来,也可以帮助他缓解焦虑的心态。但盲目乐观却存在一定的弊端,会使人们看不清现实,从而对自身能力产生过于自信的幻想。例如一个人在赌博时,那些盲目乐观的人更容易坚持下来,也更容易输得倾家**产。

人本来就很容易盲目乐观,在盲目乐观的影响下,人们很容易将时间、精力、资源都浪费在错误的目标上。因此人体基因库中的抑郁因子就会起作用,人们会出现轻度抑郁,这种抑郁具有一定进化上的优势,会让人们的神经系统切换成低能量的状态,不再追求不现实的目标,从而保留精力和资源,为新的目标做准备。

在美国所倡导的依靠个人努力获得成功的文化下,人们就很容易为自己制定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不会关心自己是否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于是当努力了很久都没有实现时,这个极端的梦想就不再让人乐观,会使人产生这样一种错觉,就算自己努力了也不会成功。于是抑郁症会变得越来越严重,因为一直追求遥不可及的目标会使人的生理机制超载,会从轻度抑郁转变成重度抑郁。

特定文化下的育儿方式还会影响人的性别特征的发展。人的性格具有性别差异,例如我们常常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加会照顾他人、更加亲和。如果一个人有一个女儿,那么他就会给她买布娃娃、粉红色的衣服和服饰等女性化的用品;如果是儿子的话,就会给他买汽车、机器人类的男性化的玩具。

在传统社会中,有男主外女主内的说法,女性会花大量的时间在家里,例如准备食物、做家务和照料孩子;而男性会花大量的时间在户外。于是育儿方式在对待男女的时候就会有不同的表现。如果是个女孩,那么她就会被要求在家里料理一切,例如帮助母亲照顾弟弟妹妹;如果是个男孩,那么他就会被安排到家庭以外的世界接受教育。这样很容易出现两性不平等,男性会成为疏远而具有控制性的角色。不同的育儿方式会影响一个人成年后的性格,如果一个人从小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中长大,例如在传统社会,那么两性之间的隔阂就会越来越大,女性会被养育成贤妻良母,男性则与家庭越来越疏远。

如果是在男女平等的社会中,男性和女性会共同承担照顾孩子的责任,也就是说孩子不总是与母亲待在一起。例如在以游猎采集为生的朱瓦西人那里,父亲在狩猎的时候,孩子由母亲照顾;当母亲外出采集食物时,父亲就会承担起照顾孩子的责任。在这个部落里,男性不再具有支配性,女性可以像男性一样精力充沛而且独立。

一个人在男女平等的氛围下长大,他的性格通常能得到自由发展,不会出现对权威的盲从。对于他们来说,男性和女性要承担起共同的责任,男性可以出现女性化的行为,女性也可以表现出男性化的行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